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雲南|雲南是一塊可持續發展的“試驗田”

海外網 2024-04-05 10:00:24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許建初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農用林業中心首席科學家

一直以來,雲南總是能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方面給人以啓迪。多樣性是雲南最重要的一個標簽,從南部的山脈、雲霧林、幹熱河谷,到北部的橫斷山脈,這種複雜的山地地理環境催生了雲南在民族語言、文化信仰、土地利用和生計實踐方面最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雲南人,已經與當地生態環境結成了密切關系。雲霧缭繞的山坡上,紅河哈尼梯田和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産。一千年前,來自雲南南部的馬幫商隊沿著茶馬古道前往西藏,在低緯度的熱帶河谷和高海拔的高寒山區之間形成了一個社會文化網絡。今天,雲南已成爲中國最大的花卉市場,利用現代園藝工藝和現代貿易方式,將一束束鮮花運往亞洲的每個角落。人們仍在沿著山路進行貿易和遷徙,高地和低地之間的障礙已經大大減少。

對不同的人來說,雲南的意義也各不相同,而且它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1986年,我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始第一份工作,當時我花了7天時間才從江蘇老家來到雲南。而現在,坐高鐵從昆明到老撾琅勃拉邦只需要7個小時,給遊客提供了巨大便利。不僅如此,豐富的文化和生物多樣性也讓雲南成爲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將當地山區人民的創新融入到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途徑中。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2016年,我們與國際同行一起發起了“山地未來倡議”,以增強山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同時支持山地居民的可持續生活方式。該倡議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在聯合國環境署與糧農組織等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一個保護自然與文化的平台。該項目基于對文化信仰的支持與文化多樣性的維護,重點關注傳統的生態生活觀,特別是感悟生命、敬畏自然的“天-地-人-神合一”的文化信仰,以及山水林田路整體思維的宏觀認識模式;人類幾千年對動植物的馴化和可持續利用;基于養分、水、能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化農耕方式,利用傳統自然生態知識進行的可持續生産,“大健康”生態觀下的民族民間傳統康養、保健、藥用與醫用傳統知識體系,結合傳統與現代科學實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智慧,修身養性的精神世界與農耕文化的傳承,以及山地農耕文化交流,以及農作物新品種的創新傳播,以造福人類和自然。

在2021年10月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上,山地未來倡議代表主持了一個項目,並在2022年12月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COP15第二階段的邊會上,發布了提高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山地未來行動計劃》。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總體目標與COP15會議上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密切相關,包括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爲生態健康而進行生態恢複、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充分參與,以及通過公共教育和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轉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該行動計劃已經在雲南紅河州紅河縣的山地未來創新中心實施。該中心成立于2019年,覆蓋672公頃陡峭的幹熱河谷,它不僅是一個跨學科的産學研平台,也嘗試支持當地生計發展與鄉村産業振興。到目前爲止,它已經吸引了來自地方、省和中央政府,以及企業與滬滇合作的1000萬美元投資。當前正在進行的試驗項目包括:生産優質水果和飼料的多用途農林複合系統、水資源高效管理和水肥一體的管理系統、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與基于城鄉市場鏈的金木棉天然紡織纖維産品、用于土壤恢複的小分子有機肥料等。我們希望紅河幹熱河谷的創新模式可以輸出到中國和世界其他山區。

跨文化交流和跨學科研究也是山地未來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國際科學家和外國博士生與當地農民和企業家合作,他們來自法國(遮蔭農林業咖啡)、美國(養蜂和授粉)、肯尼亞(植物紡織纖維新材料)、埃塞俄比亞(動物營養和畜牧業)、斯裏蘭卡(野生食用菌種植)和尼泊爾(林産品開發)。今天的年輕一代通過構建創新生態鏈和社會價值鏈,在改變山區和城市居民生産生計生活方式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我們未來的夢想,也是雲南現階段的行動計劃——從農村到城市,從山區到海洋,立足曆史根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爲 "Exploring sustainable way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