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日本産品了!“吃死人”的小林制藥,已經敲響警鍾

智谷趨勢 2024-04-03 17:08:54

日本制造的神話再一次破滅。

“神藥”,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國內消費者標榜于小林制藥的産品身上。

新冠疫情之前,中國訪日遊客爲其帶來的年銷售額超過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7億),爲其第二大市場。

到日本不帶點小林制藥,就好像去了富士山不看櫻花。

然而,這家穿越日本經濟周期,銷售業績實現26年連增的“百年老字號”,卻在近日接連爆出其含有紅曲的保健品致人死亡。

從3月26日爆出第一個死亡病例,至28日晚,這個數字已經增至5人。根據4月1日消息,我國台灣也出現了6起小林制藥紅曲相關身體不適的案例。

保健品“吃死人”,一時間甚囂塵上。然而最可怕的是,到底是紅曲惹的禍,還是有其他原因,官方還沒有答案。

但或許,“吃死人”的小林制藥不過是日本産品的一個縮影。如今的日本制造,正距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品質神話越來越遠。

降脂保健品,吃死人

1例,2例,再增1例……持續攀升的死亡病例,讓所有小林制藥的消費者,憂心忡忡。

根據新華社報道,截至3月28日晚,服用小林制藥公司含紅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費者已有5人死亡、114人住院,另有約680人已去醫院就診或准備就診。

根據此前兩名死者家屬提供的信息,兩人分別于2021年和2022年初開始服用小林制藥公司含紅曲成分的保健品——紅曲膽固醇顆粒,隨後出現腎病症狀並死亡。

NHK對一名治療多位患者、日本大學醫學院首席教授阿部正樹的采訪顯示,在此次小林制藥爆發問題之前,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有兩名70多歲、一名50多歲的女性在體檢時出現泡沫尿、腎功能異常等症狀。

所謂的泡沫尿,也就是尿液上漂白沫,因酷似啤酒,也被戲稱爲“啤酒尿”。

根據丁香醫生,一般來說,排尿時出現少量泡沫是正常現象,比如一次性攝入太多的高蛋白、高糖食物,或者是劇烈運動後都有可能出現。

但如果泡沫尿連續出現,而且沒有很快消散,那就可能說明腎髒或者是泌尿系統出現問題。

阿部教授提示,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若出現心髒病等並發症,甚至會危及生命。

根據日媒透露,上述三人此前均無慢性疾病包括腎髒疾病,但腎功能正在下降。而她們的共同用藥情況便是都在去年春天左右開始服用小林制藥公司的紅曲膽固醇顆粒。

也就是說,三人從去年春天開始服用,到年底11月至今年2月左右就醫,前後不到一年便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症狀。

但究竟是一開始服用的保健品就出現問題,還是途中才出現問題,目前不得而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出現問題的小林制藥紅曲保健品集中在去年9月以後的批次。另有媒體報道,問題存在于2023年4月至12月期間生産保健品的原料中。

一些買過相關産品的消費者,更是打爆了小林制藥的電話。據日媒NHK報道,小林制藥公司已經接受了超過一萬次的咨詢。

截至3月29日,小林制藥公司已經連續6次發布《要求停止使用紅曲相關産品並自願召回》通知。涉及的産品主要是以下三款:紅曲膽固醇顆粒、納豆激酶顆粒以及降膽固醇健康輔助顆粒。

日經新聞顯示,召回産品從2021年開始在日本國內藥店銷售,累計銷量近110萬份,其中紅曲膽固醇顆粒年銷售額可達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近三千萬,妥妥的網紅單品。

日媒報道稱,小林制藥從2016年開始進行紅曲原料制備,並通過商社將紅曲原料等向其他廠商供貨,僅2023年,小林制藥生産的紅曲原料就高達18.5噸。除開約2.4噸被用在了自産的保健品身上,余下的約16.1噸都被銷售給其他企業,而銷往其他企業的原料中又有6.9噸流向了保健品行業。

也就是說,小林制藥去年生産的紅曲原料有一半都用去了生産保健品。另外清酒、味噌、面包、調味料等産品也有涉及。

然而更使人擔心的是,其中一些原料的詳細流通情況還無法確認。

目前已知的有多家中國台灣企業也從小林制藥購入了紅曲原料並制成紅曲膠囊售賣。據台灣地區食品藥物管理部門通報,截至31日13時,共接到6例與小林制藥紅曲産品相關案例,食品藥物管理部門已預防性下架226種相關産品。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三款産品均未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銷售,但國內消費者想買到並非難事,畢竟海外跨境平台和出境遊都很容易買到。

小林制藥中國表示,如果有中國消費者購買了相關産品,公司將提供産品回收的協助。大家可以自查下自家藥箱。

劣迹斑斑的百年老字號

都在說服用的是含有紅曲的保健品出事,那麽罪魁禍首是紅曲嗎?

