李世民只帶六個騎兵罵颉利可汗時,颉利爲什麽不讓手下用箭雨射死李世民,而要簽訂渭水之盟

尋根拜祖 2024-04-15 10:49:41

讀曆史,如果光從字面上理解往往讓人墮入雲山霧罩,比如李世民與颉利可汗的“渭水之盟”。正如題幹所問,人家颉利可汗對李世民形成碾壓式優勢,一頓箭雨就能將他射成刺猬,爲何莫名其妙地嚇跑了?

這件事發生在武德九年的八月,跟往年一樣,颉利可汗又來漢地打草谷了。那一次格外凶險,突厥人三路大軍二十萬人馬,號稱百萬,直接殺奔關中,抵達渭水河邊。

渭水離長安僅20裏,大唐帝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局!

您可能很奇怪,大唐在武德四年完成全國統一,沒有內憂,剛剛結束戰爭五年,軍隊的戰鬥力強悍,開國功臣們大多還在世,突厥人憑什麽長驅直入殺到長安來了?

首先,那時候的突厥人正值巅峰之際,他們趁隋末戰亂邊境失控的機會,扶植了梁師都、劉武周、宋金剛等一批傀儡,導致唐朝的數千裏邊境實際上處于他們的控制之下。

于是這群強盜年年入寇,有時候一年數次。由于大唐的防線太長,很難首尾相顧,而突厥騎兵行動飄忽,速度奇快,因此唐軍很被動。

其次,兩月前長安發生了一件大事,導致大唐帝國突然間“停擺”,給突厥人創造了機會,這件事就是“玄武門之變”。

很多人認爲,“玄武門之變”就是李家父子兄弟的內鬥,對大唐帝國來說就是撓癢癢的事。哪有那麽簡單?它所産生的顛覆性震蕩遠超想象,比如這次突厥人的入侵。

其實颉利率軍入寇從五月份就開始了,他們兵分三路,分別從太原、靈州和夏州三個方向進入漢地。

按照往年慣例,李淵會讓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哥仨各率軍隊分路進擊,但這一年他卻態度大變,竟然將李世民冷藏了,軍權落在了李元吉的手裏。

這件事直接促成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兩個月後的八月初九,李淵“升職”爲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即位。

按理來說,兩個月的時間足夠李世民調兵遣將了,他幹嘛吃的,居然讓颉利可汗打到長安來了?

李世民長歎一聲:別看人挑擔不吃力,站著說話不腰疼,二嘎子我難啊!

“玄武門之變”的後果很嚴重,李世民雖然控制了李淵,實際掌握了皇權,但請注意,屁股落在龍椅上不代表就能一言九鼎,下面的人買不買賬更重要。

李世民很牛叉,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父子就是等閑之輩?

那段時間,李世民一直在爲“玄武門之變”打補丁,魏徵還作爲特使四處奔走爲李世民拉選票。這些都是我們在史書中看到的東西,還有一些暗藏的水面下的潛流,比如十六衛將領和地方的軍頭。

十六衛是中央直控的軍隊,他們中的將領部分被李世民策反,還有很多人是李淵、李建成的鐵杆。“玄武門之變”時,十六衛分成兩派,在永春門外打成了一鍋粥。直到李淵低頭認輸,下旨將軍權交給李世民,那些扈從李淵、李建成的軍隊才放下了武器。

爲了不激起事端,李世民不敢公開清算這些將領,只能文火慢炖,能轉崗就轉崗,一時不能轉崗的就冷處理,挂起來不用。

地方軍更微妙,最典型的就是幽州的李瑗、泾州的羅藝、利州的李孝常,這三人都是李建成的鐵杆,李世民不敢招惹他們。

這些工作兩個月能完成嗎?顯然不可能,所以,那時候唐軍數量雖多,但絕大多數處于被冷凍狀態,不敢用,甚至還要對他們實施監控。

這就是頭疼的地方,軍爺們太紮嘴,不用會誤事,用錯了會壞事,二嘎子操碎了心。

比如泾州的羅藝,颉利可汗在這裏碰到的竟然是尉遲恭,卻不見羅藝的影子,不奇怪嗎?

一點不奇怪,因爲羅藝是火藥桶,爲了防止羅藝作亂,李世民讓尉遲恭率領一直數千人的軍隊駐紮在泾陽,虎視眈眈地盯著羅藝。

可以想象,十六衛被冷凍了一半,剩下的大半被抽調到地方監視太子余黨,宿衛關中的兵力非常有限。正是這些內耗,導致唐軍根本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讓颉利可汗撿了個大便。

面對氣勢洶洶的颉利,李世民更凶悍,他竟然將颉利的特使執失思力扣押拘捕起來,然後率領六騎直奔渭河,將颉利噴了個滿面桃花。

颉利可汗也很滑稽,居然主動親和,並向李世民獻馬三千匹、羊萬頭,雙方達成了“渭河之盟”。

這哪裏是來打劫的?分明是進貢來了嘛,你見過這麽禮貌的強盜嗎?

