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崇明山歌和竈花入選非遺示範項目,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入選非遺示範點

上海崇明 2024-05-15 17:27:31

近期,市文化旅遊局公布了2024-2026年度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示範項目和示範點名單,全市共有34個示範項目和23個示範點入選。其中,崇明山歌和竈花入選非遺示範項目,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入選非遺示範點。

2024-2026年度

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示範點(項目)名單

示範項目

崇明山歌

(崇明區陳家鎮)

竈花

(崇明區向化鎮)

示範點

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

(崇明區·江南絲竹)

據介紹,“非遺在社區”是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2017年底在上海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社區傳承傳播試點項目。爲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市文化旅遊局于2023年11月啓動開展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示範點(項目)推薦評選工作,旨在樹立優秀典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非遺傳承實踐回歸紮根其孕育發展的社區,激發全社會對非遺傳承發展的參與熱情。

“此次評選,從項目內涵、地位和影響力、社區民衆參與度、服務人數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經基層推薦、現場調研、專家評審和審議後形成入選名單。”區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崇明將以此爲契機,進一步做好示範項目和示範點的孵化和培育工作,積極發揮試點示範項目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社區傳承傳播,以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讓我們一睹它們的風采

崇明山歌(陳家鎮)

崇明山歌是流傳于崇明島上民歌與民謠的總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能夠反映崇明的風土人情,2021年正式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陳家鎮是崇明山歌項目的主要傳播實踐鄉鎮,創辦了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崇明山歌培訓基地,培育了一支近200人的山歌隊伍,不定期開展山歌巡演,並在鎮域內3家學校開設崇明山歌興趣課程,讓崇明山歌從娃娃抓起。每年陳家鎮文體服務中心組織下鄉巡演不少于30場,非遺進校園活動不少于10場,傳播區域覆蓋全鎮24個村居,每年服務人次達6萬余人次。爲了更好地促進地域文化交流,陳家鎮自201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八屆崇明山歌節,還積極組織參加各類重大演出與比賽,獲得了衆多榮譽。

竈花(向化鎮)

崇明的泥瓦匠以鍋底灰和水調成墨汁,然後在粉刷得雪白的竈壁上作畫,形成具有鮮明崇明鄉村特點的竈壁裝飾圖案,稱爲“竈花”。崇明竈花是崇明的傳統民俗藝術,也是深受農民喜愛的草根藝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向化鎮長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活動,文化底蘊深厚,享有“竈花之鄉”的美譽。不僅投資創辦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崇明竈文化博物館,常年免費對外開放,還以博物館作爲基地開展竈文化藝術節、竈花繪制比賽等各項公益活動。從2016年開始,向化鎮組織編寫了竈花鄉土教材,並在中小學開設竈花美術課,讓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崇明非遺文化。在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上,向化小學展演的“崇明竈花”項目受到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領導的贊揚。

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江南絲竹)

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由民營企業家楊剛先生創辦于2008年5月,音樂館建築面積共有1800多平方米,主要以江南絲竹和琵琶藝術(瀛洲古調)國家級非遺項目及相關民間音樂的搶救、整理、編創、演繹、傳承、傳播等內容開展活動。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經過不懈努力,搶救、搜集了自清代以來各類民間音樂曲譜、文論、唱片、手稿、樂器等一萬多件。

江南絲竹(牡丹亭)是一種絲竹加鑼鼓的獨特的民間音樂演奏形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間,由崇明民間藝人、“崇明派琵琶”大師王東陽創于新河鎮。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建立了絲竹音樂數據庫,成立了“長三角江南絲竹音樂聯誼會”,創建了《江南雅韻》和《瀛洲絲竹》文化品牌,在長三角地區乃至海內外廣泛傳播,産生較大影響力。同時推動江南絲竹音樂新作品創作,目前有近三十首作品面世,其中《東灘晨曲》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編入中小學拓展型課教材,《美麗瀛洲》被編入國家“十二五”項目——全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材。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