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不高,夜間症狀最明顯!半夜低血糖更致命!平穩控糖有4招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2024-04-09 17:07:54

前幾天,一年輕的小夥子來買降糖藥,看他的年紀也就30來歲,本以爲是給父母買的,可他說是自己吃的藥,已經糖尿病多年了,這期間還差點丟了命。

一次是因爲高血糖,直接住進了ICU,酮症酸中毒,就因爲沒有管住嘴。

一次是因爲低血糖,半夜2點,突然就動彈不了了,渾身冒冷汗,所幸床頭放著一瓶可樂,喝完之後緩了好久,才活了下來。

也就是這兩次的經曆讓他認識到了糖尿病的可怕,開始小心翼翼地降血糖。

說到這,可能有些糖友會心生疑惑:要說高血糖,我不否認,怎麽這糖尿病還能低血糖呢?而且還這麽嚴重?

事實上,糖尿病患者發生夜間低血糖,是很常見的,也是很危險的,這位小夥子是真的幸運,否則可能命真的就沒了。甚至有些糖友會發生無症狀性低血糖昏迷,睡了一覺人就沒了。

59歲的彭叔就是這樣去世的。

彭叔也是一位有著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因爲經常來藥店買藥,他人又比較熱情,喜歡聊天,所以彼此就熟悉了。記得彭叔最後一次來藥店,還開玩笑地說想要買點“偉哥”,因爲比他小幾歲的妻子天天嫌他無能。因爲我知道這糖尿病確實會影響男性的性功能,全當他說的是真的,還去給他找“偉哥”。結果,彭叔擺擺手說,開玩笑的,哪能當真啊!都這麽大年紀的人了,能活著就不錯了,再瞎搞,可別把小命給搭進去了!

誰曾想,彭叔還真就一語成谶。

就在彭叔買完藥回家後沒幾天,就聽說他人突然就沒了。而且彭叔是在晚上出事的,誰都不知道,等到起床後,妻子才發現,此時的他已經昏迷了很久。雖然後來妻子打了120,送彭叔去了醫院,但他昏迷太久了,在重症監護室待了1天後,醫生最終宣布腦死亡。

而導致周叔死亡的正是低血糖。

一、爲什麽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夜間低血糖?

低血糖也是糖尿病最危險的並發症之一,而且大多發生在夜間,此時容易錯失快速補充糖分的機會,尤其是有些糖友的低血糖沒有任何的症狀,繼而導致嚴重的後果。

1. 胰島素功能變強:夜間是胰島素的“主場”,其分泌量增加,功能也會變強大,所以降糖作用會更強,再加上夜間沒有葡萄糖輸入,就很容易導致低血糖。

2. 降糖藥服用不當:若糖友對自身血糖波動的認知不夠,用藥較爲隨意,擅自在睡前服用大劑量的降糖藥或增加用藥種類,也容易導致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3. 過度節制飲食:很多糖友晚餐吃得很少或很早,甚至一點都不吃,還喜歡晚上出去鍛煉,能量補充不夠加上運動過度,而且本身對葡萄糖的利用就不足,自然也很容易導致低血糖。

二、想知道血糖高還是低?這些症狀最明顯!

夜間血糖的波動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想要知道高還是低,除了做個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外,還需警惕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

1. 夜間低血糖的表現:常見有心慌、冒冷汗、身體顫抖、臉色發白等。此外,還可能出現饑餓感、頭暈、視物不清、躁動、行爲怪異、驚厥、昏迷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無意識的低血糖,沒有任何的症狀,直接陷入昏迷,導致死亡。

2. 夜間高血糖的表現:常見有夜間多尿、口渴口幹、出汗、疲勞乏力、睡眠質量下降、淩晨餓醒等,這與高血糖導致的葡萄糖利用率不夠、過多排泄以及身體失水、神經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如果有這些問題,提醒你盡早查一下血糖。

三、夜間血糖波動大,如何有效管理?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血糖的穩定和維持達標一樣重要,尤其是夜間血糖,通常波動較大,高血糖很危險,低血糖同樣危害巨大,想要維持夜間血糖的穩定,一定要注意幾點問題。

1. 晚餐一定要吃:對于糖友而言,晚餐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餐了,不僅要吃,還要吃好吃對,吃多了不行,吃太晚也不行,少吃不吃更不行,否則都會讓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定時定量吃,最好是在6點左右進餐,適當減少主食攝入,多吃新鮮蔬菜,適量的肉類,避免攝入過于油膩、重口味的食物等,以防止影響晨起空腹血糖水平。

2. 餐後適度活動:一定不要吃完飯就去睡覺,哪怕不出門鍛煉,也一定要在家多活動活動,做做家務,走走路,對控制餐後血糖都是有幫助的。當然,運動一定要適度,不可過量,尤其不要在不吃晚飯的情況下去運動。

3. 規律服用降糖藥:睡前該不該服藥降糖藥,何時服用,還需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來選擇,比如對于餐後血糖高的患者,一般要求每餐都要隨餐或餐前服用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降糖藥,需要餐後服用的降糖藥建議餐後立即服用,如果是爲了避免夜間低血糖,建議在睡前1-2小時服用,總之要結合個人的血糖控制情況來正確服用。這就要求患者要勤測血糖,記錄好血糖數據,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用藥方案。

4. 規律作息:良好的睡眠質量也是管理血糖的關鍵,有助于調節激素分泌,幫助維持血糖平穩,所以想要血糖穩,就要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3 阅读:607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簡介:80後王藥師,關注用藥安全,致力于心血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