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裏有“看頭”】從博物館洞見“水韻江蘇”人文底蘊

荔枝新聞 2024-05-17 20:51:01

現在出行旅遊,越來越多人把博物館納入目的地必選,約展、逛館成了新的社交方式。到江蘇,博物館更是成爲人們一窺“水韻江蘇”的一扇“窗”。

前不久的五一假期,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江蘇熱門博物館上演了“人從衆”的場景。這幾年,博物館逐漸成爲假期“頂流”,爲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早已不是新鮮事兒。遊客晏女士:“總覺得只是吃飯或者看風景的話,不能體會到這個城市更深層次的文化。其實去博物館就非常好,讓我們能一下子抓住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色。”

“開張”四年的中運博,已累計接待線下觀衆近800萬人次,成爲揚州除瘦西湖、個園外必去的新文化地標。館裏以運河沿線文化遺産爲策展線索,創新打造“中茲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等“運河城市”系列特展,“情有夢通——齊白石筆下的四季生機”等“運河藝術”系列特展。館長鄭晶認爲,展覽是一家博物館的門面,有聲、有色、更有深度的展陳才能具備文化吸引力,“不斷地去完善館藏的藏品體系,包括臨展體系,帶來更多的高質量的文化産品,從更多的角度去解讀大運河。我想不同的年齡段的人群在走入博物館的時候,有所獲得。群體所帶來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能夠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播起到非常好的助力作用。”

截至2023年底,江蘇355家博物館年度陳列展覽總數2442個,接待觀衆近1.2億人次。

博物館內,越來越多獨處“深閨”的文化遺産走出庫房;博物館外,五花八門的文創産品成爲了“新特産”,備受年輕人青睐,成爲他們社交的伴手禮。南京博物院把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做成了冰箱貼,六朝博物館把瓦當做成了便攜小手包……令不少遊客“一見鍾情”“愛不釋手”。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黃洋認爲,這也是博物館文化走下展櫃、以诙諧有趣的方式走向更廣闊的大衆文化空間,“文創産品更多承載的是博物館藏品背後所反映的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播出去,遊客也能把博物館的文化帶回家。”

“博物館遊”的熱度,無疑是對江蘇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一次生動诠釋,同時也是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的見證、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現。黃洋認爲,“博物館熱並不是偶然的一個行爲,其實是經過長時間的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所孕育出來的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博物館通過不斷的拓展自身功能,滿足遊客多元化的需求。我覺得未來隨著文化旅遊融合更加深入,更多的觀衆會選擇博物館這樣的公共文化機構旅遊打卡。”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孫西嬌 編輯/汪澤)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