紅曲,對于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

我們食用的豆腐乳,很多便添加了紅曲制成。蘇州名菜櫻桃肉、廣東叉燒也都有紅曲的影子。

它是以大米爲原料,接種紅曲菌發酵而成,在我國使用曆史已達千年之久,廣泛用于中藥、釀酒、食品、著色等方面。

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遠藤章從紅曲中分離篩選得到一種可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的活性物質,命名爲莫納可林K(Monacolin K),後來證明它就是洛伐他汀,也就是被認爲對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起防治作用的降血脂藥。

化濁降脂,正是此次涉事保健品主打的賣點。

應該說,不論是作爲中藥還是食品,紅曲都已飽經考驗。那麽爲什麽這次添加了紅曲的保健品惹出這麽大安全事故呢?

事件發生後,小林制藥公司在3月22日表示,對紅曲保健品進行成分分析後發現,部分紅曲原料中可能含有非預期成分,但這種成分到底是什麽,尚不清楚。

3月29日負責醫療衛生福利的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情況時稱,小林制藥在涉事産品中檢測到軟毛青黴酸峰值,這是由青黴菌産生的一種天然化合物,具有毒性。

此物很容易在黴變的食物中産生,這說明在紅曲制作過程中,大米原料或者制作環境可能遭受了汙染。

只是過去有關的軟毛青黴酸的研究十分稀少,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能否歸結于此,仍有待查證。

小林制藥這家百年老字號劣迹斑斑的曆史,或許才是問題所在。

作爲一個創立于1886年的品牌,小林制藥曆經日本昭和、平成、令和三個年代,是妥妥的穿越經濟周期的企業。要知道,過去三十年被稱爲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僅1990~1996年,日本破産企業年均高達一萬四千家,小林制藥不僅活下來了,還活得很好,注定不簡單。

千萬別被“制藥”的名字忽悠了,小林制藥生産的産品總能出乎意料。用小林制藥的第四代社長、創始人曾孫小林一雅來說,公司做的是“小池大魚”的生意,也就是專注于客戶想要,但是市面上沒有或者競爭對手很少的“縫隙”市場,從而獲得高占有率。

憑著這股“只要你想要,我就能做到”,“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的勁頭,小林制藥專注于開發日常用品,比如牙線棒——牙線起源于歐美,日本人用著不太習慣,小林制藥就在握柄的末端裝上了線,把牙簽和牙線結合在一起,設計成了牙線棒;以前緩解肩周炎的都是貼的,小林制藥變成能抹的,以前芳香劑都放室內的,小林制藥就産出能放廁所的……

還有日本馬桶清潔代名詞、劃時代産品的“波樂清”,也就是我們現在只需要按下沖水扳手,就會流出藍色水的清洗劑,讓日本家庭清洗馬桶終于不再依賴兩只手。

“小池大魚”的生意,讓小林制藥一路賺錢,2023年,小林制藥銷售額突破1734.5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億元),同比增長4.3%;營業利潤257.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實現26年連增。

這幾年趁著海淘之風,大量小林制藥的産品流入中國,中國躍升爲小林制藥海外第二大市場,2023年,其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增至136億日元(約合6億元)。

“神藥” “去日本必買”,成爲小林制藥刻在中國社交平台的標簽,其推出的“暖寶寶” 、“退熱貼” 、消炎鎮痛藥“安美露”、液體創可貼“SAKAMUCARE”,甚至是馬桶清洗劑“波樂清”,受到國內消費者追捧。

但百年藥企的小林制藥,在醫學生眼裏卻早就是“臭名昭著”。

“第一次知道小林制藥這家公司,就是學醫的朋友給我說別買他家的産品”

“止咳糖漿裏加止疼藥是常規操作,我向來都是繞著買”

“處方藥的成分加在保健品裏才有效”

也就是說,我們以爲它是“神藥”,其實是“猛藥”,立竿見影這事,沒那麽玄乎。

比如2019年,小林制藥的洗眼液,就被爆出在加拿大禁售,原因是其中含有處方藥成分氨基己酸,副作用包括眼睛流淚、視力改變、頭疼、頭暈、惡心嘔吐、肌肉無力及皮疹。

連同一起被爆出來的還有幾款網紅眼藥水,如參天FX、PC,說什麽可以“瞬間消除紅血絲”,甚至被網友評爲“日本最好用的眼藥水”,都是“去日本必買榜”。

結果所謂的紅血絲消失術不過是加了“四氫唑啉”,眼睛清亮、疲勞緩解是加了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前者收縮血管,後者收縮瞳孔,長期使用均對身體有損害,甚至假性近視者用多了變成真近視了。

翻車的還有小林制藥“一噴就通”的鼻炎神器,被痛經女性視爲“救命藥”的白兔制藥的EVE系列止痛片,減肥通便用小粉丸,這些“神藥”背後無一不是被下了“猛藥”。

比如丙戊酰脲,全世界的國家基本都不再使用,中國同樣沒有許可,但日本不僅敢用,還加在了止痛片裏,變成了治頭痛、牙痛、腰痛、姨媽痛的網紅藥“EVE止痛片”。

可以說,在追求效果的世界裏,日本確實走在了前頭,只是付出的代價,都落在了消費者頭上。

一些日本當地人或者在日本留學的人,深谙此道,看到當地産的藥妝、保健品,很多都是繞道走。果然還是自己人更了解自己。

日本制造怎麽了?

