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人間》的病,和傳銷無關

風生 2024-04-15 11:32:17

突然發現,《草木人間》居然是清明檔的國産贏家。

當然這是海選掉那些已經上映好一段時間的競爭者們。

但即使是這樣,這位國産領頭羊上映10天的票房也僅7500萬+,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這麽一部電影。

上映前,它是“揭露傳銷故事”,隨時准備複刻《孤注一擲》票房神話的潛力股;

上映後,它是豆瓣6.6分,既不像文藝片又不像商業片的拼接故事。

如果說電影在演繹傳銷騙局,那麽觀衆買票的現實又在上演另一個“騙局”;

可惜打破第三面牆換來的是觀衆的失望,《草木人間》得了票房不理想的病,但病根不在“傳銷”。

割裂

《草木人間》的名字就讓人走神,文藝範在市場環境總有不吃香的刻板印象。

拿“孤注一擲”舉例,名字就埋了危險和賭博詐騙的雙關,即使是原名“捕魚計劃”也強調了犯罪屬性。

整部電影的框架,很讓人腦補一段“導演和出品方爭權”的八卦。

根據電影的節奏理解,故事聚焦的是“人生”,而傳銷更像是個符號,一種強調悲慘的賣點。

它是可被代替的,更像是爲了賣點而拍的內容,像突兀插入的,讓前後銜接變得古怪的,令人失望的。

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春江水暖》曾收獲不少影迷青睐,在明示“三部曲”系列時也讓此片受到更多關注。

《草木人間》作爲風格化作品的第二部,對于鏡頭語言的傳承不能說沒有,但故事性卻做得十分失敗;

尤其在社會與詩意夾雜的劇本裏,想畫面式表達就是種難度極高的嘗試,顧此失彼也成爲電影反複的敗筆。

他成不了孤注一擲,也丟了春江水暖。

迷失

從出品方考慮,一部電影肯定是爲了賺錢觸發的。

順口溜洗腦宣言、拍攝“傳銷劇情”太真實被報警、人物反差的切片、勞模式路演...

這些宣發手段都能理解是對商業回報的看重,也表明其是想往“爆款”走的信心。

可惜事與願違。

與盡心盡責的宣發相比,薄弱且淩亂的呈現就像未經打磨,它沒法兜住那些看了宣傳買票的觀衆。

不僅沒完成破圈的野望,反而釀造了風評不行的慘劇。

這就像很多老掉牙的故事:突然一部驚豔又被埋沒的作品吸引了投資,續集爲了市場用了很多商業手段,但最後反而因作品質量影響了收益,導致繼續的合作變得困難。

這個故事是虛構的,跟這部電影無關,但這事在很多年輕導演身上發生過;

商業化和自我表達的權衡,似乎是每位導演必須經曆的試煉。

在談論《孤注一擲》時我也強調過,它宣發和爆賣是難以複刻的,你全抄也不一定有它一半票房,這是有局限性的。

但引人入勝的票房神話,又吸引每一個看向深淵的人。

如果把《草木人間》的時間往前撥幾個月,你會發現它的“艱難轉變”;

從最開始的“山水圖第二卷”到後來的“首部反傳銷電影”;

文藝氣息的海報也紛紛轉變成表情特征明顯的傳銷畫面,商業邏輯的轉化十分凸顯。

在制作方面也可看出其商業化的考慮,節奏的增快、選角的定位、甚至彰顯沖突的流程。

即使模板千千萬,但想融入自己作品符號,又想讓觀衆拍手稱贊,這事張藝謀都很難做到。

顧頭不顧尾的迷失,也在讓電影從爆款逐漸淪爲平庸。

羸弱

三步之內必有解藥,《草木人間》的病根不在傳銷,相反傳銷才是它的解藥。

如果導演願意抛棄掉“山河圖系列”的光環,放棄掉對“隱喻”的執著;

純粹的拍一部現實題材的商業片,我想票房應該能翻番。

因爲「傳銷」作爲社會映射,它是有題材、有故事可以創作的;

也正因爲風口這麽明朗,才讓制作方不惜將一個穿插內容“以偏概全”的成爲賣點核心。

相比“目連救母”的朦胧,放大人性的渲染更爲直觀,不管在視覺效果,還是共情表達也更符合市場期待。

再退後點說,文藝片不一定就不商業,《河邊的錯誤》也有3億票房兜底,人家風評比你更差,人家又贏在哪呢?

探討性。

懸疑和小說IP確實在這方面擁有優勢,但“傳銷”、“親情”的社會話題也並不弱;

翻看2023的電影黑馬,幾乎全與現實題材挂鈎,市場培養了需求,觀衆也願意接納,這並不是什麽“喜劇紅海”,願意在劇本耕耘,收獲是可期盼的。

說到底《草木人間》沒在故事內完成共鳴,致使整部片的話題延伸性十分低下。

滿足大衆市場的記憶點並不難,甚至一些土辦法就能擁有奇效;

放大貪欲的奇觀畫面、反轉劇情、突出一個“刻板角色”的柔情故事等等。

電影呈現的破碎感讓人感覺要麽是制作方介入的不徹底,要麽導演堅持的不決然。

沒法共情,角度不夠叼專,有特色風格不夠突顯,太難在市場站得住腳。

其實不管題材方向,還是導演風格,都有機會使它擁有“爆款”的潛力,可惜坑實在踩得太多了。

0 阅读:25

風生

簡介:隨風而生,隨心而說。一個不太合群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