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險峰: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

中國教育在線 2024-05-11 09:20:15

“高教前沿”系列高端訪談

黨的二十大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有機結合、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是龍頭,肩負著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要戰略任務,面向新征程新任務新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正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支撐高水平創新。爲全方位展示最新實踐成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推出《高教前沿》高端訪談欄目,彙聚獨家視角,分享真知灼見。

在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燕山大學黨委書記趙險峰接受了中國教育在線的專訪,就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地方高校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學生就業等問題分享觀點。

· 嘉賓簡介 ·

趙險峰,1967年12月生,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人,研究生學曆,文學博士,研究員。現任燕山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在線:高校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領頭羊、生力軍,您怎麽看待高等學校在科技創新當中的定位和角色?從黨的二十大到現在,一直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您如何理解這個定位?

趙險峰:黨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我覺得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也對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一個策源地,很多偏基礎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從高校來策源。我們觀察國家三大獎的評選,曆年評選當中高校完成的獎項,無論是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還是科技進步獎,都占到60%以上,特別是在自然科學獎方面更是高達70%以上。所以說,高校在這個過程中承擔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生力軍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如何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的這種格局之下,更好地發揮出這種(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對我們高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國教育在線:燕山大學在不斷地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上,有什麽舉措和經驗可以分享嗎?

趙險峰:燕山大學自誕生時起,就是應新中國的工業布局而生,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把“匠心爲國鑄重器,矢志不移育英才”作爲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面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要求,我們如何提升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將科研的優勢同國家的戰略、地方的發展需求,更精准地對接起來,通過更精准的對接、更精准的服務,讓高校的科研催生出新産業,賦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新的動能,這方面我們應該更加努力。

燕山大學黨委書記趙險峰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

中國教育在線:您剛才也提到,高校要服務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的高質量發展。燕山大學在河北省的高質量發展當中,應該擔當什麽樣的角色?

趙險峰:燕山大學始終堅持兩個服務: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爲河北省的一所高校,我們要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這是國家的戰略。同時,我們要服務河北的産業發展,這是一所大學尤其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服務河北産業發展方面,燕山大學始終瞄准河北省的重大産業需求,調整自己的學科設置,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讓自己培養的學生能更加符合産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近幾年,我們設立了“四院三中心”,這是學校適應河北省的産業發展需求,適應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要求而成立,也是適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主導産業需求所采取的一項舉措。“四院”是指新成立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康養産業技術研究院、雙碳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四個研究院。我們同時還成立了三個前沿科學研究中心,包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特種運載裝備研究中心。

此外,爲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們還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工業醫院。我們燕大目前正在全面打造“科技創新+縣域經濟”校、地、企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瞄准河北省的50多個縣域的經濟、産業集群,組建科技特派員隊伍,組建企業服務團,深入到企業當中去發掘企業需要攻克的難題,發揮學校的科技、人才優勢,進行聯合攻關,達到精准服務企業需求的目的,目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燕山大學校園風光

中國教育在線: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在建設教育強國征程中,燕大的定位是什麽?要回答什麽樣的時代命題?要解決什麽問題?

趙險峰:高校的責任很明確:“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燕山大學主要從兩個定位來踐行使命——

第一個定位是瞄准國家戰略需求。燕大心懷“國之大者”,始終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行業需求,發揮燕大的作用。因爲燕大以前是部屬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發展一直是我們建校以來堅持的初心和使命,所以這一點我們永遠也不能丟掉。

第二個定位就是突出人才培養。高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更是人才的“供應方”或者叫“供給側”,我們培養的人才能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高校能不能爲社會做貢獻的職責體現。所以人才培養,我們始終作爲一個重要的定位來抓。這些年我們探索構建了“多向鍛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所謂的多向鍛造,就是讓學生在學校裏不僅僅接受知識的傳授,更要提升實踐的能力。我們探索構建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鍛煉+文化浸潤”的“四位一體”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讓學生在在校期間接受全方面的鍛煉和成長,讓燕大培養的學生具有開闊的眼光、創新的思維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又具有很濃厚的報國情懷,這樣我們的學生走上社會之後,能更好地發揮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作用。

中國教育在線:馬上到畢業季和就業季了,您如何看當下的就業環境和形勢?大學生就業的問題該如何破解?考研考公考編還是找工作,您有何建議?

