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兒上班,冷漠是你最後的底線

樂人看情感 2024-04-30 06:37:58

作者:洞見pumpkin

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最值得的事情。

馬東曾在《十三邀》裏,接受許知遠采訪時談到:

他在招聘和考核員工時,最看重的品質是“事在人先”。

起初,我覺得這樣的人未免有些冷漠。

但工作時間越長越發現,這是一種清醒的選擇,更是一種稀缺的能力。

01

冷漠一點,別過度共情。

陶勇醫生在《目光》一書中講過自己的故事。

他說自己剛工作時,非常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幹擾。

有一次,幾個同事湊在一處閑聊。

護士長說起生活的不如意,抱怨個不停;實習生小劉談起被父母逼婚,情緒很是激動;科室主任唉聲歎氣地對前景表示擔憂……

陶勇越聽越沮喪,也陷入低落的情緒無法自拔,那一天的工作都不在狀態。

當他意識到自己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感染後,每當身邊有人釋放負能量,他就第一時間離開。

這樣他才能得以屏蔽外界的情緒汙染,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共情”。

當一個人過多地承載他人的心理痛苦,一味地去同情他人,就容易擾亂自己的磁場。

當別人的負面能量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工作,轉身離開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對自己能量的保護。

02

冷漠一點,別當老好人。

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中提到她的一個工作習慣。

她會在工作郵箱的簽名中備注好自己的崗位內容。

職責以內的事情,她會積極處理,但工作範圍之外的事情,即便同事來請求幫忙,她也會果斷拒絕。

這種不近人情的做法,讓她在公司受到了非議,同時也讓她遠離了許多人情債。

聚焦于自己的業務,不被冗雜的事情叨擾,她快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能力。

很贊同獵聘副總裁邢子培說的一段話:

你來工作不是爲了讓別人喜歡你,你來工作是爲了讓別人尊重你。

而別人尊重你的原因絕對不是你每一件事情都說yes。

別人尊重你的原因,只能是你的專業知識和進取精神,以及你爲組織、爲業務帶來的貢獻。

職場是很勢利的。

把維系關系的時間,放在做好工作上;把迎合領導的精力,用在提升價值上。

當你越來越優秀,同事自會向你靠攏,領導自會對你青眼有加。

03

冷漠一點,別把同事當知己。

查理·芒格在初入職場時,曾遭好友背刺而被迫離開公司。

多年以後,有記者采訪他問:你憎恨他嗎?

他頗有深意地回答說:我們的關系很複雜,人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動物。

深谙人性的他當然明白,職場不是象牙塔,工作也離不開利益的考量。

利益一致時,大家是同盟好友;利益相左時,少不了傾軋算計。

公司,不是交朋友的地方。朋友靠情感維系,同事靠利益鏈接。

職場人最不成熟的表現,就是把同事當知己。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合作了超過半個世紀,在世人眼中,他們是彼此最知心的朋友。

但芒格卻說:我和沃倫在工作時談論的,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董宇輝在新東方遭重創時淚灑直播間,說要努力讓公司好起來,把以前的同事再招回來。

旁人都以爲他和同事交情甚笃,但其實在公司,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他私下很少和同事聚會。

放眼望去,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看上去都有點冷漠。

他們不會因感情而影響決策,也不會被交情困住做出錯誤的判斷。

他們拎得清看得透,明白朋友是朋友,同事只是同事。

04

冷漠一點,別太在意領導。

你知道嗎,情緒也是有成本的。

情緒是emotion,行動是motion。

你每多一分鍾沉浸在內耗裏,就少一分鍾來解決實際問題。

你每多一份精力浪費在抱怨中,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

工作中最沉重的隱藏成本就是“情緒成本”。

領導否定了你的方案,有時間郁郁寡歡,不如重新打磨優化;

上級批評了你的工作態度,與其牢騷滿腹,不如去反思改進。

沒有一個正常的領導會故意刁難你,所有難聽的話,刺耳的聲音不過是爲了幫助你把事情幹得更漂亮。

彭蕾在講解阿裏人才觀時,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皮實。

說得具體點就是,經得起贊揚,也受得了羞辱,話說重了不哭天抹淚,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

誰的職場不委屈,誰又不是一邊挨罵一邊進步呢?

真正想要成長的人,是很少有玻璃心的。

因爲他知道批評也好,不同意也罷,都是對自己的補充,而不是對他個人的否定。

05

冷漠一點,別怕不合群。

衆所周知,娛樂圈拼的是資源,靠的是人脈。

可身處其中,搖滾樂隊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卻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別人都是用微信認識大佬,資源互換,他卻經常拉黑好友。

他微信通訊錄有個原則,通訊錄裏每增加一個人,就要刪除另一個人。

有次上《奇葩說6》,李誕強行加了他微信,他面露難色:“徐峥已經被我拉黑了,要不下一個刪掉甯浩或者陸川吧。”

下了節目李誕想和他聊兩句,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

即便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和資源,他也絲毫不在意。

比起媒體上的曝光,他更傾向于在家裏鼓搗樂器,寫詞,練曲。

遠離娛樂圈的浮華喧囂,他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打磨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樂曲。

周國平說:太熱衷搞關系的人,往往不會有什麽成就。

職場上很多大佬,都表現出一種“反社交人格”。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一切與工作無關的、不喜歡的應酬和活動,他從不參加。

老藝術家陳道明,娛樂圈沉浮幾十載,卻一直保持“處江湖而遠江湖的姿態”;

董宇輝也說,自己沒什麽朋友,比起參加聚會,他更喜歡埋首書齋。

活得通透的人甯願在無人問津處豐盈靈魂,也不願在隨波逐流中虛度光陰。

06

冷漠一點,別管別人的評價。

史蒂文·斯皮伯格在27歲那年,因爲電影《大白鲨》成了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導演。

美國《時代周刊》還給他做了一期特輯,這在當時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可當雜志送到片場,斯皮伯格卻沒有接過去,制片人很驚訝:“整本都在講你,怎麽不看一下?”

斯皮伯格回答說:我現在如果相信他們對我的稱贊,我接下來就會相信他們對我的攻擊。

心理學有個詞叫FOPO(the fear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害怕別人的意見就困于他人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因爲外界的評價而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永遠記住,工作一是爲了報酬,二是爲了增值自己,其他的人和事都不重要。

別去在乎別人的意見和想法,修煉被討厭的勇氣。

當你把關注點都放在自己身上,外界的一切評價,便不能動你分毫。

特別認可心理學家馬洛斯的一句話: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時保持冷漠,它可以幫助你節約能量,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適度冷漠,不是冷酷無情,而是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真正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

麻省理工學院有個著名的校訓:

“在這個地方,睡眠、學分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兩樣。”

放在職場上同樣適用,休息,工資和社交,你最多只能選擇兩樣。

少在意別人,多專注自己;少關注情緒,多重視成長。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最值得的事情。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0 阅读:107

樂人看情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