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部門研究出的“調休”抱怨不斷!回應:沒有選擇,不得不調!

一大語文化 2024-04-22 21:26:49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每年的長假前,網絡上就有很多抱怨聲不斷,覺得這樣的調休不科學,根本沒有多放假,只不過把自己原來該放的假挪到了一起,放假完回去上班時間更長了,人也更疲憊了。

似乎這樣的聲音在網絡上已經出現多年了,可爲何抱怨聲不斷,調休制度依然“我行我素”呢?

難道民衆的呼聲聽不到嗎?難道只能這樣了?

新京報終于就調休的問題,對制定調休的有關部門連發十問,或許能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

調休制度,是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至今已有25年的時間了。

從之前的公共假期天數7天,提高到了現在的11天,並規劃了全年三個連續7天的長假——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

大家好奇的是,“全國假日辦”裏那麽多高知們,難道僅僅是研究一年應該怎麽給員工們調休放假嗎?

這個問題究竟有多難多複雜?

其實,大家所不知道的的是,我們俗稱的“全國假日辦”這個部門,在運行了14年後,于2014年9月就已經撤銷了。

之前的“全國假日辦”是由11個部門共同組建的。

現行的調休制度,則是由28個部門組建成的“聯席會議辦公室”來規劃制定的。

實行了25年的調休,卻越來越遭到質疑,可爲何回應卻是:“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呢?

一切都得以數據來說話,而不是憑主觀臆想和個人情緒的喜好。

做出這樣的回答,是有數據依據和調查後的分析的。

一切以GDP的增長和當前的經濟結構爲方向。

調休,就是要把那些零散、碎片化的假日調整到一起,給大家“創造”出一個可以集中出遊和拉動消費的機會。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兩面性的。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抱怨有人樂。

對于調休出現的問題,也暴露無疑:買不到票、景區人滿爲患、到處漲價、心靈和錢包都累、回來上班時間更長,等等原因。

但調休依然是,不得不調!

給出的解釋也很簡單:從當下的經濟結構和帶薪假期的無法落實來看,依然沒得選擇,調休還是最好的辦法。

因爲不可能一項措施,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能是哪一種更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提升而定。

咱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對于發達國家早就實現的“帶薪假期”,我們目前還是無法實施的,這裏面包括了很多現行的因素。

比如,個人意願、企業要支付三倍的薪水、競爭壓力、瘋狂的內卷等等。

面對這些現實的原因,基本上如果不調休的話,沒有人願意或者是得到連續七天這樣的長假時間,就更不可能出現大家全家出遊這樣的機會了。

那爲何不增加節假日放假的時間呢?比如說,從11天加到15天或者是更多?

全國性的延長一天假期,停滯的勞動創造就會減少多少呢?這些都是有相關的調研數據的。

在基于這些數據的分析判斷後,又是否能夠敢于給大家延長放假時間呢?

部門回答是,這是一個還需要非常系統理性的研究過程。

他們對比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假期水平,我們現在是全年11天的假期,在52個周末雙休下的104個周休日,8小時工作制。(當然這是標准的勞動休假時間)

國際上62個國家的全年假期水平是19天,我們是處于中等水平的。

那這樣的對比又是否有意義呢?畢竟標准執行的都是體制內員工,大部分的企業員工都是根本沒辦法享受到的,加班、單休,是一個普遍的情況,更別提有人面對生存的壓力,連睡覺都在擠壓出時間,哪裏還有多余的時間去休息。

民衆們對于當下的調休現狀,最關心的依然是,究竟有沒有辦法改變了?上面不能無視大多數人的聲音吧。

看了這次的采訪,得到的答案恐怕還是暫時會讓大家失望的。

因爲衆口難調和現實執行的很多複雜問題,對調休的改革正在研究,最終的執行依然要取決于市場的各方面數據的彙總,這是一個短期內無法決策的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系統研究。

或許我們看到的一個簡單的調休問題,在制定時,卻要關聯到如此龐大的數據和多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這是普通老百姓們無法理解也認識不到的。

但有一個聲音,就是上面已經在研究當下對于調休的反對聲了,不知何時會有更科學、更與時俱進的方案出爐呢?

0 阅读:0

一大語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