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這座縣衙347任縣官無一人貪腐被譽爲“中國第一縣衙”

甄客百曉生 2024-05-12 05:02:06
前言

提起古時的縣衙,人們的第一印象就不少收受賄賂、擅自左右百姓清白的貪官們,正是這些害群之馬讓如今的縣衙要不就是被毀,要不就是被人遺忘,能保留至今的很少。

可在江西景德鎮浮梁縣卻有一座留存至今,不光曆史悠久規模龐大,官位規格更是高達五品,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此處一共347任縣官,千年之間無一人貪蠹。

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縣衙”。

那麽,300多任縣官無一貪腐的功績是確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這座縣衙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唯一的五品縣衙

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裏寫著:“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的就是如今的浮梁。

浮梁縣縣衙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道光年間(1821)重修,距今算下來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清代浮梁縣衙門曾數次重修,其中清代知縣張承祖曾于1909年對其大堂(又名“親民堂”)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葺。

在一九一六年,這裏曾是國民政府的暫住處,抗日戰爭期間,這裏更是曾用作學校,新中國建立以後,這裏又先後被改造成了小學、工廠。

它是目前江南僅有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的少數保存完好古縣衙。

唐朝時,浮梁縣叫上縣,宋朝改爲望縣,元朝改爲“浮梁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浮梁縣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而這浮梁古縣的縣衙,更是絕無僅有的“五品”衙門,可這浮梁縣縣衙憑啥就能高其他縣衙一等了?

人家自然是有本錢的,中國古代的三大對外通商,瓷器、茶葉、絲綢,浮梁縣就占了其二,瓷器、茶葉。

唐代浮梁縣的茶稅,占了全國的八分之三,居國內第一,妥妥的“納稅大戶”,爲國立下汗馬功勞。

古代的瓷都景德鎮原屬浮梁縣,所以浮梁縣因其瓷茶貿易發達,貢賦頗豐,曾數次被朝廷欽點爲五品縣衙門。

知縣更是五品的官員,比普通七品縣的官員要高出許多,因此,它的縣府建設也有很高的規格,素有“中國第一縣衙”之稱。

“中國第一縣衙”

浮梁古縣衙門不但地位崇高,而且占地廣闊,約有六萬多平米,房屋多達三百余座,東中西三條軸,從三個方向,構成了如今這座古老的建築。

而在縣衙右側則是一處擁有“千年紅塔”之稱的“大聖寶塔”,此塔集中國古塔特色與江南佛塔特色于一身,素有“浮梁古城城徽”之稱,更是“浮梁城”千百年來的曆史象征。

這座寶塔建于961年,高40余米,六面九層,有著1000多年的曆史,曾被譽爲江西第一塔。

事實上,這座紅塔並非是紅色的,當年用的是青磚糯米紅泥石灰等材料砌成,只是經過無數年時間的侵蝕,那些青磚都已經褪色成了赤紅之色,所以得名紅塔。

在古縣衙門前的小廣場上,有一株用四株桂花樹圍合而成的“百年奇桂”。

這裏最古老的一株也有1200多歲了,那時候只有一株桂花樹,不過這株桂花樹被從中間砍斷了,它的一部分變成了中空的,另外一部分則生長出了兩株新的桂花樹。

所以人們稱之爲母子連心、姐妹攜手、四代同根、千年奇桂。

浮梁古縣衙是一座集徽州建築和贛派建築風格于一體的建築,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沿東中西三條軸線自南往北分三行。

中軸線上依次爲:照壁,頭門,儀門,衙堂,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大堂,二堂,三堂,花廳,後花園。

影牆上畫著由蝙蝠、蓮花組成的雲紋圖,“蝙蝠”就是取自諧音“遍福”是“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思,而荷花的意思是爲官清廉。

穿過這道圍牆,就是縣府的正門,正門上挂著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浮梁縣署”四個大字,因爲正門的石板鋪成了八字形,主體牆與影牆也呈八字形,因此,這裏的人都叫它“八字衙門”。

進入浮梁縣縣衙,果然更加的寬敞,更加的雄偉。

縣衙中的光景

儀門、中楣高挂匾額,上書“儀門”,爲歡迎高級官吏而設的大門,有三個大門,一個是大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一個是給縣令等高級官吏進出的,也就是所謂的“開門迎客”。東大門是普通工作人員的通道,西門是犯人的通道。

