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韬善于帶兵且裝備精良,是“皖南事變”的元凶,後成爲粟裕勁敵

史海撷英 2024-05-07 17:40:56

黃百韬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從第三戰區參謀長的位置上,調任的第25軍軍長,此時已然是抗戰後期。縱觀整場抗日戰爭,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即便算不上最差的,也肯定排不進比較能打的前三,無論是李宗仁的五戰區、陳誠的六戰區還是薛嶽的九戰區,都比顧祝同​發揮好得多。

究其原因,除了顧祝同軍事能力一般這個因素外,第三戰區所處的“閩浙贛”交界地區,本身就不是日軍觊觎的重點目標。在全部22場大型會戰中,以三戰區部隊爲主體的僅有一次“浙贛會戰”,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爲了摧毀浙西和皖東的機場群,不讓美國飛機利用而發起的。

浙贛會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9月結束,日軍基本打通了浙贛鐵路線,占領並破壞了衢州等地的機場,主力旋撤回原防,第三戰區損兵折將,怎麽說都是敗仗。而顧祝同的抗戰總體表現,可以用“敵不動我不動”來形容,毫無亮點可言,而自黃百韬到任以後,第25軍更是基本“坐等勝利”。

然而解放戰爭時期,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蘇中戰役開始,黃百韬所部就如附骨之蛆,始終是華東野戰軍和粟裕將軍最難纏的對手,那麽問題來了,一支抗戰期間表現平平的部隊,這個第25軍、縮編後的整編第25師和擴編後的第七兵團,何以成爲了粟裕將軍的勁敵呢?

第25軍並非雜牌軍

國民革命軍第25軍的番號早期其實屬于黔系軍閥,紅軍長征時期經常暴揍的“雙槍兵”便是貴州軍閥王家烈的25軍所部,後王家烈被削去軍權,第25軍的番號一度撤銷。

黃百韬

黃百韬後來執掌的第25軍,卻是妥妥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該軍重建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武漢會戰之前,以第52師和第190師合編而成,這兩個師之前的番號分別是預備第3師、預備第4師,皆是抗戰爆發以後,軍事委員會以新募的士兵編組而成,預3師是安徽兵、預4師是湖南兵。

第25軍所轄各師的番號幾經調整,至黃百韬調任軍長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時轄第40師(嫡系)、第108師(東北軍余脈)和第148師(川軍),盡管各師來源不盡相同,但仍然屬于已被“中央化”的部隊,無非老底子沒那麽純正罷了,所以必須先說清楚,第25軍絕不算“雜牌軍”。

至于黃百韬本人,嚴格來說也不算什麽雜牌將領,一方面,作爲直魯聯軍的舊部,黃百韬曾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被選送“陸軍大學”深造,這其實也算“天子門生”了,當時軍官團內部俗稱的“黃馬褂”(黃埔生)和“綠袍子”(陸大生),黃百韬至少是占了一樣的。

另一方面,討論國民革命軍將領的派系問題時,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跟著誰混的,比如蔣系“八大金剛”多爲保定軍校和日本陸士的畢業生,但他們卻都算“黃埔系中央軍”的骨幹,因爲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時,他們便開始跟著校長混了。

以此類推,由蔣系“八大金剛”發展起來的親信將領,也可納入“嫡系將領”的範疇,而黃百韬是何應欽推薦到第三戰區的,且以勤勉和恭順,很快就被顧祝同倚爲心腹,自然要視作嫡系將領群體的一員,一言以蔽之,非嫡系將領是沒有可能執掌中央軍部隊之軍權的。

顧祝同

黃百韬能夠被顧祝同外放中央軍第25軍的軍長,能夠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整編中繼續擔任整25師師長,還能夠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晉升第七兵團司令官,若非是顧祝同的親信,若非已被基本視爲嫡系將領,就算他再能打,蔣介石也不會在主官任命狀上簽字,這是紅線!

黃百韬畢竟是從軍閥部隊的基層幹起來的,當過小軍閥李純的勤務兵,進過軍官教育團,排長、連長、營長和團長都幹過,對舊軍隊的特點和弊端很是門清,這一點反而比大部分曾經只是熱血青年的黃埔生更具一定優勢。因此客觀來說,黃百韬是很會帶兵的,加之自身沒有亂七八糟的臭毛病,因此接手第25軍後,對部隊的改造和整訓比較成功。在顧祝同的力挺下,黃軍長首先理順了高級人事,不聽話的換馬或者他調,很快樹立了個人權威。

黃軍長還能夠“深入基層”,發現和提拔新銳軍官培養個人勢力,另外第25軍在抗戰後期也沒有參加什麽像樣的大型戰役,這就給黃百韬整軍和練兵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環境,至抗戰勝利時,黃百韬已經牢牢掌握了這支部隊。

第25軍優先獲得了全套日械裝備

國軍真正的全美械部隊只有新1軍和新6軍勉強算得上,其他十幾個“美械軍”都是以美械爲主的“雜械部隊”。

而美械裝備中,尤以速射武器爲主體,那麽彈藥供應和維修保養的標准要求很高,而國軍的後勤保障水平,跟美軍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經常出現彈藥不足或裝備故障等問題,其人機攻效遠沒有讀者想象的那麽優良。

