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著中國第一殺手,北大不簡單

視覺志 2024-04-15 15:16:35

最近,全網都被一個重生梗逗樂。

起因是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公布了碩士複試名單,而其中一位考生竟然與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同名!

一時間,網友樂此不疲開始玩梗。

甚至還有人構思了一本小說《重生之我在北大又考研》。

連大綱都編出來了:意外重生發奮讀書、新學難念過關斬將、再度問鼎校長寶座……

這也不禁讓人思考,北大建校百年,校長不可計數,爲何獨獨蔡元培讓國人念念不忘?

而除了北大校長這一頭銜外,在那個動蕩年代,蔡元培又有著怎樣的精彩人生?

相信很多人對蔡元培的了解都都來自課本,或者電視劇《覺醒年代》,因此,可能會覺得他是一位謙遜低調的老好人。

但你知道嗎,他還曾是一名熱衷研究毒藥和炸藥的暗殺高手。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的山陰縣。

父親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經理,因此家庭條件不錯,十分重視教育。

4歲時,蔡元培就入了家塾,而他從小就展露出極強的學習天賦。

1884年,光緒甲申十年,17歲的蔡元培考取秀才,並于次年設館教書。

1892年,光緒十八年,25歲的蔡元培前往北京經殿試成爲進士,並被點爲翰林院庶吉士。

據說,當時的考官是兩代帝師翁同龢翁大人,在看到蔡元培的卷子後,還在日記裏寫道“此人年少通經,文集古藻,隽才也”。

有能力,被看重,這也意味著只要蔡元培繼續混迹官場,平步青雲指日可待。

然而,在翰林院的日子裏,蔡元培目睹了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簽署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失敗等政壇巨變。

躊躇滿志,一心報國的他也清晰意識到,日暮窮途的清王朝從根上就已腐爛不堪,即便做一名公正廉明、憂國憂民的好官也無法改變這個時局。

于是,他也從改良主義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中國人現在有家無國,應該造就一個強大的新中國”。

而要強國,只能另尋他路。

于是,蔡元培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教育。

1889年9月,他返回紹興,開始在江南等地開展愛國學社、愛國女學的教育,提倡新學,試圖在大衆之間傳播新的思想。

而因爲堅定了反清的志向,在南方傳播西學時,蔡元培表面上是個教育家,暗地裏還是個狂熱的激進革命家。

時局動蕩,政府腐敗,在看到譚嗣同、鄒容等無數敬佩的革命志士流血犧牲後,蔡元培深刻意識到,推翻清政府必須組織武裝力量,采取暴力行動。

對中國近代史有些了解的人一定聽說過“光複會”的名字。

這個宗旨是“光複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民間自發組織,主要活動就是找機會暗殺清政府的官員。

據說這個組織的管理非常嚴密,成員之間的身份相互保密,入會的時候還要刺血和喝血酒,然後跪在黃帝的牌位面前發誓。

但這組織的會長竟然就是蔡元培。

而爲了策劃暗殺,蔡元培也費勁心思。

首先是招攬人才,除了開辦殺手速成班,因爲覺得女性看起來攻擊性比較低,因此他經常向女學生灌輸革命思想,想將其中有前途的學生培養成殺手。

此外,他還研究毒藥,在兩名化學老師的幫助下,真的做成了一種氰酸毒藥。

而後,他又覺得毒藥不是很方便,于是對著一本《化學大成》研制炸藥。

甚至還研究過催眠術。

1905 年,清朝政府派遣 5 名大臣出國考察,在正陽門車站被革命黨人吳樾用炸彈刺殺。

據說這枚炸彈就是蔡元培做的。

從這,已經能看出蔡元培的革命意志。

所受舊式教育卻能反清南下,明明一介書生卻敢生殺決斷。

和當時大部分愛國志士一樣,青年時期的蔡元培也會選擇遊學西方,試圖在外國的強國經驗中尋求救國之道。

1916年,在法國遊學的蔡元培收到了一道來自北京的急電。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人士,鹹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

此時的北京又更叠了一場政壇風波,北洋軍閥袁世凱不顧他人阻攔,建立中華帝國,意欲複辟帝制。

不想皇位才坐了83天就被迫取消,並在一片唾罵中憂懼而死,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位。