當然不可能,我們將覆蓋在這段記錄的外衣扒掉,看看真相到底是怎麽回事。

其一,李世民“六騎”會颉利是個誤讀

這段曆史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但每一個能還原真實的狀況。

史書中確實有“六騎會颉利”的記載:“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颉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

但請注意,這“六騎”是什麽人?史書還有另一個記載,說得明明白白:“乃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等馳六騎出玄武門,幸渭上……”

看清楚沒?這“六騎”不是六個士兵,而是朝中六位要員,也不是說只有他們六個人跟颉利可汗面對面,而是說他們六人是首領。很顯然,他們身後有軍隊,應該不會少于萬人。

其實,那天跟隨李世民與颉利在橋頭會盟的只有一個人,此人叫安元壽,是李世民的貼身侍衛官,也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

但請注意,那次見面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劍拔弩張,而是一次“友好的握手”。

其二,李世民不可能是第一個跟颉利會面的人

“渭河之盟”在影視劇中通常如此描述:李世民單槍匹馬走上渭橋,與颉利可汗分立橋的兩端對話,李世民一頓輸出,颉利冷汗直流,于是雙方達成協議。

胡扯!颉利可汗是稻草人啊?他身後的十萬大軍是泥捏的嗎?如果李世民不顧安危跟颉利見面,那不是勇敢,而是愣頭青。

事實上,早在李世民與颉利可汗會面之前,雙方已經達成了協議,二人的見面僅僅是履行“簽字畫押”程序。

這個流程就像是兩個單位合作,雙方的代表經過若幹次談判,形成了共識,最後一道程序就是由最高領導人出席簽字蓋章,予以確認。

兩國交兵,怎麽可能讓皇帝面對敵人親自談判?不說危險,談崩了怎麽辦?受辱怎麽辦?就連颉利可汗都懂得先派一個代表來長安談一談,我大唐連這點操作技巧都不懂,將皇帝頂到最前面了?

別問史書爲何不照實寫,人家也沒胡亂寫啊,這就是事實啊,只是故意省略了一段,你不會讀嘛。這叫“曲筆”,史作者的高超筆法,至于原因你懂的。

其三,“渭河之盟”是李世民的城下之盟

颉利可汗明明是來打劫的,而且已經把槍口頂在了李世民的腦門上,憑啥“大懼,遂請和”呢?史書的解釋是:“俄而衆軍繼至,颉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

意思是大唐的勤王兵陸續到了,颉利見唐軍太牛叉,加上執失思力被拘捕了,于是慫了。

這個說法是否解釋得通呢?我個人覺得這叫“擰麻花的理由”,你不能說它沒一點道理,但它其實很蠻擰。

當時所謂的勤王兵只有尉遲恭的數千人,他虛張聲勢確實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請別忘了,颉利有十萬人,還有十萬在途。眼下的情形是長安在即,李世民就在河對岸,就唐軍這點人馬,颉利至于嚇成那樣嗎?還主動向李世民進獻貢品?

至于執失思力被拘捕,那更不值得恐懼,李世民不講規矩扣了人家的使者,颉利憑啥恐懼?莫名其妙。

其實“渭河之盟”就是李世民的城下之盟,他給颉利開出了無法拒絕的條件,史書有這麽一段記載:“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虜志必驕,驕則亡之端也,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這段話是李世民對大臣們的解釋,意思是,胡虜在乎的是錢財,咱餵飽他們就行了嘛,他們吃飽了就容易驕傲自滿,驕傲自滿就必敗。

明白了吧,“渭河之盟”其實是李世民用金錢(甚至包括稱臣)送走了瘟神,而且代價極大,否則颉利沒那麽容易收口。只是史書爲了宣揚李世民的正面形象,故意將這件事說得很高大上。

其四,李世民也捏住了颉利的軟肋

當然,颉利也不是沒有一點軟肋,他的隱憂有兩點,一是突利小可汗,二是李靖。

颉利此次出兵是兵分三路,東路突利小可汗,西路是埃斤沒啜,颉利自領中路軍。

突利小可汗與颉利可汗有矛盾,往往出工不出力。而且這小子跟大唐老是勾勾搭搭,恨得颉利牙根發癢。此時突利還在河東,誰知道他會不會突然反水?

而西路的埃斤沒啜很倒黴,碰上了大唐第一戰神李靖,在鳴沙被困了一個多月,餓得恨不能啃自己的腳丫子。

後來李靖故意放開一條口子,讓埃斤沒啜向北逃回了草原。李靖爲何要這麽做?很簡單,分裂突厥呗。果然,埃斤沒啜的逃跑在突厥軍中制造了惶恐的氣氛。

最可怕的是,埃斤沒啜逃跑後,李靖率軍直奔豳州,截斷了颉利撤退的歸途!

前一年,颉利在太原吃過李靖的苦頭,這會兒又被李靖打了一棍子,又被攔住了退路。李靖人馬雖然不多,但颉利難免心裏突突呐。

那麽,李世民硬剛颉利不行嗎?幹嘛接受“渭河之盟”?二嘎子也有苦衷啊,因爲他不敢確認李靖對自己的忠心,萬一他跟羅藝、李瑗、李孝常一樣是太子的人怎麽辦?

所以,眼下最好是不發生任何意外,甯可放走颉利也不能冒險。

就是在雙方的患得患失中,李世民同意出血,而颉利可汗也不敢太冒險,趕緊就坡下驢,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