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權眼中魯肅雖然有戰略眼光卻執行能力不足

史海撷英 2024-02-27 16:56:24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爲魯肅是很了不起的戰略家,甚至是東吳第一戰略家。然而,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卻非常低,低到就差爆粗口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孫權對魯肅的總評

孫權曾與陸遜談及周瑜、魯肅、呂蒙。在提到魯肅時,他說:“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衆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衆,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爲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也就是說,孫權認爲,魯肅是有重大過失的,只是他孫權有周公之度,不怪他了。總之,對周瑜、呂蒙,孫權全部都是肯定,而對魯肅,則言語中透露出責備之意。

看得出,在所謂“四大都督”中,孫權對魯肅的評價是最低的。“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孤亦恕之”!

後世史家對魯肅的高度評價:東吳第一戰略家

然而,後世史家對魯肅的看法卻截然不同。尤其是從明代開始,史家普遍認爲魯肅是與諸葛亮並駕齊驅的大戰略家。

明清之際,李贽認爲魯肅的“榻上對”,是與諸葛亮“隆中對”英雄所見略同,都是當時頂級的戰略構想。王夫之不但認爲魯肅的戰略構想傑出,而且,認爲魯肅是“討滅曹操”最後一個關鍵人物,“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曹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而到了現代,史家對他的評價就更高了。黎東方認爲:孫權下面,知道必須聯合劉備,鞏固江東,進而進取中原,一統天下者,只有魯肅一人。白壽彜認爲:魯肅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孫權

後世評價如此之高,孫權評價如此之低,是孫權“不識貨”嗎?對魯肅戰略,後世評價有些過頭了。孫權責怪魯肅,雖有道理,但也有推卸責任之嫌。

“榻上對”

說起魯肅的戰略水平,第一個就是“榻上對”。

魯肅第一次見孫權時,孫權問其方略,魯肅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對”:“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很多朋友認爲:魯肅是第一個提出“三足鼎立”的戰略家,比諸葛亮“隆中對”還早了七八年,是三國第一的戰略家。這個戰略是很好,但這個評價就過高了!

這個戰略提出的第一步,也是唯一比較清晰的一步是“竟長江之極,竟而有之”。也就是提出:依長江立國。這是江東政權自創業之初就有了的規劃。“初策在江都時,張纮有母喪。策數詣纮,咨以世務,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衆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爲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陽,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爲朝廷外藩。君以爲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無以奉贊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決之于君,何得不纡慮啓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仇得報,此乃君之勳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橫流,顔色不變。纮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甯,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于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無複回顧之憂。’”

顯然,先定江東,次取荊州,“荊、揚可一”、“據長江,奮威德”的想法早已經有了。所以,魯肅“竟長江之極,竟而有之”的方略,實際上是對孫策、張纮戰略的繼承而已。只不過,魯肅將張纮的“齊桓公、晉文公”之業,改爲了“帝業”而已。這裏,並沒有太大創新。這個方略之所以被後人一再贊譽,是因爲他最早提出了“鼎足”概念。

魯肅

所謂“鼎足”,就是天下三分,或三分以上。因此,許多朋友認爲魯肅最早提出“鼎足”概念,比諸葛亮還早七八年。甚至很多古代史家也有此看法,認爲“魯子敬之所見,即孔明隆中之籌”。其實,這完全是兩碼事。

魯肅提出的“鼎足”,明顯有曹操與孫權,那另外一“足”是誰呢?顯然不可能是當時什麽都沒有的劉備呀!

魯肅反複強調“北方多務”,另外一“足”,只能是當時雖然已經輸掉官渡之戰,但尚盤踞四州之地的河北袁紹!魯肅認爲,在曹操平定袁氏之前,“北方多務”,孫權可以平定荊州,“據長江之極,竟而有之”。顯然,魯肅的“鼎足”,是建立在誤判形勢基礎上做出的。

當然也不能說諸葛亮《隆中對》准確說出“曹孫劉”三分就認爲諸葛亮的更高明,畢竟,差了七八年,天下形勢已經大變了。所以,魯肅《榻上對》,雖然最早提出了“鼎足”思想,但其實其實質影響並不適合太過高估。只能說,這是一個高明的戰略構想,但要說就此說明魯肅是“第一戰略家”,那就過分了。

維護孫劉聯盟,眼光最正確

那麽,孫權對魯肅的責備,又是否恰當呢?孫權對魯肅的責備,主要指的是魯肅“勸吾借玄德地”。

赤壁之戰結束前,大家都知道要孫劉聯合,基本沒有什麽爭議。赤壁之戰後,東吳內部有了不同的戰略。

第一種,以周瑜爲主,主張“二分天下”:“是時劉璋爲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也就是:東吳一家把後來劉備要做的事情都做了,“二分天下”。

魯肅

第二種,以魯肅爲主,主張堅持“聯劉抗曹”:“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爲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其意思很明顯: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對手,應該聯合劉備,支持劉備,一起對抗曹操。

當然,最終,這一分歧隨著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告一段落。

實際上,平心而論,周瑜的方略,並不靠譜。首先,看看曹操與關羽之間的事情,周瑜要軟禁劉備,自己統領劉備的部衆,真的有可能嗎?誠如此,恐怕孫劉內讧會提前上演。

雖然當時的孫權要對付劉備還是有把握的,但是,孫劉內讧恐怕曹操是最高興的了。

其次,周瑜真的能夠快速平定西川、漢中嗎?