解放戰爭爆發時,國軍的建制正規軍大概有1/4算美械、1/4算國械、1/2則是日械,畢竟繳獲了100多萬侵華日軍的全套裝備。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首批換裝“全日械”的僅有5個軍:第3軍、第26軍、第59軍、第70軍和黃百韬的第25軍。其中以第25軍裝備普及率最高,主要原因是該軍抗戰勝利後,一度接收並駐紮上海,而黃百韬作爲贛州行營主任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嫡系,優先從“軍政部京滬辦事處”申領了足額的日式裝備,並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全部完成換裝。

千萬不要低估日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尤其是“單位建制的火力配置”方面,日軍那是經過多年摸索和調整的,其整體的裝備水平和火力配置,即便在投降之時,仍然要超過國軍。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第25軍改制爲整編第25師,所屬各師改制爲整編旅,全師經過縮編後23124人,裝備配置更加合理,尤其是在甯滬杭地區存有大量繳獲日軍之彈藥物資,因此整25師在戰場補充上遠比其他美械軍、國械軍和普通的日械軍條件要好得多。

如果說黃百韬理順了25軍之人事,是爲“作戰軟件”的話,那麽全套的日械裝備和充足的後勤補給,使該軍的“作戰硬件”也不可小觑。換裝和整編完畢後,整25師劃歸李默庵第一綏靖區指揮,黃百韬的司令部設于揚州。

全面解放戰爭爆發後,粟裕將軍指揮的蘇中戰役,曾經取得“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主要打擊的就是李默庵的部隊,而敵軍出現在戰場上的五個整編師中,即有李天霞的整83師、王鐵漢的整49師以及黃百韬的整25師。

其中整83師、整49師均遭沉重打擊,在粟裕將軍殲滅的53000多敵人中,這兩個整編師“貢獻”了不低于1/3的俘虜,然而黃百韬整25師僅在“邵伯阻擊戰”中損失2000余人,卻也給擔任阻擊的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帶來1000余人的傷亡。

黃百韬

黃百韬和第25軍的強悍和難纏,從這時候便已經體現出來了,整83師即是抗戰時期一直跟隨第74軍活動的第100軍,裝備和戰力不弱,但仍然要比整25師差了一截。

第25軍是“皖南事變”的元凶部隊

日軍占領甯滬杭以及武漢、南昌以後,主要戰略目標是繼續向西壓迫重慶,對于閩浙贛交界地形複雜的山區,並沒有什麽興趣,因此除浙贛會戰以外,第三戰區在抗戰大部分時間都“很閑”,閑來無事時,跟新四軍搞摩擦就成爲主業。

而作爲第三戰區的主力部隊,第25軍當時的全部三個師:第40師、第52師、第108師,都參與了同室操戈的“皖南事變”,占顧祝同出動的全部七個師之半數左右,成爲這次事變的參戰絕對主力,在黃百韬前任張文清的帶領下,表現也極其賣力。

張文清的出身跟黃百韬類似,東北軍將領,先後畢業于保定軍校第八期和陸軍大學,抗戰爆發前後,任東北軍第108師師長,後調任第25軍副軍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晉升該軍軍長,因此皖南事變爆發時,正是其軍長任內。

當新四軍軍部陷入敵人重重包圍時,也是張文清率25軍堵住了新四軍的主要突圍方向,並給新四軍帶來重大傷亡。後葉挺軍長提出談判,張文清指示該軍52師師長劉秉哲,誘使葉挺前往52師師部,並無恥地予以扣押。

皖南事變形勢圖

換句話說,第25軍打日軍沒啥本事,卻是“皖南事變”的元凶部隊,給抗日的新四軍帶來嚴重損失,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初,張文清居然“因功擢升”第25集團軍副總司令,這才有了黃百韬的繼任,真是莫大的諷刺。

然而這一罪惡行徑卻給第25軍帶來另外一個意外收獲:面對新四軍部隊時,在心理上具有了某種優越感,須知“皖南事變”中參戰的新四軍有半數還都是老部隊,這種心理也極大影響了日後的作戰,畢竟華東野戰軍的主體也是由新四軍部隊發展起來的。

如此導致的後果是,解放戰爭時期,當第25軍與華野部隊交戰時,打心裏確實是不怵的。這就比較麻煩了,戰場上是兩軍的綜合較量,心理上的博弈也是其中一項。因此黃百韬所部得以在華東和華中戰場上,猖狂長達兩年之久。

黃百韬

當然,黃百韬以雜牌出身混進嫡系軍官團,爲了爭寵和獲取更大的信任,“每戰必爭先”也是第四個重要因素,這與其他國軍將領習慣性保存實力、每戰堅決不做“出頭鳥”的作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跟絕大多數腐敗不堪的國軍高級將領相比,黃百韬不嫖不賭,個人操守也沒有那麽靡爛,比如淮海戰前,拒不參加徐州剿總舉辦的舞會,兵敗後既不投誠也不投降,甯肯自戕成爲殉葬品,誰說國軍將領全都是酒色之徒了?

不管黃百韬和25軍戰鬥力怎麽強,既然身處一個反動的陣營,各級“上官”又多腐朽和無能之輩,早晚也是覆滅的命運。淮海戰前,作戰廳長郭如瑰到徐州開會,看見黃百韬面色奇差,免不了寒暄問候幾句,答曰:“近來身體欠佳,時常覺得忽冷忽熱,流年不利,能不能活過天命都很難說”。

倒是一語成谶,旬月以後,第七兵團中將司令官黃百韬便斃命于碾莊圩戰場,年49歲。

0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