新朝新面貌,于是,新任民國教育部長範源濂盛情邀請蔡元培歸國,出任北大校長。

然而,此時的北大並非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最高學府。

他的原身是因百日維新出現的京師大學堂,在維新派的理想中,京師大學堂不僅是中國第一所國力綜合性最高學府的建立,還將替代國子監成爲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但維新最終失敗,雖然大學堂沒有隨之消失,但學校卻和當時的清王朝一樣烏煙瘴氣、腐敗不堪。

老師都是官員兼職或者是政府關系戶,比如段祺瑞親信徐樹铮的外甥,比如黎元洪大總統的侄子……

冬烘保守,只言八股,不識新學,無論是學術還是精神都陳舊得一塌糊塗。

而學生大多都是王公貴族富家子弟,上學也只爲混一個文憑,或者攀上官員老師以便日後升官發財。

因此,這樣一座已經淪爲勢力集團溫床、官僚機構養成所的學校,校風校紀自然是不堪入目。

當時民間都戲稱青樓集中地的八大胡同是被“兩院一堂”包養了的。

兩院是參議院和衆議院,而一堂自然就是京師大學堂。

所以,新朝建立,整個文化界都在希望曾經的教育局長蔡元培能改變北大。

而蔡元培接到邀請後,本想拒絕,但覺得這次機會或許能驗證自己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成效,最終同意。

果然,新校長進入北大的第一天就震驚全校。

1917 年1月4日,北京大學的校役們都恭恭敬敬站在門口,等待著本校的第14任校長。

沒想到這位新校長一來就脫下自己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鞠躬回禮。

這一動作讓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

因爲他們記憶中,之前的曆任校長都是目中無人的性格,對這些底層校役也根本不予理睬。

可這位校長讓衆人驚呆的是還不止于此。

任職之前,蔡元培就調研過北大的問題,八字總結就是:向財向權,思想落後。

因此,他對症下藥,提倡學術研究,重樹校風,主張“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這也是被後人稱道的著名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就職演說詞

而蔡元培改變北大第一步,就是對教資力量的整改。

在人才選拔上,他不問出身,力排衆議,任人唯賢,甚至不惜禮賢下士。

其中,最爲我們熟悉的情節自然是他主動邀請既沒有正規學位,也沒有教授經驗的陳獨秀到北大當了文科學長。

陳獨秀一開始是拒絕的,但他三顧茅廬,甚至在大雪天坐在陳獨秀下榻的旅館門口等候,最終將其打動。

與陳獨秀同行的汪孟鄒的日記中記載了這富有曆史意義的一幕。

“12月26日,早9時,蔡孑民先生來訪仲甫,道貌溫言,令人起敬,吾國唯一之人物也。首次見面。蔡元培就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初晤之後,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來看仲甫,有時來得很早,我們還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給他坐在門口等候。”

此外,還有年僅24歲,中學學曆,但最後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的梁漱溟、魯迅、胡適、李大钊、劉半農、錢玄同等一批思想進步的青年學者。

蔡元培與蔣夢麟(左一)、胡適(左三)、李大钊(左四)

而除了邀請新老師,蔡元培還辭退了一些不學無術,靠關系進入北大的外籍教師和水貨教授。

當時有位在北大講授世界曆史的英國教員叫克德萊,不但講課效果不好,而且私德還差,整日花天酒地,出入聲色場所。

見此情形,蔡元培當即決定辭退克德萊,但接到通知的克德萊竟試圖通過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向北洋政府和北京大學施加壓力。

爲了不得罪英國,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伍廷芳逼迫蔡元培立即撤回解聘書,並賠償道歉。

但蔡元培絲毫不懼,並借此向外宣布,“凡無學識、無人子弟之中外教員,一律開缺,永不言聘”。

在多輪談判後,克德萊最終還是沒有得逞,而自此開始,北大先後開除了20多位不合格的外籍教員。

正因教資力量的改變,也讓北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學術春風,保守派、維新派、激進派等各種學說在北大並存,大家鹹集、群星璀璨,煌煌光芒照耀至今。