此前,東吳花了七八年去對付劉表,連一個江夏都沒有搞下來。趁著赤壁戰勝之威,孫權征合肥,不克;周瑜攻江陵,耗時1年才逼退曹仁,而且還是曹仁最後主動撤退。以東吳的陸戰能力、攻堅能力,周瑜要想快速平定西川、漢中,恐怕是不可能的。

顯然,只有孫劉聯合,聯盟才能抽調力量,進軍西川、漢中。所以,堅持孫劉聯盟,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而曹操的反應,更說明了“借玄德地”的意義:“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于地。”所以,堅持孫劉聯盟,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孫權

孫權後來說這是魯肅“一短”,不過是因爲:當時的孫權已經“白衣渡江”,奪回了“借出去”的土地,甚至不惜爲此破壞了孫劉聯盟,既然不惜破壞聯盟也要奪回“借地”,那麽,當初就不該“借地”!

既然要翻臉動手才能收回借出去的錢,那麽,當初就不該借錢!這是人之常情,但卻未必那麽客觀。

眼光雖正確,但操作失敗

魯肅堅持孫劉聯盟,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在孫劉聯盟的合作中,魯肅的操作卻是失敗的。

合作,要的是共贏。何況,孫劉聯盟中,“股份”最大的本就是孫權。他應該獲得更多的“分紅”才是。

然而,在合作過程中,孫權、魯肅,卻接連被劉備“占便宜”。孫權決心與劉備聯合,“借地”給劉備,就是希望讓劉備分擔一部分抗曹壓力,好騰出手來進軍益州。

明人不說暗話,孫權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劉備。但是,劉備卻極力阻止,一面說劉璋與自己同是漢室宗親,要去搞他自己就“披發入山”,一面在沔口阻擊東吳軍隊西進之路。結果,孫權沒有辦法進軍西川,劉備卻轉眼奪了西川。“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甯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乃僞報曰:‘備與璋托爲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于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等到孫權派人去要還所借地時,劉備又推脫。這完全是一副“賴賬”的嘴臉。

可以說,在孫劉合作過程中,劉備在“借地”之後,一面自己大力發展,一面又阻止孫權的發展企圖,把好處占盡。結果,結盟後,劉備從無根基發展到橫跨荊、益二州大部分地區的強大勢力,其實力甚至超過了孫權;而孫權呢,幾乎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只是拿下了偏僻的交州。

魯肅

而在孫權詢問關羽強盛的問題時,魯肅回答:“帝王之起,皆有驅除”,是誰在駕馭誰呢?明顯是劉備在駕馭自己呀!因此,孫權說魯肅“內不能辦,外爲大言”,是非常貼切的。

總之,魯肅堅持孫劉聯盟的方向,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在處理孫劉聯盟的關系時,魯肅完全不是劉備的對手,被“猾虜”劉備玩弄于股掌之間。這樣的合作,注定是不可能長久的。

孫劉聯盟的前半段,劉備獲得大發展,孫權則發展受阻。到魯肅去世前後,劉備以虛言應付孫權,關羽幹脆連基本的面子都不給孫權留。不但把便宜占盡,連基本的尊敬都沒有。孫權也是敢于與曹公硬打之人,即便孫劉聯盟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這樣的聯盟關系,孫權又怎麽可能接受呢?

魯肅

所以,孫劉聯盟看起來是在魯肅去世後破裂的,但實際上,早在魯肅去世前就已經走到泥潭裏了。

一個戰略家,不僅要有找到正確戰略方向的能力,也要有朝著正確方向行駛的能力。

魯肅就像一個迷路的司機。他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裏,但是,他不知道怎麽應付沿途複雜的路況。孫權責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錯誤的,但他責備魯肅“內不能辦,外爲大言爾”則是貼切的。

總的來說,魯肅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戰略家,有一定的戰略能力。但是,他並不是最優秀的戰略家。魯肅頭腦清醒,知道正確的戰略方向是什麽。但是,他執行戰略的能力有限,如此,孫權給魯肅“差評”,就沒有什麽稀奇的了。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