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影評:豆瓣高達8.6,但我真的不喜歡

葉秋臣 2024-03-20 15:05:16

文/葉秋臣

一開始是沖著豆瓣8.6的高分,才去看了日本電影《怪物》。

沒錯,這部作品的優點非常多。

以電影拍攝的層面來評價,絕對是相當優秀。

不論是從敘事和剪輯,還是鏡頭和色彩,都可稱得上是一部佳品。

尤其是透明玻璃外面泥土被雨水打出星星點點的戲,暗指外面的汙垢都被擋住了,但卻根本清理不幹淨,簡單的行爲與劇情的呼應處理得太妙了,是我最喜歡的片段。

從技術上來評價不能說是無懈可擊,但也極爲出色。

劇情上,細節設計和前後對應都做得非常紮實,順著線索尋找答案的節奏恰到好處,通過三個人物的視角去展開同一個故事的懸念感也滿滿。

比如兩個男孩在玩怪物遊戲的時候,卡片上動物的特性剛好也對應了他們的人物性格和命運。

看得出劇組真的是花了很多的心思。

主創團隊的陣容也相當華麗,導演拍過《小偷家族》,編劇寫過《花束般的戀愛》,音樂更是大師的遺作,電影還獲了獎。

盡管優點很多,但是我卻並不喜歡這部片子,甚至不希望更多的人去看《怪物》這部電影。

這大概是極少數豆瓣分數非常高,但我個人卻完全不喜歡的電影吧。

所以,不推薦。

爲什麽?

與小衆題材無關,與尺度大小無關,與涉及到的敏感關系也無關。

因爲該作品裏,充斥著被各種華麗包裹而成的邪惡。

總體的立意其實很偏,但核心內容卻被外表看起來善良和簡單的孩子給遮掩住了,遂變身成了一個仿佛是小清新風格的電影。

寫完這些觀點之後,我知道會有一些人想要反駁,覺得是因爲沒看懂才如此評價。

坦白講,葉秋臣最初在看完全片之後有種強烈的沖動,非常想像其他的長篇文章一樣去深度解析整部電影。

比如校長的設定存在意義是什麽?男孩子們爲什麽要撒謊?老師在這個案件裏是否無辜?各種細節對應有什麽含義?隱藏的細節都有哪些?結局究竟是幻想還是現實?

以及最關鍵的扣題分析,誰才是怪物?

我甚至連框架都搭好了,並且認真捋了一遍相關截圖,看了一些導演的訪問,就差下筆去寫而已。

然而等詳細梳理之後,突然發現沒有這個必要了。

電影裏的大部分角色,都是爲了自己的秘密而犧牲了旁人。

男老師何其無辜,就這樣被兩個男孩的謊言給毀掉了。

校長也是那個躲開了真相的人,不論她再怎樣共鳴自己的學生,我都始終忘不了在超市裏伸腳去絆倒小孩子的畫面。

我看很多評論裏都寫對于這個情節很不理解,其實校長就是因爲自己開車把孫女撞S了,所以也不希望其他的小孩過得幸福快樂啊。

這個邪惡的念頭,就這樣簡單直接地表現出來了。

人是多面性的,既然專門設計了這個鏡頭,還給了特寫,就是創作者爲了豐富人物底色的安排,答案絕非不小心絆了一下而已。

不小心,動作怎麽會那麽大幅度?

答案可能真的很簡單。

爲什麽采用了目前的拍攝模式?

導演可能是想說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小孩子自己才明白,大人是無論如何也猜不透和搞不懂的。

大人們看的和猜測的只能是片面的真相,事情究竟源頭如何唯有當事人自己才清楚。

所以,電影安排了三個視角。

完全沒有參與其中的湊媽媽(完全的外界視角),部分參與其中的男老師(片面視角),以及完全參與其中的湊視角(主人公視角)。

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真的很絕。

因爲導演和編劇想通過這三個角度來呈現的,並非只是這一個故事而已,還有千千萬萬相似但不相同的經曆。

可這“人性本惡”的核心,讓我即便如何贊美這個電影的拍攝和布局,也喜歡不起來整個故事和劇情。

校園霸淩的確真實存在(聯想最近的新聞不寒而栗),其他國家也拍過相似的題材,像《黑暗榮耀》就同時獲得了口碑和熱度。

但這裏的校園霸淩,不僅僅只是行爲和言語上的霸淩,還有對校園和老師另一層面的“反霸淩”。

孩子們對賴的欺辱是霸淩,賴撒謊汙蔑老師算不算霸淩?

觀衆一般都會天然代入主角視角,覺得他們的行爲都有自己的原因,但往往與此同時會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對與錯。

還有那個口供前後不一致的小女孩,問卷裏那些沒有如實填寫的學生們,爲什麽要表達孩子們可以通過說謊來“改變世界”的觀點呢?

當看到男老師也要穿著湊和賴一樣的單只鞋子站在高處時,我突然發現邪惡似乎就是這樣被傳播的。

弱勢和小衆群體本身沒有錯,能叫出每一種花名字的男孩子也並不討厭,喜歡一個人也不是怪物,偶爾通過小謊言去保護自己的行爲也可以理解。

可在諸多能夠選擇的道路裏,他們偏偏選了對身邊人傷害性最大的那條。

賴的身世可憐,父親殘暴自己還有病。

湊已經喜歡上了和賴一起的生活,他也逐漸從一種正常變成了另類。

世界,是需要增加更多的另類,去撇開主流才是正確的嗎?

