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代王朝都會有農民起義,春秋戰國時期爲什麽沒有農民起義?

公羊春秋 2024-04-25 14:34:09

翻閱曆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民起義幾乎充斥著中國古代曆代王朝。

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封建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揭開了農民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壓迫的序幕,六國殘余貴族趁機崛起,湧現出了項羽、劉邦等風雲人物,最終劉邦笑到最後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王匡、王鳳以綠林山爲根據地組織了“綠林軍”農民起義,劉秀最終打敗王莽建立東漢。

東漢末年張角、張寶“黃巾起義”,東漢王朝風雨飄搖,起義雖失敗,但是大將軍何進召董卓進京引狼入室,董卓霸權,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北方,劉備占據西川、荊州,孫權占據東南,然後就是我們熟悉的三國鼎立。

西晉末年大量巴蜀流民流落荊襄,西晉官員對流民的血性政策引發流民起義,義軍以杜弢爲首領,連克兩湖大部分地區。西晉軍隊在司馬睿和王敦的率領下全力鎮壓起義軍,起義軍最終失敗,杜弢被殺。起義加劇了西晉的滅亡,爲後來“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對立創造了條件。

東晉對士族的待遇嚴重損害了農民階級利益,隨著“免奴爲客”政策的下達,部分士族和農民對東晉的統治達到了不可忍的地步,低級士族孫恩率先起事,義軍一呼百應,短時間內義軍擴充到上萬人,並接連攻克東晉浙江和江蘇大部,東晉大將劉裕力挽狂瀾,屢敗義軍,孫恩戰死。義軍沒有放棄,推舉孫恩妹夫盧循爲首領繼續對抗東晉朝廷。最終由于起義軍的組織不善和指揮者的經驗缺乏而失敗。此次起義時間長達12年,對東晉門閥士族造成嚴重的打擊,就連王羲之的兒子、謝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和謝安的兒子謝琰都被殺死。東晉王朝名存實亡,爲劉裕建立南朝宋創造了大好機會。

南朝宋時蜀地趙廣起義,北魏時匈奴人蓋吳起義、杜洛周起義、葛榮起義等,都對當時南北朝的政權更替和分裂産生很大影響,南朝政權由宋、齊、梁、陳更替,北魏分裂東西兩魏,後被北齊和北周頂替。

隋朝末年的由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窦建德起義,嚴重動搖了隋王朝的統治,諸侯軍閥四起,最終由關隴集團的李氏家族摘取勝利果實,建立唐朝。

唐朝末年菏澤曹縣人黃巢領導農民起義,起義持續十幾年之久,大約百萬人加入到起義軍之中,是中國曆史上大規模農民起義之一,加劇了唐王朝的分崩離析,唐朝藩鎮割據勢力被嚴重削弱,關隴士族被消滅,起義最終失敗,但是直接導致了後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南宋時的紅巾軍抗金起義、紅襖巾抗金起義等,雖然沒有都已失敗告終,但是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沖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穩固統治。

元朝末年南方各地爆發農民起義,白蓮教韓山童率先起事,義軍打著“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的口號成立“紅巾軍”,隊伍擴充到十余萬衆。白蓮教徒在徐州、濠州、襄陽等地紛紛響應,張士誠、方國珍在浙江也趁機起兵。最終由朱元璋相繼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統一南方而告終,後朱元璋北伐成功,將元軍打退到漠北,墊定明朝兩百多年國祚。

明朝末年王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在陝西領導農民起義,起義軍人數達到百萬之衆,盡管明王朝進行了一次次鎮壓,但是起義軍人數不少反增,加上關外女真人的入侵,明王朝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被起義軍攻克首都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缢,明朝滅亡。雖然南明政權在南方不斷延續,但是實際意義上的明朝已經不複存在。

清朝末年相繼爆發白蓮教起義、撚軍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起義,其中以廣東人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組織的太平天國運動規模最大、曆時最久,同時對清王朝的打擊最爲嚴重。太平天國運動曆時十四年,以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爲核心人物,太平軍一度占領清朝南方大部分地區,幾乎擁有“半壁江山”,並定都天京,與清王朝北京對立。太平軍試圖北伐,曾打到北京城郊,但未成功。隨著太平天國內讧的爆發。太平軍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防守,太平軍在青年派將領的帶領下雖獲得一定的勝利,但是改變不了太平軍的現狀,洪秀全病逝,太平軍“元老”幾乎沒人了,清軍攻入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

秦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之後幾乎每個王朝都會爆發農民起義,爲什麽春秋戰國時期沒有農民起義呢?這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經濟

