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王婆說媒頻頻“翻車”惹爭議,爲何說“現在說媒都變味了”?

讀書文史 2024-04-02 14:40:00

【未經授權,請勿搬運,需要開白請聯系後台】

文 | 讀書君

近日,河南開封一檔名爲“王婆說媒”的相親欄目走紅網絡,吸引了無數網友的目光,不少人慕名而去,“千裏尋愛”。

透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王婆”笑容滿面、能說會道,遊刃有余地駕馭著整個現場。憑借著一張能言善道的巧嘴和霸氣側漏的主持功底,“王婆”不僅贏得了觀衆的陣陣掌聲,更在網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和關注,使得節目氛圍異常火爆。

不過,熱度上來的同時,爭議也頻頻不斷。尤其是“已婚男相親事件”在網上發酵後,更是惹來了大衆的輿論熱議。

一位領了結婚證的已婚男子,隨隨便便就能上台,對著場下數千上萬的觀衆,喊話“找對象”,堂而皇之地聲稱自己是單身未婚,而身旁的王婆無需過問太多,自覺地有說有笑地主持起來。

如此巨大的關注度以及如此輕易就能上台喊話的對比反差,讓人看了著實驚歎不已。其最終帶來的這種“翻車”的後果,也似乎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除了已婚的僞裝單身,還有開豪車炫耀財力的,網紅蹭流量賺人氣的……這些看似只是台前的小插曲,可以說實則是道德底線被一次次試探和踐踏的展現。

這些令人驚歎的事件背後,其所隱藏的種種問題和隱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和警醒。

也爲此,不少網友質疑王婆說媒欄目的真實性,有人認爲這是劇本,有托兒的,只爲了出名,收割流量,甚至打著說媒的旗號“斂財”,欺騙網友。盡管王婆多次回應,都是事實說是,不存在劇本問題。

從網友的質疑中,我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大衆對“媒婆”這一職業的複雜觀感。從古至今,王婆這類媒人從不乏少數。這點光從古典小說和民間故事中,就能略窺一二。媒婆有時是推動男女雙方結成良緣的“助力”,但也不乏亂點鴛鴦譜、爲人所不齒的“黑心媒”,看看潘金蓮和西門慶的例子,就了然于心了。

從開封王婆說媒“翻車”,尤其是從這起“已婚男相親事件”中可以看出什麽?這背後折射出哪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呢?

第一,搞噱頭,博眼球容易,給人說媒卻不易,人性是複雜的

首先,搞噱頭、要流量很容易,但是真正沉下心來“說媒拉纖”,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縱使真的有心做,恐怕也未必能做得好。畢竟,人性是複雜的,男女兩性關系、婚姻關系同樣是複雜的。

古人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而老話又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千百年來,在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婚姻”都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人生大事。

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男女,要在一起搭夥過日子幾十年,期間要考慮性格是否相合、三觀是否一致、家境是否匹配等諸多因素,還要考慮結婚之後生兒育女、贍養老人、處理婆媳關系等種種問題。

這其中任何一件事,單獨拎出來,都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說清楚的,更何況是涉及婚姻這等“人生大事”的抉擇。因此,真正“做媒”的難度,可能遠超一些人的想象。

第二、騙婚現象層出不窮,“黑心媒婆”不少見

其次,媒人說親,要促成一段姻緣,絕不是把兩個人簡單“拉”到一起那麽簡單。除了要考慮“門當戶對”的問題以外,還要准確把握男女雙方的性格特點、擇偶標准乃至其背後的家庭情況等。與此同時,作爲媒人,還應堅守基本的職業道德,應該了解男女雙方的基本信息,不能爲了“說成媒”而誇大其詞、隱瞞信息,甚至“坑蒙拐騙”。

然而,在現實中,一些職業媒人出于牟利等目的,故意對男女雙方“報喜不報憂”,乃至通過欺騙、誘導等手段促成婚姻,這種現象在農村非常常見。

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後,信息閉塞,騙婚現象層出不窮。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渴望找到好對象、好婆家的心理,以說媒爲名進行詐騙活動。在雙方見面之後,他們便以各種理由向當事人索要錢財或者禮物等好處費。等到錢物到手之後,他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當事人則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

騙婚現象層出不窮,嚴重擾亂正常的婚姻秩序和社會穩定。這也是“媒婆”“說媒”等被汙名化,很多人一提起就“天然反感”的重要原因。

說起“媒婆”的形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水浒傳》中貪財好利、見風使舵的“王婆”,爲了賺取錢財而不惜拆散他人的姻緣甚至慫恿殺人害命;或是《金瓶梅》中那“夜壺鑲金邊,值錢的全在嘴上”,巧舌如簧、面善心惡的“文嫂”“薛嫂”等人。

這些文學作品中“黑心媒婆”的典型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汙染”了人們對媒婆這一職業的觀感。不過,這恰恰說明:“說媒”這件事,看似只是“動動嘴皮子”的輕巧活,但真正要幹好,不僅需要准確把握男女雙方的信息,做到“知人善任”,而且需要堅守職業道德和良心底線,不能“什麽錢都掙”“什麽錢都敢掙”。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周圍人的尊重和信任,真正把“說媒”做成一門長久生意。

第三、責任與監管

如果說媒人真心爲人間謀良緣,而不以世俗的盈利爲唯一追求,那麽在享受其巨大號召力的同時,確實應當深刻認識到所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誠然,出于善意而促成佳偶,這樣的行爲無疑是值得人們稱頌的。然而,在涉及男女交往、情感和婚姻這些極爲複雜的領域時,我們必須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審視其中的特殊性。

在當下這個魚龍混雜、信息紛繁、真僞莫辨的社會環境中,如果承辦方無法承擔起這份重任,那麽我們是否應當考慮對其加以限制,甚至取締呢?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這不僅是媒人的責任,更是社會共同的責任,有關部門更應加強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亂象,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乃至成爲藏汙納垢的“灰色地帶”。

而最終,這一切的落腳點還是在于每一位當事人。他們是最大的把關者,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判斷,將直接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相親有風險,婚姻有風險,愛情需謹慎。不管男女,找對象都應該擦亮眼睛!

寫到最後,讀書君想說的是:

面對“王婆說媒”等網絡現象,我們需要保持理性,審慎看待。既不要盲目跟風從衆,也勿需一棍子打死。畢竟,“說媒”這一職業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在今天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本身就說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在中國不少農村地區,由于人口流動加劇、傳統社交場景式微等因素影響,“說媒”仍是未婚青年男女認識異性、發展婚戀關系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與其“汙名化”說媒和媒人,不如加強監管和引導,使其更加規範化,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

“說媒”也好,“拉纖”也罷,這些傳統行當能夠延續至今,本身就說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總有一些需求是始終存在的。如何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考驗著有關各方的智慧和擔當。

對此,你又怎麽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