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與《道德經》

炎黃國粹 2024-04-02 09:35:50

《道德經》與太極、大衍之數、河圖、洛書、周易、黃帝內經等,可以互參。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裏說到,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在天地之中。“域中有四大”,這個域,可不是指天地。

可以說太極對應道,當然,有人說無極才對應道。這兩種說法無法爭辯,因爲太極和無極都遠離的天地萬物的範疇,都是不可思議的,難以言表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者四十九,其不用的那個“一”是其本體、元氣,也可以說代表了大衍之數整體本身,屬于“道”的層面,不在天地這個層面。

“道生一”的這個“一”,是“天一”,這是屬于天地之數的範疇了。

“一生二”,“天一”生出“地二”,天地構成陰陽兩儀。天地雖然是相對,但天包含地,地卻不包含天。就如皇帝能冊封皇後,而皇後卻不能冊封皇帝一樣。“陽主陰從”,陰陽不是絕對平均的。

“二生三”,“地二”生出“人”,天地人構成“三才”。雖說三才,但“地法天,人法地”,天包含天地,天也包含天地人,地也包含人。

“三生萬物”,人是萬物之靈,萬物都相當于人的一部分,萬物都各有明顯的偏性,而人相當于萬物之全。當然,人對于聖人、對于天地而言、對于道而言,也還是有偏性的,所以可用人與人的結合的方式而健全人類的靈性,也可以借助物之偏性補人的缺陷。這就是修命,也是醫學的根本原理。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爲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甯,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這段話裏面說到的得“一”,應是得大衍之數除了四十九之外的那個本體的“一”。

因此,天也要得這個“一”,地也要得這個“一”,神也要得這個“一”,谷也要得這個“一”,萬物都要得這個“一”,侯王也要得這個“一”,否則就會失去生機而敗滅。

這也就是《道德經》萬物複歸其“根”。

這個“根”,在中醫的角度看,就是人體真正的、最終的那個“元氣”。

炎黃國醫學者吳越

2024年4月2日

中醫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發表了筆者感悟的一點點所知所見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達所有的思想,還需聯系筆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來理解。

而且,出于對平台規則的遵守,也不發表有關醫療、醫案等方面的內容,筆者多是在理論層面展開論述,但不等于筆者只崇尚空談而不重實踐,希望讀者諸君理解,在其它合適的場合我們可以探討各種醫學問題。

文中所述,如有不當,歡迎指正。

經方是中醫的核心,想要學習更多更深的中醫知識,特別是想深入學習伊尹經方與張仲景經方的朋友,請關注筆者的其他作品。筆者的經驗:學中醫經方,從伊尹經方開始著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確的開啓方式!有興趣者,可參閱筆者的著作、文章或課程。

附1:炎黃國醫課程體系

A、普及系列:自助中醫普及課程(非執業中醫師的業余中醫課程)

B、經方課程:包括由淺入深的《經方易用》、《經方直用》與《經方深用》等不同階梯

C、特別系列:中醫經方核心課程-中醫經方的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共五單元)

第二部分、《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共十一單元)

D、經典系列:傷寒金匮解讀-以經方邏輯貫通理解全書

E、醫道系列:解讀黃帝內經-通過解讀黃帝內經傳承醫道

F、醫道系列:解讀周易-通過解讀周易提升人們的心身健康,匡複生命正道。

附2:炎黃國醫著作總目錄

第一系列:“炎黃國醫”經方破解系列著作(邏輯嚴密,階梯遞進,須按順序學習):

C1、《“伊尹經方體系”課程講義(彙編)》(對《傷寒論》之前的經方起源的准確破解)——有配套講解視頻:“伊尹經方課程”(破解伊尹經方體系,掌握中醫真正核心)。

C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匮如同數學規律般明晰)——有配套講解視頻:“仲景經方課程”(理解仲景經方運用,提升中醫實踐技能)。

C3、《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用古經方探索(續)》(繼續運用伊尹經方理解傷寒金匮其它藥方,至此,傷寒論113方與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畢)

C4、《從經方中歸納用藥規律》(從伊尹經方體系和仲景經方體系中,歸納出100多種中藥的用藥規律)

……

0 阅读:0

炎黃國粹

簡介:傳統文化精髓善解人生疑難;炎黃國醫要妙呵護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