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劉邦的這首詩,會不會改變你對他的印象?

每天都想進步啊 2024-03-19 18:10:25

對于漢高祖劉邦,似乎不少人的印象都是,地痞,無賴,靠張良和韓信等人僥幸當上了皇帝。

其實仔細想想,劉邦的過人之處並不狹隘,他必定要有各方面的卓見,或者說思考,才能任用一幫賢能,不斷擴張,贏下楚漢爭霸的局面。

魏惠王不能慧眼識珠,把商鞅便宜了秦國;趙王有李牧,但他聽信讒言把他殺了,趙國五個月後被秦所滅;崇祯時期人才也並不貧乏,但他喜歡重用同一個人的毛病將最後的機會逼走了,于是明朝氣數喪盡。

所以劉邦能從一個小吏混到君王寶座,實在不簡單。這不止從他地位的變遷可顯露出來,他的一首詩也能展現鮮爲人知的一面。

這首詩就是《大風歌》,電影《讓子彈飛》裏,師爺念這首詩還是個名場面。

大風歌

漢朝·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詩第一句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應該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了。

狂吼的大風卷集著烏雲,這樣壯觀勢急的景象,好比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沒有親曆慘烈的戰爭,很難有契合態勢的聯想。

在戰爭中可以拼得應有盡有,但也會輸得屍骨無存。劉邦很慶幸自己贏了,所以作的是《大風歌》,而不是《垓下歌》。

贏了,得到所有人都想卻不敢僭越的地位,江山美人,富貴王權,一樣不缺,那就衣錦還鄉吧!

死對頭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于是劉邦這樣替他做了。

歸故鄉,把自己贏得的一切都穿在身上,讓曾看不起自己的鄉裏人都看看,讓自己的族人臉上增添無上榮耀。

多少年生死難料,血與頭顱皆抛,終于有了圓滿的結果。衣錦還鄉,已經是普羅大衆想追求的最好的結局。何況做了皇帝。

做了皇帝,那就可以享富貴,醉生夢死了。劉邦確實這麽幹了些事。不過還沒忘記國家的大局。最後一句他就說明自己渴求天下賢士的想法。

猛士,既是戍守四方,立如頑石,猛若虎熊的武臣,將帥之才,也是有文韬,心系天下的文臣。凡是能爲國家做出卓著貢獻的都是猛士。

三句話的詩,曆史上本就罕見,還如此有霸王之氣。

劉邦衣錦還鄉,到沛縣的時候唱出了這首歌,那夾雜著得意、傲嬌的勝者之姿如浮現在眼前。

曆史總是這樣,得意的永遠是勝者。而敗者常常被當成天生有“短板”的形象流傳下來。

劉邦和項羽之間算是個例外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的感動與悲壯,遠遠比鍾室之禍、鳥盡弓藏得人心。

劉邦的形象,究竟是事實如此,還是後世醜化,都掩蓋不了合適的機遇下他超出常人的作爲。

普通人,也許往往過于在意自己做的是否漂亮,而錯失了很多“建樹”。可惜美名未能傳開。其實做什麽事機會都很重要,做小事,簡單粗暴來講,應該學習劉邦的“厚臉皮”,厚了臉皮,可能夫人,富貴都能掙得。

厚臉皮的人機會總是更多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