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爲什麽不把東歐衛星國並入聯盟?

蘇飛說國際 2024-05-10 10:55:14

二戰結束後,蘇聯基本確立了自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16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1956年撤銷一個)和中東歐的衛星國。

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都是在二戰之前加入的,二戰後卻沒有吸收一個新的成員國加入。

按理說「蘇聯」這個國家聯盟遵循自願加入和退出的規則,只要是和蘇聯制度一樣就可以加入。

爲什麽二戰後東歐那些實行蘇式制度的衛星國不加入聯盟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什麽是衛星國:「說好聽點叫衛星國,說難聽點那就是傀儡國。」

以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爲首的東歐衛星國,祖上跟俄國多少都有點過節。

特別是波蘭,同俄國更是千年世仇。

波蘭四次被瓜分都是俄國人幹的,二戰結束後也是被蘇聯按著腦袋實施了蘇式制度。

其他東歐國家同樣如此,二戰中蘇聯軍隊一路反推到柏林,路過的國家都留下駐軍,美其名曰趕走納粹解放東歐,實則行的是領土占領的事實。

這些東歐國家不會想到,納粹被趕走了,蘇聯人卻住下了。

因此,二戰後這些被蘇聯“解放”的城市都被迫接受了蘇聯的紅色教育,這些國家的“同志”也在蘇聯的暗中扶持下建立了政府。

此後蘇聯又建立了經互會和蘇俄華約集團,一個是經濟高壓政策,一個是軍事威懾。

哪個東歐衛星國敢不聽蘇聯老大哥的話?

華約國家部長級以上的職位都要莫斯科點頭才敢任命。

解決了衛星國的概念問題,來解答問題本身:爲什麽蘇聯不把東歐衛星國納入版圖。

這個問題也可以引申爲英國爲什麽不在19世紀將愛爾蘭核心化?美國爲什麽不把阿、伊吞並?

原因很簡單,如果吞並某一個國家或地區,這個國家就需承擔大規模的教育、醫療等投資建設。

這些成本並不低,還需要政府耗費心力來管理,甚至需要給予政治權利,例如選舉權等。

更重要的是二戰後建立的世界格局和秩序,冒然吞並他國領土會受到外交譴責,甚至被全球孤立。

所以,如果一個地區的投資成本超過了預期收益,通常情況下不會輕易將其正式納入版圖。(除非考慮到曆史或地緣政治因素)

這也解釋了爲什麽在殖民時代,各國紛紛建立殖民地,而不是將其正式納入版圖。

他們更傾向于建立監督政府,以更有效地壓榨當地居民,掠奪資源。

美國也深谙這個道理,只會在其軍事控制區域內培植力量建立合法政府,以夷制夷,平時給點銀子花花就能打發過去。

當地民衆鬧事也不是我的責任,如果合作政府難以應對,他們就會求助于我,這樣我就能名正言順地出兵鎮壓刁民了。

對于資源豐富的地方(伊)就會長期駐軍,而對于資源貧乏的地方(阿)直接撤軍。

因此,這個邏輯是普遍適用的。

蘇聯的衛星國原本是二戰期間蘇聯反推德國時的占領區域,打著解放別人的旗號行吞並之事,名不正言不順。

合著你宣稱趕走納粹是爲了解放他人,最終卻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爭奪領土,那和德國納粹有何區別?

此外,這些國家內部民族情緒激動,蘇聯冒然一口將其吞下可能會引發東歐國家的集體反抗,還會受到全世界的外交孤立。

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從白令海峽一直延伸到東德的龐然大物出現。

當然,這裏要特別說明一點:

上述通用邏輯或許適用于全球大部分國家,但蘇聯不一定適用,東斯拉夫人最不怕的就是譴責和孤立,也不怕東歐人民鬧騰,西伯利亞有大片地方可以流放這些人。

至于公民權這種東西,去問問蘇聯各加盟國有沒有。

蘇聯真正怕的是什麽?是二戰後建立的新格局和秩序?

不是。

蘇聯怕的是美國扔在日本的「衆生平等器」。

當時蘇聯還沒造出來,斯大林雖然狂野狠辣,但他不蠢。

他明白自己頭再鐵也扛不住蘑菇雲。

因此,他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吞並東歐衛星國的主要原因。

不然憑借東斯拉夫人對土地的執念和遺傳自蒙古鞑靼對外擴張的基因,他怎麽會放棄東歐的大片土地?

有了上去種種原因,蘇聯放棄了將他們納入版圖的打算,成立衛星國政府來管理東歐國家,並通過施加壓力和手段來實現對衛星國的控制。

因此,二戰結束後,東歐的衛星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在蘇聯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名義上是獨立國家,實際上都是蘇聯的傀儡國。

0 阅读:109

蘇飛說國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