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熊貓糞便當教具,北京動物園有位愛研發的科普人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07 20:15:20

“爲什麽貓科動物一般都有花紋,而犬科動物卻是單色的?”正在講解東北虎的鄧晶向孩子們抛出一個問題。

“因爲貓科動物生活在叢林裏,他們捕獵的時候通常都是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後突然襲擊,一擊斃命。所以他們需要進行僞裝,花紋可以起到隱蔽的作用。”“犬科動物大多生活在草原、荒漠當中,單一的顔色更適合與開闊地帶的顔色融爲一體。”剛聽完鄧晶講解的科普課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答案。

鄧晶主講的每一次周末動物課堂,氣氛都是如此的熱烈活躍。

2001年,從部隊退休的鄧晶來到北京動物園工作,被分配到了科普館。那時,科普館剛開館,鄧晶站在標本、圖片的前面,繪聲繪色地介紹著動物的特征、習性。這種傳統的講解方式一開始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是慢慢地,鄧晶發現,一開始圍上一大群人,講到一半時人走了一半,能跟到最後的就只剩下兩三個人了。“是我們講得不好嗎?”鄧晶虛心地向遊客請教,還進行了需求調查。“你們講得挺好的,該說的都說到了,但你說的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遊客不喜歡“紙上談兵”。針對遊客的需求,鄧晶開始動手研發會動的教具,推出了“體驗式”科普。

在講解大熊貓的時候,一項重點內容就是講大熊貓的消化系統。“大熊貓的消化道很短,也不像牛馬羊的腸胃會對食物進行多次分解,竹子被吃進去時是什麽樣,排泄出來還是什麽樣。所以大熊貓的‘青團’並不髒,就是由竹葉和竹枝塊組成的團狀物,沒什麽味道,還能清楚地看到竹子的纖維結構……”鄧晶邊講邊從兜裏掏出兩枚鵝蛋樣的模型,一枚是竹葉便,一枚是竹竿便。這可不是用塑料、樹脂之類的仿品,而是一坨真實的“青團”。鄧晶采集了大熊貓的糞便,淘洗幹淨,將剩下的竹纖維按照原來的樣子糅合在一起;真實的大熊貓糞便外層還包裹著一層黏液,鄧晶用一種透明膠體替代。無論是形狀、大小、重量,還是成分,竹子便模型都跟真實的大熊貓“青團”基本一致。孩子們全都爭著上去摸一摸、聞一聞,對大熊貓消化系統的特點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講到大熊貓的幼仔時,鄧晶介紹,大熊貓剛出生的幼仔非常小,重量僅有100克左右,與成年大熊貓體重相差1000倍之多。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可是這個差1000倍到底是多大呢?鄧晶掏出了一個粉嘟嘟毛茸茸的熊貓幼仔模型,人群中立即傳出驚呼聲,“啊?熊貓的寶寶這麽小啊!”“怎麽看著跟小老鼠一樣呀?”只見鄧晶掌中的幼仔模型只有15厘米長,眼睛還沒有睜開,渾身軟綿綿的,身上還覆蓋著一層細密的絨毛。小朋友好奇地伸手一摸,圓滾滾肉乎乎的,那手感跟觸碰真實的熊貓幼仔沒有太大差別。

鄧晶還研發了大熊貓頭骨、鳥喙與鳥爪等一系列會動的教具,引得行業內十余家單位爭相模仿。目前,鄧晶發明的教具有6項正在申報實用型專利。

鄧晶的講解也不再局限于科普館,而是在動物獸舍旁邊設立了小型講解站,站到真實的動物面前講動物。這樣一來,“說教式”轉變爲“體驗式”“一人說”轉變爲“衆人和”“室內講”轉變爲“現場看”,受衆人群每天近千人次,北京動物園也因此成爲國內第一家常態化開展園區系列公衆教育活動的動物園。

“動物園是連接城市人群和野生動物的橋梁,是人們能夠了解動物最直接的場所。我希望通過科普教育把知識轉化給遊客,傳遞如何對待動物、給予平等的尊重和愛護,尤其是激發少年兒童對動物保護的興趣。”到今年,鄧晶已經致力科普教育事業20余載,成爲名副其實的動物科普先鋒。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