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楊家將》誤讀的北宋名將潘美,成爲千年戲曲百罵不膩的大反派

清風明月逍遙客 2024-03-19 07:50:19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常常使曆史上的真實人物被誤讀。

史料記載:朔州之戰楊業殒身,根源不是楊業指揮不當打了敗仗,也不是單純的遭遇強敵,楊業所部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帥潘美對宋遼兩軍形勢的誤判,監軍王侁等的威逼攻擊起的是促使悲劇發生的催化作用。

無論是對宋遼雙方軍事態勢的判定,還是對楊業深陷遼軍包圍後的救援,主帥潘美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楊業殉國後,宋太宗下诏褒贊楊業,將潘美降官三級,王侁、劉文裕除名,朝廷錄用楊業諸子,這既是對楊業忠勇品格和赴死精神的肯定,也是對潘美等人責任的追究。

老百姓基于惋惜楊業之死與宋軍之敗,同時對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等人不滿與痛恨。這樣,楊家將的故事得以流傳,突出楊業的忠勇無畏,也渲染遼軍的強大和宋朝內部奸臣的邪惡。

楊家將具體情節內容,史籍基本無載,不少可以斷定非曆史上實有之事,有的明顯是無稽的虛構。至于忠奸鬥爭,明顯被過度渲染了,潘美對楊家的陷害,只是藝術虛構,在曆史事實層面上卻過于不合曆史的本來面貌。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今河北大名東北)。父親叫潘璽,擔任軍校之職,駐守常山 (今河北正定) 。

公元950年,後漢大將郭威推翻了後漢王朝,在汴京建立了周,史稱後周。後周開國之初,天下未定,劉崇占據太原自稱北漢 。在自身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劉崇不惜投靠契丹人的遼國, 拜遼主爲“叔皇帝”,自稱爲“侄皇帝”。有了遼國的撐腰,劉崇多次進犯周朝,攻城掠地,燒殺搶掠百姓。

郭威因爲沒有子嗣,柴皇後的侄子柴榮被收爲義子。柴榮任開封府尹時,潘美屬于他的下屬,關系非常好,由于趙匡胤也是柴榮的部屬,深得柴榮賞識,因此潘美與趙匡胤相處,交情甚厚。

四年後,郭威去世,柴榮繼承皇位,潘美任武官侍從,逐步參與朝中各項軍政事務。

後周與北漢高平之戰(今山西高平),北漢慘敗,潘美因功被提升爲西上閣門副使。此後,潘美隨從柴榮征討南唐,一口氣攻下了長江以北十四個州,接著北伐繼續收複北方大片失地。在此期間,潘美先後擔任陝州(轄今河南三門峽市、陝縣、洛甯、靈寶及山西平陸、運城東北地區)監軍、引進使,深得柴榮的器重。

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相傳,“陳橋兵變”之時,趙匡胤黃袍加身率軍入皇宮。柴榮的符太後帶著年僅七歲的周恭帝逃入寺廟,宮中只剩下周恭帝的弟弟曹王與蕲王。此時在部下的歡呼下,趙匡胤准備殺了兩個小王爺,而只有潘美躲在人群中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趙匡胤看到遙指潘美道:“你以爲不可以嗎?”沒想到潘美答:“臣豈敢認爲不可以,但于心不安,于理不安。”

一番言語使趙匡胤放過了兩個小王爺,並將其中一個孩子當場交給潘美,並交代:“與爾爲侄,世宗子不可爲爾子也。”收養爲侄的周世宗皇子潘惟吉,此後一直在潘美身邊任職,官至浔州刺史、天雄軍駐泊都監。

在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面對北方有契丹遼國和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國,潘美被委以重任,不遺余力,功不可沒。

陝州軍帥袁彥擁兵自重,信任奸佞小人,濫殺無辜,趙匡胤擔心他叛亂,就派遣潘美去擔任監軍,以消除隱患。潘美單騎獨馬到了陝州,向袁彥等人曉以大義,陳述利害。袁彥被潘美的真誠所打動,于是跟著潘美到了京城,以示效忠。趙匡胤非常高興, 說:“潘美不殺袁彥,能讓他來觐見,正合我的心意啊。”