可以說,小林制藥的此次翻車,再次敲響了警鍾,別迷信日本制造了。

上世紀80、90年代,世界制造還不是“Made in China ”,而是“Made in Japan”。1980年,日本汽車産量超過美國,在象征高精尖的半導體領域,動態隨機存儲器同樣反超美國位列世界第一。

2015年初,財經作家吳曉波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一場中日産品品質之爭。

文章裏,吳曉波稱他們公司高管去日本開年會,幾乎人人都背回來吹風機、菜刀、電飯煲等日用品,這些購物行爲在中國赴日旅遊團中也非常普遍。

“……有日本免稅店的營業員用難以掩飾的喜悅神情和拗口的中文說,只要有中國遊客團來,每天都會賣斷貨……”

然而,不過數年過去,日本制造業不僅褪去光芒,還接連爆出弄虛作假,如三菱油耗造假,隱瞞25年;高田氣囊篡改數據,隱瞞15年;神戶制鋼數據造假,隱瞞十幾年;斯巴魯,出廠前安檢造假,隱瞞30年……

當年我們的三峽工程,也差點爲日本的造假鋼板買單,事後人家還反咬一口,說中國的檢驗報告沒有可信度,最後中日聯合檢測,才認慫召回。

蔓延至醫療、保健行業,更爆出了吃死人的醜聞。小林制藥,並不是頭一起。

2020年,日本另一家制藥企業小林化工被爆出治腳氣的藥物中,混入了高達2.5倍最高限量的催眠成分,從而導致部分患者服藥後就睡著了,造成22起交通事故,另有2人沒抗住,直接在用藥後死亡。

而這場悲劇,原本有太多次機會可以避免。根據大貓財經Pro的梳理,事件的起因于一個員工在生産時發現原料不夠,決定自己補料,結果自己還加錯了藥,後來出廠檢測時發現混入了異物,結果還是正常出廠了……

圖源:大貓財經Pro

事後調查發現,這家公司從40年就開始捏造質檢結果了,在公司生産的500種藥中,約80%的藥品都存在造假記錄,而公司社長、高管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明明知道,卻選擇了視而不見……

只能說,日本或許還沉浸在曾經的輝煌當中,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過于自信。

如同小林一雅在《小池大魚》裏提到的,在又大又寬敞的新研究所竣工後的幾年裏,小林制藥反而開發不出優秀的新産品。

“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爲,新研究所的落成帶來的自滿情緒是很大的原因……我們會陷入一個無法取得好成果的負循環。”

如今來看,一語成谶。

只是對于一家企業而言,這或許是小林一雅給員工敲響的警鍾,而要解釋爲何日本制造近年頻頻翻車,或許還要從他們曾引以爲傲的終身雇傭制、團隊精神的企業文化說起。

過去,此種模式被認爲是日本制造成功的優勢,然而這也導致,人員流動性低、標准化、周期長,而形成路徑依賴,從而陷入“創新陷阱”。

另一方面,當面對來自鄰國的崛起時,越發激烈的競爭環境,又不得不迫使他們降本增效。

當企業競爭力下降,就只能在原材料和産品工藝這些人爲操作空間比較大的環節控制成本,比如偷工減料,並用“弄虛作假”來維持明面上的高標准。

兩面夾擊下,日本制造的惡性循環還在繼續。

不得不承認,屬于日本制造的光環正在褪色,資料顯示,1996年世界500強榜單上,日本的企業數量多達99家,而到2023年日本上榜企業只剩41家。

日本引以爲傲的傳統優勢項目——白色家電行業也在潰敗,中國家電品牌如今在日本市場擊敗其本土企業,大贏特贏。GfK數據顯示,經過22年耕耘,如今海爾智家在日本白電綜合份額達17.5%,躍居行業Top1;海信也已經稱霸日本電視市場,其收購的TVS REGZA(原東芝影像解決方案)和海信自有品牌,在日本電視市場份額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三。

如今的我們也有必要明白,發達國家的産品,也不是神一般的存在,對一些海淘産品,我們該祛魅了。

0 阅读:16

智谷趨勢

簡介:決策者的首席財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