電影裏每一個設定,只要細細咂摸一番,總是細思極恐。

孩子們的世界,被強行塞入了豬腦和轉世的概念,自然是可憐的。

賴的爸爸,是整個故事的萬惡之源。

只能願這兩個男孩子真的能如幻想中所言,通過轉世重生去往新的世界吧。

畢竟那是他們的願望,盡管這對沒做錯事情的再生者,非常不公平。

那個努力爲孩子追逐真相的母親,渴望孩子們遠離霸淩被迫接受校方大局爲重安排的老師,卻成爲了不被體諒的配角。

好像他們的所作所爲,才是導致孩子們這樣選擇的原因。

事實真的如此嗎?

湊是生活在單親家庭裏,但她媽媽已經全方位去護兒子各種周全,即便缺少安全感,也盡量給予了力所能及的愛。

不幸的是賴,湊的不幸本身並不是一種必然。

但電影卻因爲一層難以言說的感情,將它拍成了一種必然。

怪物?

誰是怪物?

是讓男老師以大局爲重,所以在發布會上撒謊說自己辱罵和體罰學生的校方嗎?

是爲了隱藏自己的感情秘密,所以撒謊去遮掩真相的湊和賴嗎?

是到處充斥著謊言,但卻僞裝成真實的所有人嗎?

這個世界,難道沒有其他不撒謊也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如果我們代入男老師的視角,全面還原整個故事,你還能夠共情嗎?

雖然電影沒有明說,但通過線索和細節可以猜到,賴用火結束了他那個殘暴父親的生命。

這讓我想到了《白夜行》裏的弑父情節,也是日本的片子。

果然,日本很擅長拍這種題材,不奇怪了。

網上總有評論說,國産電影總是把人與事拍得過于正面。

那麽,日本的電影就總是把這些都拍得過于負面。

只是從電影拍攝的角度來說,確實是技巧更高超了而已。

過猶不及,兩個極端,都不可取。

刻意放大了孩子們和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即便套上了一層華麗的外殼,但其仍然與國産劇裏刻意營造的婆媳矛盾沒有本質區別。

命題作文完成得相當出色,但往裏鑿似乎發現不了更爲深刻的東西。

拍得很美,台詞很棒,寓意很深,但不喜歡。

我已經說了,電影層面來講拍得足夠出色,只是這內核確實過于黑暗,而且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負面。

有人說,《周處除三害》就不負面嗎?

男主角拿著槍崩了一個禮堂的人。

但重點是,它沒有刻意去放大這種矛盾,或者刻意去修改一些人性的本能。

比如,若是陳桂林想要幹掉榜一和榜二兩個大哥的時候,發現他們已經變好且不再作惡怎麽辦?

在劇本創作上,這就不僅僅只是爽,還能夠帶來更多人性的糾結。

但合理的是,曾經壞到排行榜前三名的人,頓悟並回頭是岸的幾率很低。

陳桂林若非這一場曆練,最終也沒辦法除三害。

雖然是爽片,但前後邏輯是自洽的。

最後的大結局裏,小美給陳桂林刮胡子,意味著“改頭換面”,人家也是去往轉生的路了。

和《怪物》裏想要表達的最終點相似。

但這個處理方式,就明顯要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因爲它沒有盲目地負面。

坦白講,我一直很討厭盲目負面的影視劇,不僅看得人很喪,而且久而久之真的會改變人的心性。

這種東西一旦改了,就很難再回來。

當進入到喪的狀態裏,並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一切的正能量都會被鄙視,慢慢就變成了一個徹底在主流之外的異類。

最後只有毀掉自己和旁人,才能迎來嶄新的明天。

我不排斥異類,在多篇文章中也表達過相似的觀點。

你可以呈現異類的生活,但不能意圖讓異類去成爲社會的主流,那會亂的。

人爲了能夠活得好,總應該是朝著主流去努力的,否則生活裏一點點的積極和正能量都沒有,就對嗎?

如果能不去拍前兩段,只是保留第三段的內容適當展開,剔除掉通過诋毀大人才能滿足孩子精神世界的做法,相信《怪物》會比現在更好看。

你可以控訴校園霸淩,可以抨擊刻板印象,可以把拿獎元素疊滿溢出,但請不要把大人和孩子放在徹底的對立面上。

這真的不可取。

可能我的這些想法也是“怪物”,但哪種想法不是“怪物”呢?

難道,世間皆是怪物就是真理嗎?

誠然,這部電影肯定會有屬于自己的受衆,他們對此大加褒獎,感受到了靈魂共振,少數人甚至將世外桃源般的幻想當成一種精神的麻痹劑。

在痛哭到感動流涕的同時,這種共鳴將邪惡彌漫開來了。

悄悄地,無聲無息地。

只有一句台詞將所有都拉回了現實。

我病好了,我撒謊了。

最近葉秋臣關注到多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網絡上受到大家的高度關注。

隨著犯罪年齡的逐漸變小,《怪物》的另一層意思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將豬腦塞進犯罪者腦袋裏的,究竟是誰?

這些人,才是怪物。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