北大的教授中不僅有傳播新思想的《新青年》主編陳獨秀,也有高舉保皇旗幟,依舊留鞭的辜鴻銘,而秉持“兼容並包”理念的蔡元培都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地位和待遇,並且鼓勵他們互相辯論。

于是,一番和千年前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同樣精彩的奇景在北大出現了。

留學歸來的錢玄同倡導白話文,而狂放不羁的國學大師黃侃則不屑白話文,于是在錢玄同上課時,隔壁教室的黃侃罵聲不絕,但聽到的錢玄同照樣講他的新派主張。

教師們因政見和學術意見不同,互相對立,互相謾罵,反而能讓學生們接收到不同的學識,從而自我判斷。

因此才有人說,百年來未名湖畔人來人往,爲何只有蔡元培時代的北大往事被人們反複以佳話、謎團、情節等種種形式傳頌。

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原因。

而也正因這樣的學術土壤,才成就了蔡元培更大的貢獻。

即,在得知巴黎和會擬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後,召集北大學生一手促發並推動了五四運動。

因此,雖然蔡元培只在北大待了五年左右時間,但他的眼光、雄心、胸懷使北大在他離開時已經成爲全國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以及學術的中心,余蔭庇護至今。

美國哲學家杜威曾經說:“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學校長做比較,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這也說明蔡元培開創的教育方針所影響的不僅是北大,而是整個中國。

事實上,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一套較完整的資産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因此他也堪稱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而他在北大期間所號召聚攏的教師,也爲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衆的學者。

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很多學者都無法生活下去,更別說做出學術研究。

而且直到今日,他的兩個教育主張還在影響著中國。

一個是女權與民權。

留學的經曆讓蔡元培看到了中國女性的熬煎,于是回國後,他和第一任妻子提出過一個《夫婦公約》。

在那個封建遺存頗深的年代,他讓妻子可以不管他叫老爺,不用纏小腳,有事情也可以平等商量。

而妻子不幸去世後,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他提出了五個條件也都十分爲女性著想。

第一不纏足;第二要識字;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

蔡元培和第三任夫人周峻

此外,他還設立了中國近代首個女子學校,並且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逆外界輿論,開時代之先河,招收女大學生。

1919 年3月 15 日,蔡元培還在北京青年會發表演說《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系》中講到:“外國的小學與大學,沒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國的中學也是大多數男女同校,我們現在國民小學外,還沒有這種組織……我們還能嚴守從前男女的界限,逆這世界大潮流麽?”

女權外,他還關注民權。

他關注普通人受教育的機會,自他開始,北大才有校外人進北大讀書的先例。

而受益者包括毛澤東、瞿秋白、茅盾、沈從文、丁玲等一批有爲青年。

而他另一個教育主張則是美育,強調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追求全面發展。

今天,中文裏“美育”這個詞是蔡元培從德語翻譯過來的。

美譽就是美感教育,蔡元培認爲這是不可替代的一個教育方面。

如今我們所說的“德智體美勞”,正是蔡元培把美譽同德育、智育、體育、勞動並舉,並在北大的改革中開始實踐。

在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北大成立了畫法研究會,蔡元培親授《美學》這門課,並開始編著《美學通論》一書,開啓了中國大學規範的美學教學與理論研究之先河。

而他親手創辦了國立音樂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則是中國美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

直到臨終前,蔡元培還反複念叨著“科學救國、美育救國“這八個字。

北大校園內的蔡元培雕像

蔡元培始終認爲,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

只有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國家才有生機。

或許蔡元培的革命事業不算成功,但他爲之思索和奮鬥了40年的教育路程卻影響了整個20世紀直至今日的中國。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鍾鼓開道,禮炮鳴響,萬民送行。

毛澤東在唁文中寫道,“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動蕩年代,無數愛國志士都窮盡心血救亡圖存,蔡元培選擇的是教育。

于是,在他的振臂搖旗下,一個全新的時代從北京大學出發,朝著門外的中國,轟轟烈烈地前進了。

2 阅读:173

視覺志

簡介:你陪著我的時候,我沒羨慕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