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C流派之爭:別當諾基亞!

懂懂筆記 2024-03-25 19:10:30

業界公認,2024年是AIPC元年。AI似乎給PC産業注入了一支腎上腺素,被業界視爲新一輪的重要增長機遇。

但是我們發現,當下AIPC的概念仍比較混亂,不同廠商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懂懂簡單梳理一下,當下AIPC的這幾個流派:

【 傳統優勢派 】

聯想去年年底在AIPC上聲量最大,不斷爲AIPC造勢,並與IDC共同發布了《AI PC産業(中國)白皮書》。在今年1月的CES 2024上,聯想集團一口氣亮相了10余款AI PC。在AIPC這件事上,聯想不僅聲量大,還以産業引領者的姿態,認真地定義了AIPC。

按照聯想的定義,AI PC具備五大核心特征:內嵌個人智能體,實現多模態自然語言交互;內嵌由本地大模型和個性化本地知識庫構成的個人大模型;全面標配CPU + GPU + NPU的本地混合AI算力;開放連接豐富的AI 應用生態;提供設備級的本地化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方案。

這個大核心的特征,包括了底層算力、PC硬件、交互模式、應用生態幾個維度。在AIPC初期,算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這些說法似乎仍有些難以理解。

【 融會貫通派 】

作爲PC操作系統的王者,微軟至今還在堅持做硬件,目的是給PC廠商“打樣”,Surface的創新,對行業或多或少有些啓發。

近日,微軟攜操作系統和AI兩大優勢親自入場,發布了自己的AIPC:Surface Pro 10商用版和Surface Laptop 6商用版。

微軟AIPC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配備了專用Copilot按鍵,用戶可以隨時一鍵開啓AI助手。基于AI大模型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提升PC理解用戶需求的能力:能越來越懂用戶,並且可以主自主幫助用戶處理任務。

其實,去年微軟就已經陸續將ChatGPT等AI工具整合進全線産品,加之微軟有操作系統的優勢,目前微軟AIPC的用戶體驗更爲顯性。

【 跨界入侵派 】

華爲和榮耀的優勢是手機,但是他們也在以自己的思路切入AIPC。

華爲過去幾年一直強調智慧PC。其智慧PC核心優勢在于依托鴻蒙分布式能力,打破邊界,根據用戶的使用場景,將各類設備隨時打通、協同,還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形成超級終端,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榮耀脫胎于華爲,解題思路與華爲很像,強調互聯互通,只是將華爲的超級終端換了個名字,稱爲“胖終端”。

3月18日,榮耀發布其首款AI PC-MagicBook Pro16。在這次發布會上,榮耀定義了自己對AIPC的理解,共分爲四層:AI使能跨系統融合,AI重構操作系統,AI在端側的應用以及AI的端雲協同。“終端廠家應該踏踏實實做第一層、第二層,兼顧第三層部分的應用。” CEO趙明對此還明確表示,榮耀自己不會做通用的雲端大模型,榮耀的核心還是聚焦在端側AI能力的構建。

跨界而來,華爲主攻輕薄筆記本+智慧PC,在輕薄本市場已經占有優勢,對傳統PC廠商造成了一定壓力。相信華爲和榮耀這樣的跨界廠商,可以打破PC産業的刻板印象,帶來更多新的思路。

【 孤芳自賞派 】

蘋果永遠都是一個獨立王國,強或不強,都是自己主導的世界。

3月4日,蘋果發布了新款MacBook Air,最大的變化就是用上了蘋果自研的M3芯片。根據蘋果官方對新品的描述:“利用AI性能,macOS 可提供諸多智能功能幫助用戶提高生産力和創造力,如攝像頭功能、實時語音轉文本、翻譯、文本預測、視覺理解、輔助功能等。”

蘋果的優勢在于其強大的軟硬件整合能力,以及足夠“封閉”的生態系統,用戶體驗更好。

雖然庫克宣稱:“目前市面上用于人工智能的電腦,沒有比Mac更好的。”但這顯然並不符合絕大多數用戶的認知,在外界看來,蘋果在AI上的動作有些慢了。3月初發布的兩款新品,有一種高調搶跑的意思,看來蘋果禁也不住AIPC“名利場”的誘惑。

【總結一下】

不同廠商的出發點不同,優勢不同,探索的方向也不同。能看得出來,聯想、微軟要做的是讓PC更智能、更好用、更懂你;而華爲、榮耀要做的是打破PC的邊界。

在懂懂看來,各方核心的分歧在于:未來什麽是AI的中心?

聯想的觀點是:AI大模型引領的新一輪産業變革浪潮下,PC將再次承擔起爲用戶帶來劃時代的全新AI體驗的使命,成爲AI普惠的第一終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大模型時代的專屬AI能力延伸。

榮耀的觀點是:基于手機的AI的服務和呈現是更多樣化一些,因爲AI很多能力是基于它的數據來進行日複一日的訓練,手機一定是最聰明、最懂用戶的,也是AI服務多樣化最好的承載體。而筆記本的算力會更強,當用戶需要更強大算力支撐的時候,可以通過MagicRing的統一賬號,來使用筆記本的算力。

可以看出,如果以未來AI核心入口來區分,應該是兩大派:一是PC派,二是手機派。他們對AIPC的構想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今天來看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在競爭中相互借鑒。因爲當下無論哪家給出的AIPC定義,都還是初級的。十年後的AIPC可能會在他們的競爭、比拼、借鑒、融合中,達成一種理想狀態。

以史鑒今,現在市場還處于AIPC的混沌期,這有點像2010年前後,業界都在探索未來的智能手機。大家還記得嗎?最初很多傳統廠商把手機上網當作智能化的標志,把很多創新都集中在如何用手機上網的模式上。

諾基亞(板磚砸核桃)、黑莓(按鍵式大鍵盤),都還有印象吧?那個時候還有蜂擁而起的手機浏覽器,大家也還記得吧?但是發展到後來,人們發現手機上網跟PC上網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是一個全新的移動APP生態。浏覽器不再是入口,而是APP。

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無論是産品形態、使用方式,還是生態系統,都發生了徹頭徹尾的重構。功能手機時代,手機是通信工具。但是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手機,手機替了鬧鍾、手表、相機、MP3、錄音筆、掌上遊戲機、GPS導航、錢包、公交卡、門禁卡、車鑰匙……種類還在不斷擴大。

如果時間倒推15年,當年那些赤膊上陣的廠商,能想到今天的智能手機會是這般模樣嗎?終歸有家企業叫諾基亞,有家企業叫蘋果,還有華爲、小米、OPPO、vivo,殊途也不同歸。避免成爲諾基亞,是當下所有AIPC玩家要守住的底線。

再說一個産業話題:AIPC已經被喊得很響了,真的會拉動PC産業再次高速增長嗎?

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陳舒歆認爲:AIPC的確會對整體市場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短期會比較難,因爲整體市場大模型還沒有落地,用戶端的需求刺激還不足。長期看,隨著大模型的落地以及生態的不斷豐富,AIPC一定會帶來換機的需求。相關的上下遊需求都會進一步提升,包括對于更高的內存,更強的散熱等等。

說白了,今天還是概念階段,有點像2010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吸引的是嘗鮮用戶。智能手機的真正爆發,是2012-2016年,那才是普惠時刻。

現在只是搶位賽,AIPC還沒到排位賽呢。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