趙險峰:燕山大學的就業工作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就業狀況也是比較好的,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都能達到80%以上。雖然80%這個數字感覺並不是那麽高,但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爲很多學生要考公、考事業編制、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緩就業。

趙險峰:緩就業或者叫慢就業,考公考研的學生,每年應該占到百分之十七八。所以說,在燕大,如果你想就業,一定會有就業崗位。我們每年春季、秋季都舉辦人社部的全國大中城市聯合招聘專場活動,還有很多自己的校友企業、京津冀單位的招聘,以及一些單位的專場招聘活動等等。我們每年的畢業生是1萬人左右,但是提供給學生可以選擇的職位遠遠突破10萬,所以如果畢業生想就業,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有些同學想考公考研,還有的同學對單位的要求比較高,希望能夠在更加舒適安逸的環境中工作,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客觀地看,當代大學生追求一個更加舒適、更好的工作環境,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要適當、要客觀。比如像燕山大學,我們是以工科爲主的院校,60%以上的畢業生是工科學生,勢必要到熱火朝天的一線去工作,對工作環境不能有過于苛刻的要求。在實驗室裏可以搞科研,但是很多與生産實際相結合的工作是很難展開的。所以,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講,要勇于投身到火熱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當中去,對工作的環境要求不應該過于挑剔,要在實踐中去鍛煉、去成長,這是應該堅持的一個好的傳統。

中國教育在線:作爲一所高校的“掌門人”,您覺得需要什麽樣的能力和素質?

趙險峰:以前我在黨政機關工作,組織架構非常健全,相應來說工作的規範性比較強。到了大學之後,更多的是偏于扁平化的管理,這樣對于高校的黨委書記也好,校長也好,管理的責任要求更高了。我覺得,作爲一所高校的黨委書記也好,校長也好,首先是要心懷“國之大者”。要明白辦好中國高等教育,辦好社會主義大學,責任是什麽。也就是“培養什麽樣的人,怎麽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心中的方向一定要明確。

第二,一定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胸襟。現在的高校不能閉門造車,不能關門辦大學,時刻要把一個大學的發展放在國家民族發展的大勢當中去考量,放在社會需求、社會發展的格局中去考量,眼界一定要開闊,要善于利用社會各界的資源爲大學的發展提供動能,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三,還要打破一些傳統的定式。高校深化改革的任務也很艱巨,我們如何在管理中去行政化,打破一些固有的格局、固有的藩籬,讓我們的管理方式、治理能力更加接近于現代的治理方式,這方面要突破的也還有很多。比如,如何評價人才?如何評價科研成果?不能僅僅以發了幾篇論文,得了幾個課題爲標准,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我們實際爲社會做了哪些貢獻。你是搞科學研究的,原創性的突破性貢獻在哪裏?你是搞社會服務的,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産業需求、企業技術需求,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我覺得應該把實踐能力,實際貢獻更多地放在人才考核裏。

另外,對老師的考核也不要僅僅局限于一年發幾篇文章,做幾個課題就完成任務,還要適應科研的規律,讓老師有一種自我的加壓、自律性的動力,給他們創造一個環境,最少五年,我們再看科研成果有什麽突破,這期間他們不用考慮每年要發幾篇文章。真正實現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來突破科學難題。給科研團隊的發展,也能夠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精益求精的、持之以恒的良好的環境,這點在高校治理上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系燕山大學黨委書記趙險峰在第61屆高博會“高教前沿”欄目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