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滅亡的背後:早在英治印度時期,錫金就已經注定了滅亡的悲劇

人文之光 2024-03-22 15:00:39

1975年,錫金王國被印度吞並。當然,我國是在2005年以後的地圖上,才刪掉了錫金這個國家。目前,錫金在國際社會依舊存在複國主義者。其實個人覺得,錫金雖然在1975年被印度吞並,但是早在英治印度時期,錫金的命運就注定了。

1、哲孟雄向大清稱臣

錫金是南亞國家。從世界曆史角度來看,南亞曆史長期都是小邦林立的狀態。而印度在古代,更多屬于地區名字,而非國家名字。錫金在古代被叫做哲孟雄。哲孟雄也是南亞小國之一。在曆史上,哲孟雄有時候被我國雪域高原方面的勢力直接管轄,有時候則作爲雪域高原方面的附屬而存在。

哲孟雄同華夏的中央王朝産生交集,是在清朝。當時廓爾喀(尼泊爾)在南亞成爲地方性霸主,並對哲孟雄和我國的雪域地區發動侵略。雪域地區的地方官眼看廓爾喀軍隊長驅直入,于是急忙派人到北京,向乾隆大皇帝彙報雪域高原的情況。

乾隆帝爲此十分憤怒,于是派清軍進入雪域高原同廓爾喀軍隊交戰。廓爾喀軍隊經過兩次和清兵交戰,遭到了較爲沉重的打擊。于是廓爾喀大君表示願意向乾隆大皇帝稱臣,而哲孟雄也借此向乾隆皇帝稱臣,就這樣,清朝將哲孟雄、廓爾喀(還有不丹)都收歸附屬國。

2、哲孟雄淪爲保護國

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英國人也不斷在南亞搞擴張。英國爆發資産階級革命前後,中國的李自成推翻了明朝,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時候,中國的清朝徹底消滅了南明的殘余勢力;英國爆發工業革命的時候,恰好是中國的乾隆帝在位時期。因此,在乾隆時代之前,中西方的差距並不明顯。

不過從擴張的勢頭來看,中西方的碰撞,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南亞就已經發生了。

那就是在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的時候,英國人對廓爾喀發動戰爭。雖然這並不涉及清朝本土,但畢竟也是清朝的附屬國挨打。最終,廓爾喀不敵英國。英國在征服廓爾喀之後,又考慮對哲孟雄進行入侵。

哲孟雄國力不如英國,所以在英國人的入侵之下,哲孟雄大片土地被劃入英屬印度(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吉嶺)。

清朝鹹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英國逼迫哲孟雄成爲英屬印度的保護國。當然此時的清廷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對于南亞的局勢壓根沒能力顧及。

英國在控制哲孟雄以後,于是開始動員大量的廓爾喀人移民到哲孟雄居住。這導致了哲孟雄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廓爾喀人的比例要遠超哲孟雄人的比例。即錫金原住民反倒是成了少數族裔。

3、錫金的滅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著二戰結束,原本的國際秩序也隨之崩潰:大英帝國面臨散架子的危機。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獲取獨立地位。

新獨立的印度自诩自己是大國,所以認爲自己有資格繼承英國在南亞以及我國雪域地區的特權。所以印度從開張不久,就有了對外擴張的基因。

所以印度認爲,錫金過去是被英國人統治,現在應該貴印度人統治。所以印度依仗體量強大,不斷對錫金搞滲透。甚至印度還通過武力壓迫,逼迫錫金講軍事、外交、金融等要害部門的權力交給印度人管理,即便如此,印度方面還不放心,甚至還勒令錫金國王委任印度人擔任錫金首相,負責錫金的行政。而錫金國王名義上是錫金元首,實際上不過是傀儡而已。

同時,印度也仿照當年英國人不斷往錫金境內安排尼泊爾移民一樣,印度也鼓勵外來族群不斷移民錫金,來繼續弱化錫金原住民的人口結構比例。

到了1975年,取得蘇聯等大國支持的印度,在徹底完成對錫金人口結構改造以後,以工頭的名義,吞並了錫金。如今錫金原住民的比例比起1975年,有了更加嚴重的下跌。所以依據這個趨勢來看,錫金複國的前景不容樂觀——當錫金人不複存在以後,錫金的前途,也將不複存在。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