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毛新宇攜家人回韶山祭祖,毛東東身穿軍裝英姿勃發

史海任我行 2024-04-10 12:51:5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清明節總是陰雨綿綿,這種淒冷的天氣渲染出了人們思念故人的悲傷之情。

4月5日,毛新宇攜妻兒返回韶山祭祖,在莊嚴的《獻花曲》下,一家四口分別向毛主席的銅像敬獻花籃,隨後在毛新宇的帶動下,在場的所有人朝著毛主席的銅像深深的三鞠躬。這次活動象征著紅色基因的傳承。

其實這已經不是毛新宇一家第一次回鄉祭祖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毛新宇一向非常低調,很少出現在公衆面前,這也導致偉人的後代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現場錄制的畫面中,有一名穿著軍裝的年輕男子一直攙扶著毛新宇,雨天地滑,生怕他不慎摔倒。

有些圍觀的群衆在下面小聲議論:“旁邊的那個就是毛東東吧,許多年不見,都長這麽高了。”群衆們的眼光果然是雪亮的,遠遠看去,毛東東身著軍裝,英姿飒爽,頗有幾分太爺爺年輕時的模樣。

晚婚晚育的一家人

說起毛新宇的一家,就不得不簡單提一下毛岸青。與哥哥妹妹相比,毛岸青的愛情起步較晚,毛岸青與自己的一生摯愛邵華相遇的時間比較晚,1960年兩人才正式步入婚姻殿堂,當時的毛岸青已經37歲了。

由于戰爭年代飽經風霜,導致毛岸青的身體受到了一定的創傷,兩人結婚之後第十年才生下了第一個孩子。

當時的毛主席已經步入晚年,看著襁褓中唯一的毛氏嫡孫,甚是喜愛,于是親自爲其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毛新宇。“新宇”意味“開辟新的天地”,由此可見,毛主席對自己的孫子還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中年得子也有一定的好處,這讓毛岸青有了更加充足的准備去當一位父親。家庭教育方面,毛岸青非常開明,他從不幹涉毛新宇的人生規劃,給了兒子足夠的自主權,但必須遵守一個前提,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小學開始,毛岸青就經常給毛新宇講述父輩革命的故事,到了高中時期,家裏更是擺滿了毛主席著作。不難看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精髓早早就已經植入了毛新宇的頭腦之中。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毛新宇茁壯成長,最後不負衆望,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後來又進入了軍事科學院從事戰略理論的研究。

毛新宇虛心上進,爲中國軍事理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愛情方面,毛新宇曾和一位空姐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後選擇了離婚。

此後幾年,毛新宇都把工作重點放在學術研究上,直到2002年,他才在部隊遇到了與自己有共同理想的劉濱。

次年,毛新宇與劉濱生下了一名男嬰,由于當時正好是冬天,所以毛新宇爲兒子取名爲毛冬冬。

但是,姑奶李讷突然察覺,今天正好的毛主席的生日,爺爺和曾孫生日竟然趕在了同一天,真是天意。于是李讷提議,將“冬冬”改爲“冬冬”,以此來紀念毛主席。

從此之後,李敏和李讷便經常來毛新宇家做客,可愛的毛東東總能給大家帶來無盡的歡樂。有一天,李敏突然驚喜的呼喊道:“你們快來看!父親也有一個同樣的痣。”

原來不知何時,毛東東的左下巴上長了一顆痣。毛新宇看過之後感慨道:“這孩子笑起來神態和太爺爺真像。”

毛東東一歲時,毛新宇和邵華便帶著他來到了韶山祭祖,看著毛主席那莊嚴的銅像,毛東東不哭不鬧,眼神死死的盯著銅像的眼睛,仿佛與太爺爺心靈相通。

當時毛東東剛剛學會走路,在毛新宇的示意下毛東東端著比自己還高半頭的花籃,歪歪扭扭的朝著毛主席銅像走去,然後輕輕的將花籃放在了雕像下。後來毛新宇又抱著毛東東參觀了毛主席故居,看著太爺爺以前用過的東西,毛東東的眼神裏充滿了好奇。

家庭教育方面,毛新宇繼承了毛主席留下的家規“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劉濱和毛新宇平時以引導教育爲主,著重培養毛東東的學習興趣,從不會扼殺他的好奇心,鼓勵他自己探索。

毛東東從小最感興趣的便是紅色故事,別人家的孩子哄睡用《白雪公主》、《海的女兒》、《醜小鴨》等等,而毛東東的睡前故事則是《四渡赤水》、《智取威虎山》、《飛奪泸定橋》等等。

所以毛東東從小就對那段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三歲時,毛東東話還說不全呢,但他卻會輕聲哼唱《東方紅》。

毛新宇經常教育兒子:“一個人是否有氣質,不能光看他的外表,要多多關注他的內在,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鼓勵毛東東要做一個和太爺爺一樣,博覽群書的人。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毛東東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小學時,他便已經養成了制定學習計劃、控制時間的好習慣。

衆所周知,毛主席一家人酷愛書法,毛主席的書法更是自成一體。毛東東繼承了家族的這一愛好,從小便寫得一手好字。

李讷晚年時,與丈夫王景清最大的愛好便是鑒賞名人書法,上小學時,毛東東沒少往姑奶家跑。毛東東只要與兩位長輩聊起書法的事,便會滔滔不絕,時間一晚,李讷便會留他在家裏吃飯。

上的初中之後,毛東東的課業日益繁重,但他依然沒有忘記書法這一大愛好。如今在網上不難搜到他的書法作品,有些人甚至感覺:“字體和毛主席的書法有幾分相似。”

