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學會“套路”兒子,他變得越來越自律

百合讀書 2024-05-09 07:12:25

不知道你家孩子也曾出現這樣的情況:

只要是放假或周末,一心就沉浸在手機和電視中;

孩子完成作業只想蒙混過關,達到最低要求就行;

一有點難度或要費勁才能完成的作業,幹脆就不寫;

做什麽都得過且過,不吵不吼就不去做,吵了吼了有時也不做。

我的口頭禅就是:你玩了那麽久,早就該去寫作業了。你再這樣放肆的玩,難道就不怕廢了嗎?我不養廢物!

以爲這樣吵幾句,罵幾句就能將孩子喚醒,可是眼見孩子越來越貪玩,越來越不自律。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直到我看一句話: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根本不是你的工作。相反,你要做的事是幫他們去培養自己的內動力。

痛定思痛,我發現自己想讓孩子自律,想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思路,壓根就是錯誤的,我更需要做的是“要讓孩子自己想變好”。

更直白地說,不能把所謂的“動力”灌輸給孩子或代替他接受,這是強迫而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于是,通過學習和反複總結,我用了心理學中的“甜蜜點“來套路孩子,來試圖來擊中孩子的需求,進而促進孩子內在的動機。

內在動機也就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興趣或追求挑戰以及提升自己的願望産生的驅動力。

像我家孩子,從進入鄭中開始,他的目標就是重點班,就是想追隨自己喜歡的一個老師,也正是基于此他才報考這個學校。

不過因爲各種原因,一直與重點班失之交臂,他的內心是沮喪和不甘心的。

然而此時他的感受是糾結和複雜的,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原本可以的沮喪,另一方面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于是在這其中左右搖擺,反倒把自己困住了。

起初的時候,因爲不甘心,學習非常努力,課堂極度專注,每天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戰鬥力滿滿。

然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很快他的狀態就開始兩極分化,一邊是出現睡眠障礙,一邊是出現情緒內耗,一邊是對學習完全的排斥。

我這時並沒有逼著孩子去靜下心學習,要求他自律一點,來戰勝自己的問題,也沒有用“胡蘿蔔“和”大棒“來誘惑或呵斥孩子。

而是靜下心來想:孩子爲什麽會這樣?爲什麽開始不自律了?

思來想後,我發現孩子不自律只是一個表面,真正的原因是他開始對自己充滿懷疑,失去心力和學習的興趣了。

孩子一直對自己有要求,但有時因惰性而松懈了學習,還有情緒無法找到釋放出口,容易糾結和恐懼,慢慢就變成了隨波逐流,或者在沒有實現目標時,假裝自己不想要,卻愈發自責和看輕自己。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提出自我決定論,他認爲只有滿足人類的歸屬感、勝任感、自主感這三個深層需求時,人們的內在動機才能被激發。

于是我根據這三個需求,定制了提升孩子自驅力的三個方案:

首先,給足孩子安全感。

當我發現孩子所有的“擺爛”後的不自律,都不是他本意,而是覺得他做不好後的逃避,我此時只有心疼,而沒有斥責。

我會告訴孩子:只要盡力而爲就好,即便沒有付出全力,也不必爲此感到內疚,因爲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拼盡全力。你已經做得足夠好,讓媽媽覺得很放心。

你有什麽想不通的地方,或者心裏有不痛快的地方,可以隨時跟我傾訴。

當我這麽做的時候,孩子的焦躁和擺爛少了很多,更能主動去約束自己學習。

其次,肯定孩子的每個進步。孩子經曆了數次的挫敗後,最缺乏的是對自己的肯定和信心。

這時講大道理或灌雞湯是沒有用的,于是就悄咪咪肯定他的每一個進步。

當我看到他語文比之前高了十幾分時,會肯定他:語文這次的現代文閱讀進步不小呀,看來這段讀書是有效果的。

看到他物理考了滿分時,也會及時肯定他:不錯呀,小夥子。物理竟然都能考滿分,理化不分家,物理好的人,數學以後也不會很差!數學慢慢也會跟上來的。

不給孩子定具體的目標,不然這就是壓力了,只是引導他給自己“畫餅”,引導他相信自己是有實力,有能力做到的。

最後,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之前爲了讓孩子自律,我會給他定年排目標和級排目標,現在只幫他分析在原有的分數基礎上,哪科還可以優先“彎道超車”,剩下的交給孩子去自由發揮。

當我不再指手畫腳,而是迎合著孩子的想法,解他的“燃眉之急”時,孩子越來越投入學習了,還在自己玩和學的時間,有了自己的規劃。

而且從升入高中後,孩子每晚下課都堅持著跑步,光這點自律性已經打敗了95%的人,我這個領跑者已經掉隊了,可孩子還在堅持著。

是的,眼下所有的骨感都是暫時的,暫且用努力和堅持,去經曆著變化,最終活成想要的樣子。

自驅力不會渾然天然,自律也不是唾手可得,但經過努力和練習,一定會越來越好。

0 阅读:25

百合讀書

簡介: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百合,讀完10000本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