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率部親征,潘美爲行營都監。叛亂平定後,潘美被留在揚州任巡檢,後又任鎮撫、秦州團練使。湖南的叛將汪端被平定後,人心不穩,趙匡胤又任命潘美爲潭州防禦使。

征討南漢時,宋軍很快攻克了富川(今廣西富川),南漢國主劉魫急忙派一萬多人來援,被潘美軍打得大敗。宋軍連續攻占賀、昭、桂、連四州,西江諸州都紛紛投降。在關鍵的韶州一戰,潘美機智靈活,利用火攻,致使南漢軍大敗,隨後在廣州接納劉魫投降,並押送到東京(今河南開封),發布文告,安撫百姓。期間還平叛了土豪周思瓊聚衆負海叛亂。自此,嶺南局勢穩定下來。

征伐南唐時,潘美在船只還沒有准備好的情況下, 身先士卒,涉秦淮河水而進,, 奪得南唐兵的戰船,破城南水寨,兵臨金陵城下,南唐軍大敗投降。金陵平定後,潘美被封爲宣徽北院使。

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即位。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潘美任南院使,後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趙光義在攻打遼國征伐範陽時,雙方在高粱河(今北京城西)一仗,宋軍大敗,由知幽州行府事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在北方屯兵防禦遼國的進攻。在遼國一萬多騎兵來犯下,潘美秘密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大破遼軍。趙光義 封潘美爲代國公,後又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爲韓國公。

而北漢舊將降宋後,此時也在北方,任代州刺史,負責扼守雁門關。

986年宋軍趁遼國國主年幼之機,三路大軍北伐, 其中潘美負責一路,派楊業爲副將。

在其他兩路失利的情況下,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兵主力,然後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護軍民撤退。此建議遭到監軍王诜的反對和嘲諷。楊業無可奈何,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

臨走時,潘美與楊業相約在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相互配合,楊業引遼兵過來,潘美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兩面夾擊,打敗遼軍。

沒想到的是,潘美只在陳家峪設伏一天就按照監軍王诜的命令撤退了,當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有自己的人接應,氣得直跺腳,只好帶兵與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楊業雖然勇猛,但終因寡不敵衆,兵敗被俘,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消息傳到東京,趙光義把王诜革職查辦,把潘美連降三級,讓潘美擔任了檢校太保。第二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並州通判,加封潘美爲同平章事。潘美67歲去世,死後追贈中書令,賜谥號爲武惠。

楊業的死與潘美有很大關系,但他並沒有要陷害楊業的意思,更沒有要故意置楊業于死地的意圖。他的失誤在于當監軍王诜心存私念讓他從陳家峪撤軍時,潘美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一昧聽命于王诜,致使楊業兵退陳家峪時沒有得到援助。因此, 楊業的死, 主要責任在王诜,次要責任在潘美。

《楊家將演義》成書于明代中葉,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潘美在書中被塑造成潘仁美,故意陷害楊業,一定要置楊業于死地,是一個讓人痛恨的奸臣。潘美于兵敗次年郁悶而逝。他的孫女是宋真宗的首任皇後,這也爲戲曲增加了誤國皇親元素。

實事求是的講潘美的抗遼功績絕不在楊業之下。《帝京景物略》卷四“帝王廟”條載:“(明)世宗肅皇帝之九年,命建曆代帝王廟,如留都。越歲廟成,上親詣致祭。……庑從祀臣四壇……二壇五臣:曹彬、潘美、韓世忠、嶽飛、張浚。”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抗遼名將被寫成投降賣國、陷害忠良的奸臣,遭到人人唾罵,真是冤哉枉。

潘仁美只是一個藝術形象,跟曆史上的潘美根本不同。潘美之所以身背奸臣罵名幾百年,終究是受了《楊家將演義》的影響。

自此,潘美(潘仁美)淪爲千年戲曲百罵不膩的大反派。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