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三名日本兵闖入無人村,臨走時卻忽發現,其中一人不見了

青史如煙隨風散 2024-04-24 08:34:08

1944年12月16日,上午,天上飄著小雪,道路邊的土埂之上,前段時間所下的殘雪,還沒來得及消融,便再次被覆蓋上了一層白。

駐紮在龍窩圩(現桂林平樂縣平樂鎮龍窩村)據點內的三名日軍,扛著長槍,腳踩長靴,沿著泛白的田間小道,搖搖擺擺地向著龍窩圩對面的將軍山村而來。

這個將軍山村,距離日軍的龍窩圩據點不過兩裏多地,村子不大,也就七八戶人家,除了靠北三家住的是青瓦房外,其他民戶們的住所都是茅草屋。

村子雖小,但在先前的日子裏,人們的生活還算恬然。平日裏,村外的田地之內有人耕耘,村內的大樹底下,總有三三兩兩的孩童繞樹嬉戲。

這種情況,在日軍入侵龍窩圩之後,便徹底被改變了。

爲了躲避日軍的燒殺劫掠,全村老少最終不得不舍棄村內的老屋子,扶老攜幼,躲進了附近山上的洞穴、土寨子之內,昔日的小村莊,最終淪落成了空無一人的無人村。

村子前後,整個白天,靜悄悄的,聽不見半點兒聲響。

當天上午,這仨日本兵路過將軍山村,其中一人提議,進村子內轉一轉,說不定還能翻出一些,村民們急著逃跑、來不及拿走的好東西。

這三名日本兵此番溜出據點,本來就抱著搜掠民財的目的,因此,此提議一提出,其他兩人自然舉雙手贊成。就這樣,這仨日本兵興沖沖地闖入了這個“無人村”內,隨後便開始踹門入戶,進屋翻騰起來。

當時,這三名日本兵以爲,這個村子內再沒有人了,是個早已被廢棄的荒村,然而,他們是萬萬沒有想到。

此時,在這個被廢棄的村子之中,其實不止他們三個人。

村東的茅屋之內,村民唐貴廷此時心裏有些緊張,他捏了捏手中的斧頭,聽著門外傳來陣陣粗暴的聒噪聲,手心有些發黏,心裏有些暗自後悔,不該在這個時候,從山上下來拿斧子。

同時,他也有些納悶,附近那麽多大村大戶,怎麽這仨鬼子兵,竟會瞧上他們這個窮苦、荒廢的小村子。

不過,現下也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此時的唐貴廷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如今,即便是他想撤離,也已經來不及了。

唐貴廷只好捏緊了利斧,悄悄地躲在自家屋內的門口後面,一動也不敢動,靜靜地傾聽著外面的動靜。

這仨日本兵分頭入戶搜索,進屋之後便是噼裏啪啦地翻箱倒櫃,響聲不小。

沒多久,唐貴廷的屋外便傳來了一陣沉重的腳步聲。

隨後,一名日本兵探頭探腦地闖進了唐貴廷的家中,對方手中提著的長槍,折起的刺刀鋒刃泛著微亮的光澤,看得唐貴廷心裏不由一緊。

唐貴廷正緊張地思考著如何脫身,這邊進屋的這名日本兵,卻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屋裏面還會有別人。

這名日本兵進屋之後,便開始肆無忌憚地翻箱倒櫃,砸壇打罐,“噼裏啪啦”地亂翻著東西,將唐貴廷的屋內,頓時搞得亂七八糟。

唐貴廷目睹此景,氣得火冒三丈,捏緊了手中的斧子,利斧在手,先前的膽怯頓時褪卻了不少。

他慢慢地從藏身處走出,然後貓著腰來到了正在翻東西的日本兵身後,隨後緊握斧頭,快步走到對方身後,猛地跳起高舉斧子,朝著那個日本兵的後腦殼,猛地就是一斧頭!

“咔嚓!”

斧落頭破,斧刃正中對方腦門,一時間血水、腦漿迸濺而出,“嘭”地一下,那名日本兵都沒來得及呼喊一聲,便像死豬一般,倒在了地上。

唐貴廷見鬼子兵斷了氣兒,便從屋內找了個麻袋,將對方的屍身套進麻袋之中,然後背到了屋後的茭筍田中溝壑之內,然後推了堆旁邊的浮土進行了掩埋。

此時,另外兩名日本兵還在那幾間青磚瓦房之內,兀自翻尋著財物,即便是聽見了這邊的動靜聲,也還以爲是那名日本兵在揮砸東西,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同伴已經被悄無聲息地幹掉了。

處理了這名日本兵之後,唐貴廷將屋內的血迹擦拭掉,然後悄悄出了屋門,趁著那兩名日本兵不注意,沿著村外山邊小路,摸回了山寨之內。

再說這邊,那兩名日本兵翻尋了半晌,始終沒有搜到什麽值錢的東西,隨後便准備叫上被殺的那名日本兵,一起去下一個村子繼續“掃蕩”。

然而,縱使他們扯著嗓子喊了半晌,卻不見那名日本兵回來,整個村子,除了他倆的喊叫回聲,再無任何動靜。

“人不見了!”

光天化日之下,人進村之後,竟然不見了!這倆人見狀,頓時膽怯發慫,胡亂叫喊了一陣之後,也不敢端槍搜村,掉頭便慌慌張張地跑回據點之內報信去了。

當天下午,據點的日軍傾巢而出,直奔將軍山村,隨後,日軍入村挨家挨戶搜查,最終從唐貴廷的屋後田地內,翻出了那名失蹤的日本兵屍首。

找不到“凶手”的日軍,惱羞成怒,隨後縱火燒村,村內的瓦房、茅舍,悉數化爲灰燼。不過,唐貴廷殺鬼子的壯舉,卻在龍窩圩一帶流傳開來,直到解放後,當地人提起唐貴廷,還是豎起了大拇指:

“這個人,真膽大,當年拿著斧頭孤身幹掉了一個鬼子兵!”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衆曆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三輯)——第517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下面合集內的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平樂縣文史資料》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