封建王朝的經濟是以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其生産資料主要被封建地主階級擁有,對農民的剝削開始逐漸加重,“小農經濟”在曆史上經久不衰。土地兼並不斷加重。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井田制”開始逐步瓦解,但是實質上還是以國家私有形式存在。土地是禁止買賣轉讓的。周王室地位逐漸下降,隨著生産力的逐漸加強,越來越多的私田開始産生,雖然土地還是由領主占有,但是基本還是呈現出“人少地多”的局面,領主將“公田”分配給平民使用,並繳納佃租。在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開始逐漸走上曆史舞台,小型商業活動也屢見不鮮。

所以在經濟上,土地屬于國家,統一分配,土地禁止買賣,這種土地制度是“烏托邦”形式的存在,平民沒有土地擁有權,也沒有使用權,等于給領主種地打工並領取報酬。這種特點不會産生階級分化和貧富不均。鐵制農具的出現使生産力開始逐漸加強,在這一時期,平民的生活狀態整體是呈上升狀態的,自然不會起義。

2、政治

封建王朝的政治特點是以中央皇權的集中爲主要體現,統治者一家獨大。而決定統治者皇權地位的是大地主階級,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榨是最爲嚴重的。春秋戰國時期實行分封制,各諸侯國擁有封地的政治、經濟的獨立權利,等于說春秋戰國時是以“網格化”對各區域進行管理。可以舉一個例子進行說明:一個大家庭,家裏的長者擁有決對權利,這一個大家庭時間長了肯定會發生矛盾,就會有人想要扳倒擁有決對權利的人自己做主,但是如果這個大家庭分家了,各過各的,就不會有人想要取而代之了。這就是春秋戰國時的特點。

3、社會

封建王朝的社會結構是從統治者到大地主到平民的階級分化,金字塔形式的社會結構對平民的權利産生嚴重不良影響。官僚主義實際是地主階級的演化,平民與官僚主義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深。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相對比較簡單,從周天子到諸侯王到士大夫到平民,周天子雖然是王室統治者,但是相對其他諸侯國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士大夫與諸侯國沒有絕對的服從與被服從關系,所以也就沒有利益的綁定,自然不會站到諸侯王一邊對平民進行壓榨。且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平民人身權利很小,對諸侯國是基本服從狀態,平民只知諸侯國,不知周王室,領主對奴隸擁有處決權,也就是說平民知道自己天生就是奴隸,即使拉他去陪葬也是“上天的旨意”,不會覺得不公平。且由于諸侯林立,如果那個諸侯國有壓制平民現象,平民會流往其他諸侯國,這樣不僅造成本國人口流失,也會直接增強其他諸侯國的人口和生産力。

4、文化

春去戰國時期的文化狀態是“百家爭鳴”,現在占據決對狀態的“儒家思想”在那時候基本沒有被重視,“儒家”思想講究“仁”,到後期封建王朝被逐漸加深到“仁義禮智信”,對平民的思想禁锢越來越深,一旦平民忍受不了到了爆發的地步,就會引發一場嚴重的起義。春秋戰國時沒有對平民的思想的禁锢,雖然“周禮”存在,但是“周禮”主要是針對諸侯國和周王室的規矩,比如天子加九鼎,諸侯加七鼎;天子馬車幾匹馬,諸侯馬車幾匹馬;還有祭祀規矩等,對平民的約束也僅僅是行爲的方面,比如不能越軌對天子不敬。換句話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平民思想上還沒開化,精神追求上不會太多,又因爲沒有被進行精神約束禁锢,不會天天想著造反。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夏商周人們對上天的敬仰,認爲周天子和諸侯王是”神“的化身,上到天子到諸侯王下到平民對神靈有著前所未有的尊重。而在封建王朝,由于政權更替你爭我奪,“神權天賦“越來越不被人們承認,到了後期逐漸成爲一個笑話了。陳勝吳廣的一句“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就是最好的印證。

有人說,人吃不飽會造反,吃得太飽也會造反。春秋戰國時期生産力有限,人們生活都差不多,天生就認爲自己是平民,沒有“公平”的概念,又由于諸侯國的“網格化”統治加上諸侯林立平民擁有相對的“選擇權”,這裏活不下去還可以去另一個諸侯國謀生,思想上又沒有受過禁锢,所以不會起義。封建王朝這些都不複存在了,雖然生産力上去了,但是階級矛盾出來了,貧富差距加大了,“公平”與“不公平”的概念開始出現,人們對皇權的挑戰越來越多了。

2 阅读:258
评论列表
  • 2024-04-25 18:19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沒有農民。

  • 2024-05-20 05:26

    說了半天你連基本點都沒整明白跑這瞎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