作爲一名零零後,毛東東與其他年輕人有著同樣的煩惱,升學壓力大,課程難度高。在這個“雞娃”、“內卷”的年代,毛新宇卻經常對毛東東說:“你不要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任務,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不要帶有任何功利心。”

現在的家長經常把這些話挂在嘴邊,“你看這些書有什麽用?考試考嗎?”“考試不考的東西不要浪費時間去研究。”

這些話的確適用于當今的教育大環境,學曆是敲門磚,應試教育其實也是從實際出發。但是這也會扼殺年輕人的學習興趣。毛主席年輕時經常說:“不能讀死書,要能夠活學活用,讀書的目的在于應用。”

所以毛新宇從來不會阻攔毛東東看一些與考試無關的書,與毛東東接觸過的記者表示:“毛東東別看年齡小,但出口成章,天文、地理、曆史無所不通。”

2022年,19歲的毛東東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高考。進入考場之前,毛新宇和劉濱叮囑他:“一定要放松心態,就把這當成是一次普通的測試。高考並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起點。”

在父母的鼓勵下,毛東東在高考時發揮的比較正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曆史系錄取,與父親走上了同一道路。

通過今年清明節被爆出的視頻,毛東東身穿軍校學員常服,據此猜測,他目前可能是一名國防生,之後會以研究生的身份進入專業的軍事類院校,然後與父親一樣,投身于國防建設。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毛東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取得比父親更突出的研究成果。

“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

毛新宇一家人平時生活在北京,但回鄉祭祖的概率比較頻繁,基本上每兩年就會回去一次,最一開始是一家三口,2008年女兒毛甜懿出生後,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毛新宇經常教誨兩個孩子:“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

毛主席家的祖墳在韶山滴水洞,林中有個虎歇坪,毛主席的祖父毛翼臣正是長眠于此。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曾把湖南軍閥何健的部隊打的大敗,後來何健爲了泄憤,曾下令挖過毛主席家的祖墳,但並未成功。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對毛主席的祖墳進行了修複和整理,毛新宇一家今年清明節前往的祭祖地點正是此地。

向毛主席的銅像三鞠躬後,毛新宇眼含熱淚的說:“清明節我們全家來看望您,家裏的一切都好,希望您的在天之靈能夠保佑我們身體健康,保佑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毛東東也說道:“您出生時國家動蕩,民族危機,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中華民族走向了獨立。我們更加願意爲之奮鬥,我一定會成爲黨的一名好戰士,頑強戰鬥。黨和人民呼喚我,我義不容辭,我願意前往最艱苦的地方,保衛國家,守護人民,我將傳承家風,不斷前行。”

從父子二人的話中我們不難得知,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人生理想,“爲人民服務”五個字將牢牢的刻在他們的心中。

兩人能夠有如此堅定的信念,離不開毛主席留下的良好家風。毛新宇頻繁的帶著毛東東、毛甜懿回鄉祭祖,其實也是希望他們能夠牢記這種家風,並使其永遠的傳承下去。

除了滴水洞之外,毛新宇一家回鄉祭祖,還有一個必須的地點,那便是板倉。

板倉是楊開慧烈士陵園所在地,2008年毛岸青病逝時曾留下遺囑:“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和母親葬在一起。”邵華臨終前也是留下了同樣的遺囑,由此不難看出楊開慧的人格魅力。

除了毛主席之外,毛新宇和劉濱與兩個孩子提到最多的便是楊開慧。每當想到太奶奶楊開慧的壯烈犧牲故事,毛東東的內心總是十分悲傷,所以他對板倉這個地方印象十分深刻。

2018年清明節,毛新宇一家再次來到了湖南祭祖,當他們驅車前往板倉時,劉濱給毛東東出了道難題:“東東啊,我考你一道題,長沙有幾個區縣。”

毛東東胸有成竹的說道:“這可難不倒我,除了太奶奶的老家長沙縣之外,還有浏陽市、甯鄉市以及芙蓉、雨花、開福、天心嶽麓這幾個區。哦!對!還有望城,幾年前撤縣改區了。”

看著毛東東像說快板一樣說出了長沙市的每個地名,一旁的毛新宇滿意的笑了。板倉其實是長沙縣的一個村,如今已經改名爲了開慧村,村子不大,全村也就三千來人。

由于毛新宇一家人每次回來都比較低調,圍觀的群衆並不多,所以村裏的百姓很多都已經是老熟人了。

除了爲太奶奶,爺爺奶奶掃墓之外,毛東東每次來板倉都會與當地的百姓進行交流,臨走時還依依不舍的與他們道別。村裏的一些老人甚至說:“看見他就好像是看見了毛主席。”

“這是東東嗎?都長這麽高這麽帥了,我都差點沒認出來!甜甜也長得越來越漂亮了。”一位姓楊的遠房親戚熱情的說道。當時的毛東東15歲,但身高卻已經長到了一米八,挺拔的身材與年輕時的毛主席一模一樣。

每次回到板倉,毛新宇一家都會受到百姓們的熱烈歡迎,“回來啦!”“歡迎回家!”此類的問候不絕于耳,毛新宇仿佛覺得,板倉就是自己的家。

結語

如今的毛東東已經21歲了,穿上軍裝後少了幾分稚嫩。從這次祭祖流出的視頻可以看出,這位年輕人已經接過了父輩們手中的旗幟,將會繼續爲了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

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共有六位親人犧牲,毛岸青更是他唯一活到老的兒子。與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人相比,毛新宇一家是幸運的,與此同時,他們也肩負著更加沉重的責任。

前輩們爲了革命勝利抛頭顱,灑熱血,他們所爭取的太平盛世不是讓晚輩們來享受的,毛家後人將永遠繼承偉人的革命精神,將紅色的基因永遠傳承下去。

8 阅读: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