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反複,魏征墓碑砸了又立

說不盡的曆史風采 2024-02-22 09:42:52

在我們心中,魏征與唐太宗的君臣關系如同一曲美妙的樂章,和諧而動人。魏征,那位敢于直言進谏的名臣,與賢明的君主唐太宗,他們的關系被傳頌千古,成爲無數上下級關系的楷模。然而,這美妙的和諧在魏征去世後5個月便如破碎的琴弦,瞬間斷裂。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下令砸毀魏征的墓碑,並取消了魏征之子與公主的婚約。那句“魏征沒,朕亡一鏡矣”似乎還回蕩在耳邊,令人難以置信。李世民爲何如此迅速地翻臉?難道他們之間的和諧只是演戲?難道賢君與良臣的關系只是“塑料姐妹花”的戲碼?

讓我們深入剖析,尋找隱藏在曆史背後的真相。

李承乾叛亂引發信任危機

在李世民坐上龍椅的兩個月後,他便急不可耐地將年僅八歲的長子李承乾立爲太子。自此,這位太宗皇帝在他身上傾注了無數心血,精選了十多位學識淵博的名師,悉心教導太子。而太子也十分爭氣,展現出謙遜有禮的君子之風。

然而,在第九個年頭,李承乾突然像變了個人,與之前截然不同。爲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三:其一,他的弟弟李泰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步步緊逼;其二,李世民對唐朝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將這種憂慮轉嫁到了太子身上,給他設定了過高的期望;其三,正值青春期的十八歲少年,愛玩是他的天性。但在重壓之下,他很容易走向極端,陷入情色之中無法自拔。

李世民是個政治高手,對太子的所作所爲了如指掌。太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決定孤注一擲,挑戰父親的權威。爲了造反,他開始拉攏一批心懷野心之人,其中包括名將侯君集、大內宿衛禁軍將領李安俨、驸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城陽公主的夫婿)、開化公趙節(李世民的外甥)以及谷州刺史杜正倫等。

然而,太子的叛亂計劃尚未實施,就被李世民識破。這場叛亂胎死腹中,李承乾被廢爲庶人,而那些曾與他共謀的人也未能逃脫厄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叛亂中,有兩位曾是魏征極力推薦的人才,分別是侯君集和杜正倫。這一巧合讓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征的真實動機。他懷疑魏征表面上維持著一個忠心勸谏的名臣形象,私下卻結黨營私、幹預朝政。這一懷疑引發了太宗對魏征的信任危機。

然而,魏征已于5個月前去世,死無對證。李世民心中的怒火無處發泄,于是他一氣之下派人砸毀了魏征的墓碑,還取消了魏征之子與公主的婚約。其實,太宗砸毀魏征墓碑的行爲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宣泄。因爲那一年(647年),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先是魏征離世,隨後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相繼叛亂,兒子們爲了太子之位爭得你死我活,讓他一度焦頭爛額。在這樣的時候,他找魏征出氣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他們君臣之間曾有過不少爭執,魏征也惹怒過他不少次。

愛恨交加的君臣關系

有人曾言,李世民啓魏征,乃是爲了豎起"忠義"之大旗,昭示天下,他這位君王,胸懷寬廣,堪爲天下之表率。而魏征,亦需明主以展其政治抱負。二人的結合,如同琴瑟和鳴,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在長達十七年的時間裏,盡管時有爭吵,卻也未曾影響他們之間的關系。魏征,猶如一位多事的"後妃",常在政事上阻撓太宗,令其頭疼不已。而太宗,亦有"會須殺此田舍翁"之念。魏征之言辭犀利,常在太宗的私生活上插手,令人無奈。

有一次,太宗欲爲女兒加倍于永嘉公主的嫁妝,魏征卻堅決反對。他以尊卑有序,不可逾越之禮說服太宗,使太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又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心愛的鹞鷹,正把玩時,魏征來訪。太宗怕他又唠叨,趕緊將鹞鷹藏于懷中。誰知,魏征一談便是許久,等他離去,鹞鷹已窒息而死。這些小插曲,令太宗對魏征形成了條件反射,每每想到他的勸谏,便打消了原本的念頭。

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們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他們之間的關系,如同小夫妻間的愛恨交織,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相愛。因此,太宗砸毀魏征的墓碑,更像是夫妻間的一次小吵小鬧。

兩年後,太宗東征高句麗失敗,遭遇生平最大的挫折。他感歎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他又以"以少牢祠其墓,複立碑",將魏征的墓碑重新扶起。這無疑證明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與互相的依賴。

他們之間是同床異夢的政治盟友嗎?

在玄武門之變的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魏征曾是太子府的一員。然而,他的生涯並非始終如一,他曾輾轉于不同的主公之間。他最初投靠了元寶藏,隨後在元寶藏歸順李密後,他成爲了李密的得力部下。在李密投降李唐後,魏征也隨之一同進入了大唐的懷抱。不久,他被太子李建成發掘,成爲了太子府中的一名重要人物。然而,在李建成被暗殺後,他又毫不猶豫地投到了李世民的旗下。

在三國時期,像魏征這樣多次易主的人,常被稱爲“三姓家奴”。回望他的生涯,似乎總是在投靠新的主公,總是在路上。因此,有些人認爲,魏征與李世民之間的關系,遠不如與李世民生死與共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深厚。他們君臣之間的情感基礎似乎並不牢固。更甚的是,魏征曾向李建成提議先下手爲強,除掉李世民,只可惜李建成並未采納。

因此,當李世民砸毀其他人的墓碑,卻單單挑出魏征的墓碑時,不禁讓人懷疑他們君臣間的信任是否存在巨大的裂痕。這樣的行爲是否真的揭示了他們之間關系的脆弱?他們究竟是同床異夢的政治盟友,還是擁有深厚情感、如同劉關張般的兄弟?

然而,李世民的一段話爲我們揭示了真相:“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這段話明確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雖並非如兄弟般深厚,但確實是穩固的政治盟友。時光荏苒,這對君臣的故事穿越曆史的長河,至今仍在我們心中蕩漾。這足以證明,他們的關系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雖然曲折,卻充滿了故事。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