在儀門周圍,雕刻著許多惟妙惟肖的雕像,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從儀門外,一條寬闊的河流上,架著一條石橋,兩邊都是高大的古樹,林蔭大道,看起來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走過石橋,就是大廳了,這裏就是整個浮梁古縣衙的中心,也是縣吏們辦公之所,大廳很大,很空曠,帶著一種古樸的味道。

大堂也叫親民堂,匾額上寫著“親民堂”三個大字,是這片建築群的中心。

來到“親民堂”的大廳,裏面有時會上演一幕縣官審案的情景劇,將以前的庭審場面重現出來,很有意思。

戲演完後,還能往縣太爺的座位上一靠,敲著驚堂木,體會體會當縣太爺是什麽感覺。

大廳裏挂著一副對聯:“職在地方,敢以熱心問世事;民呼父母,僅將清節付兒孫””這幾個字,說的铿锵有力,大義凜然。

在大堂的後方,就是二堂和三堂,是縣官們處理政務開會的地方。

古縣衙中,不僅有較爲完好的古代建築遺迹,還有許多雕刻在門楣、檐柱和廳堂上的對聯,也是很有價值的,粗略估計,不下五十幅,其中大部分都是對偶整齊,押韻得當,意義深遠。

“治浮梁,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邑民,十年踏地腳跟牢”

意思是說,做官要廉政,上承著朝廷的重任,下有百姓的疾苦,肩上的擔子就像柱子一樣。

由于知縣每三年一屆,可以連續三次當選,前後將近十年,因此得名“十年踏地”。

浮梁縣衙門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它在一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嚴重的腐敗事件。

清官廉政的象征

在縣衙的角落裏,有一座叫“育正堂”的建築,據說是古代的監督機關,叫“浮梁察院”,雖然設在縣府旁邊,但實際上是單獨的機關,其職能是監督當地官吏履職和懲處貪汙犯罪。

它是目前全國僅存的一處縣級察院,因而更顯珍貴。

根據曆史資料,從唐代到現在的1000多年裏,浮梁縣一共出了347任縣官,其中沒有一位與嚴重的腐敗或職務犯罪有關。

這樣的廉潔傳奇,在中國的官僚發展史上,實屬少見,亦因此,浮梁縣衙門才會受到如此多的好評。

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雖然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但是,也不乏清正廉明,兩袖清風的清官,從于成龍、包拯等清官,在到七品芝麻官各式廉吏,都诠釋了什麽叫“當官不爲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他們爲國效力,造福百姓,深得百姓的信任。

古時候,縣令是住在府衙內的,依照古時候的封建制,五品之下的官吏,都要到距家鄉五百多公裏以外的地方任職,並且不准攜帶家眷,親戚之間也不能跨省任職。

所以直到1925年以前,浮梁縣的官員都不是江西人,足見古人對官員的規避之嚴。

《清通典》中說,知縣是“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厲風俗,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可以說是啥都管。

既然是人民的父母官,就應該關心和愛護人民,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做決定,這就需要知縣在衙門裏,清官廉政、秉公辦事、爲民除害。

所以,浮梁縣衙的對聯中,大部分都是關于這一點的。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爲官之前自己也是百姓,要想成爲一個廉潔的清官,最重要的就是嚴格自律,強化自我修養。

浮梁縣衙從“三堂”到“大廳”的對聯,處處可見這方面的要求,不僅是對各衙門官員的一種約束,更是一種警示,讓人時時警醒。

浮梁縣衙門的對聯中所體現出來的廉政和法治思想,可以說是清官的“格言”。

而縣衙“名宦祠”、“賢侯祠”供奉曆代知縣的生平,則恰恰是以對聯中所體現出的廉政觀念、法治觀念爲浮梁縣衙楹聯中所蘊含的廉政思想和法治思想作了一個真實、形象的诠釋。

以史爲鑒,可知興替,中華5000年的傳統文化,其“清正慎勤”的爲政美德,在今天仍然散發著警示人心的精神光輝,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中共上海市委老幹部局《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五品縣衙》

https://www.shlgbj.gov.cn/zt/blog/view.html?id=1596245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景德鎮|浮梁古縣衙--“江南第一衙”》

http://rwdl.people.cn/n1/2018/0711/c419508-30141306.html

江西省人民政府《【景德鎮】浮梁縣:幹年古縣綻放時代光芒》

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2/9/8/art_15845_4136877.html

0 阅读:3

甄客百曉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