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丨廣播劇《禾下乘涼夢》:以聲傳神彰信仰之美

中工網 2024-04-21 02:40:12

【視線】

原標題:

廣播劇《禾下乘涼夢》:以聲傳神彰信仰之美

湯曉芳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的《禾下乘涼夢》,講述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廣播劇由慈文傳媒、中國傳媒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制作,題材重大、構思精巧、主旨深邃,生動塑造了一位赤誠報國、求真務實、躬耕田野、勇攀高峰的科學家偉大形象。

廣播劇的“形”是劇本敘事、語聲、音效、音樂等演播元素組合呈現的“聲音景觀”。明暗交織的雙線敘事,分爲“發現稻種、磨難堅持、突破難關、圓夢成功”四集故事。敘事主線以第一視角的自述,將幼年、青年到老年的時間軸線與重大事件結合。副線圍繞母親與袁隆平之間“種子精神”,情感層層累積。

人物語言精練簡白,多使用湘、贛方言,貼近角色。不同的氣、聲、韻塑造了年輕時朝氣蓬勃、老年時堅定豁達形象。語速的漸快漸慢、語調的漸揚漸降,將袁隆平內心情感的波動外化,帶來真實藝術感受。

音樂和擬聲設計巧妙,地震中搶救水稻時大雨傾瀉、房屋倒塌與居民呼救聲,台風來臨時雷電聲展現了立體時空,營造出了逼真場景。運用“聲音蒙太奇”,音樂、旁白、自敘等方式加快敘事節奏。

“神”是廣播劇呈現出來的人物個性、精神氣質。《禾下乘涼夢》聲音頗具“辨識度”,塑造了骨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去海南站了60多個小時,腳腫得連鞋子都穿不上,沒座位就在火車過道裏將就擠一擠,怕種子掉廁所裏甚至不敢上廁所,逼真的音效設計帶給聽衆真實的畫面感和共情力。

情節設置上戲劇沖突增強了故事感染力。袁隆平遭受批判,科研成果險些毀于一旦;南征北戰仍舊一無所獲,連受打擊增強了戲劇性。妻子、學生、科研成員等幾組人物關系拓展了敘事空間,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運用聽覺的“推拉搖移”鏡頭感,對不同故事場景進行空間設計,人聲、音樂、音效和動效做出強弱、遠近、虛實的技術處理,激發充分的想象空間。

袁隆平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爲“赤子精神”與“種子精神”。赤子精神是心系家國的情懷;種子精神是大公無私、以民爲本的精神。《禾下乘涼夢》主題鮮明、意蘊崇高,以精神引領力爲英雄畫像立傳,帶來廣播劇創作的啓迪。

廣播劇的“魂”指的是中心思想與主題宗旨,深掘主題,提升人物精神品格非常重要。該劇以飽含深情的聲音力量,讴歌科學家袁隆平胸懷世界的寬廣格局。首尾呼應的典型設計,大量的詠歎式詩意元素和悠揚的音樂旋律,將赤子逐夢田野、大愛無私的真心刻畫出來。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禾下乘涼夢》不僅是對袁隆平個人的深情致敬,更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曆史觀照,對時代精神風貌刻寫和人物心靈激蕩是立體深遠的。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