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乾隆出了一個燈謎難住了大臣,最後卻被小太監猜對了

一更曆史 2024-02-24 18:05:17

猜燈謎”這項傳統節俗可以說貫穿整個年節。據曆史學家考證,早在明、清兩代,我國南方地區便已經出現了類似的“猜燈謎”活動。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這項年俗變得老少鹹宜,甚至還傳入大內皇宮。

因爲猜燈謎,乾隆皇帝與大臣紀曉岚還有一位太監,鬧出過兩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話說那是300多年前的某個元宵佳節,身爲天子的乾隆皇帝按照慣例,召集衆位大臣來到禦花園。一來聯絡感情,二來他將召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燈謎會”。

據說,乾隆讓每位大臣把對聯或詩文寫在燈籠上,挂滿了整座禦花園。當乾隆走到一個燈籠下,看了一會後眉頭緊鎖。

原來,上面寫著這樣一個謎面:黑不是白不是,紅黃都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亦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爲短品,也是妙文。

可見,這幅謎面篇幅較長,且很難讓猜謎者抓住重點,內容較爲分散。

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沉思良久,也沒有猜出答案,周圍的文武百官更是面面相觑。一時間,禦花園竟鴉雀無聲。

過了許久,乾隆轉過身,感慨地歎了口氣道:“這是哪位愛卿寫的謎面?請揭開謎底。”

大學士紀曉岚走出前來,先是向乾隆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而後清了清嗓子,這才開口說道:“回禀皇上,這是臣下所出的燈謎。

上聯說的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其實是‘青’。詞裏有,詩裏有,論語也有,其實是反犬旁‘犭’。

後面的東南北方向,雖是短品,也是妙文,與前面連在一塊就是個‘迷’字,答案就是‘猜謎’。”

經紀曉岚這麽一解答,乾隆與文武百官都是哈哈一笑。

經曆了這次別開生面的猜燈謎後,每年的元宵節乾隆都會舉辦類似的活動。他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後面的幾次元宵燈謎的出題者都只有乾隆一人。

有時他還會故意出幾個看似簡單,實則裏面大有乾坤的燈謎給大臣們下絆子。身爲封建帝王,乾隆還是比較樂意看到諸如紀曉岚這些才高八鬥的大學問家吃癟的。

乾隆出的大部分燈謎難度並不高,都能被解答出來。只是有一年的元宵節,乾隆出了這麽一個燈謎,上聯是:腹內香甜如蜜,心中花紅柳綠;下聯是:白沙灘上打滾,清水河裏沐浴。

從謎面來看,十分通俗易懂,應當是生活裏常見的一種食物,大臣們猜什麽的都有,但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眼看自己出的這個燈謎難倒衆位大臣,乾隆哈哈一笑道:“誰能猜出這個燈謎的答案,孤便重賞500兩白銀。”

正在這時,乾隆身邊的一位小太監突然跪倒在地,向乾隆說道:“啓奏皇上,奴才知道謎底,能不能進行解答?”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小太監張口就說:“萬歲爺出的這個燈謎的答案就是‘元宵’。”

這時,衆位大臣才恍然大悟。上聯:腹內香甜如蜜語,心中花紅柳綠,說的就是元宵裹的餡料;白沙灘上打滾,清水河裏沐浴,說的是北方元宵制作的過程,先把芝麻粉或其他一些佐料裹在元宵表面,然後下入沸水中煮熟。

然而,小太監雖然一下就猜中了燈謎,但乾隆卻不特別滿意。畢竟自己絞盡腦汁出的這個燈謎,最後難倒了衆位大臣,卻讓一個小太監捷足先登,于是乾隆又再出了一個燈謎。

新燈謎的謎面只有四個字——清明前夕。大臣們面面相觑,還是不清楚答案,小太監卻又自告奮勇說出了答案,也是兩個字“元宵”。

清明前夕指的是明朝之前的元朝,“夕”就是“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元宵”。

看到小太監一連答對兩個燈謎,乾隆只好履行承諾,命人賞他500兩白銀。

這兩則故事並沒有在官方正史上出現,但在一些地方縣志上卻有記載,所以真實性還有待考究。

不過從這兩則故事的本身含義來分析,乾隆起初被紀曉岚出的燈謎給難住了,思索不得後這才惺惺放棄。

沒想到,幾年後乾隆想出了一個絕妙的燈謎,攔住了衆位大臣,卻沒攔住身旁的小太監。

其實,乾隆出的這幾個燈謎都很簡單,難度不大,文武百官只是想哄著這位萬歲爺開心,故意裝作很爲難,遲遲沒有解出謎底,卻被不懂得官場之道的小太監打破平衡。

時至今日,猜謎已經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既增添了節日氣氛,同時展現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佚名.燈謎聯難倒君臣[J].小猕猴學習畫刊,2020(Z2):25+63.

[2]高忠嚴.中國民間謎語的源流特征與文化價值[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06):187-196.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