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與文學的碰撞:讓書與讀者“雙向奔赴”

鋅刻度Znkedu 2024-04-30 15:31:41

讓文學不止于書籍

撰文/鄒   珊

編輯/ 李觐麟

排版/ Annalee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文學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有作家感慨售書之難“五年只賣兩三千冊極爲普遍”,也有出版社坦言“出一本虧一本”……從經典名著到小衆佳作,蒙塵的“明珠”也不在少數。

然而,變化正悄然發生。

最近,出自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中的一句“子彈正中眉心”,因讀者的書評,在抖音上衍生出轟轟烈烈的“子彈文學”。“來自十年前的子彈正中眉心”的熱榜下,寥寥數字牽動無數網友的共鳴,網友在1.5億次話題播放中一次次領略史鐵生的文筆。

而這僅是一個縮影:在方寸屏幕之間,近40萬網友齊聚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的抖音短視頻,和她一同細剖《紅樓夢》的當下性;“小玄夜說書”這一抖音賬號成了很多人的“私人書架”,吸引了不少懸疑推理書籍的同好;而在“1379號觀察員”的解讀下,《百年孤獨》似乎不再是一本永遠有人討論、但永遠讀不完的書,而是成了一部劇情跌宕又老少皆宜的動畫連續劇。

只要還有人手捧書籍,文學便仍有價值。而當推薦算法爲好書拂塵,文學便一次次在天南海北的屏幕前煥新,也一次次喚醒成千上萬人閱讀的興趣,更點燃出版業熬過寒冬的勇氣。

在短視頻裏,從看見書到看懂書

提及讀書,如何選書和讀書似是一門學問。林語堂在《論讀書》裏寫,“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爲老師。”而朱光潛則在《談讀書》裏稱,“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

而無論是找一位“前輩”,還是精選徹讀,在如今似乎都有了新的路徑。

“上學的時候,常常能從老師那裏獲得一些推薦書目,而且因爲熟悉老師的閱讀風格,所以循著老師的書單去讀,很少會‘踩雷’。”曹玲從小喜歡閱讀,而在大學畢業前,她很多時候都依賴于語文老師和大學教授們的書單。而在大學畢業後,她也曾參考一些出版社或者公衆號的年度書單,但常有失望之時,“我一直覺得讀者和書也是講究緣分的,很多出版社和公衆號推薦的書面向大衆,所以時常調性不一,難免會遇上氣質不合的。”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曹玲覺得,挖掘新書的過程就如盲人摸象。而從去年開始,她找到了新的“老師們”。這些老師,正是抖音上的讀書博主,他們有的是博覽全書的閱讀愛好者,有的則是名校教授,但對于曹玲而言,他們都是“氣質相近的前輩”。

比如,她正是循著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的短視頻,從《紅樓夢》開始,走近了《詩經》和《楚辭》。“我一直很喜歡《紅樓夢》,而蔡老師還特地做了一份將近三萬字的《紅樓夢》閱讀研究的參考書目,我順著這份書單慢慢讀,不愁沒有好書可看了。”曹玲稱。

當曹玲在短視頻平台找到“老師”,Meredith則在這裏收獲了無數同好。“雖然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當你知道有人和你一起閱讀同一本書,並且可以展開討論時,你會覺得書的意義又多了一層。”Meredith是一名懸疑推理愛好者,她的書架擺滿了許多相關書籍,卻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與他人交流。

而在磨鐵旗下孵化的讀書號“小玄夜說書”的短視頻評論區,她與不少人愛好相同作家的網友結識,甚至成爲了朋友,“我們會一起追新出的懸疑小說,也會一起討論小玄視頻裏抛出的推理細節。”

面對茫茫書海,總有人像曹玲般需一位“前輩”,或像Meredith需要同好,而更多人像朱光潛所說,苦于如何精讀。而抖音上的短視頻,也給出了新解法。

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野史與正史的差別是什麽?一本《史記》,被抖音號“趙健的讀書日記”抽絲剝繭,並賦予一些備受關注的命題,從而被上千位網友重新認識。“很多書以前雖然也都讀過,但受限于自己的知識面,有時候是囫囵吞棗。但有了讀書博主帶著一起細細分析,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一本書。”有網友表示,自己往往會在看到相關的解讀視頻後反複重讀經典,“從讀過,變成讀透。”

可以說,在短視頻裏,成千上萬的閱讀者不僅看見了書,也讀懂了書。當他們因爲短視頻與一本好書相遇,或許就與文學結緣或重逢。

“複活”經典,讓文學不止于書

“書中會有鬼混出沒,會有吃土的少女,會出現永遠不睡覺的失眠失憶症,會有一場雨,連續下了五年……”這是“1379號觀察員”解讀《百年孤獨》的第一集,發布于2022年。在這一集視頻中,他以明豔鮮活的動畫色彩和簡潔明了的解說,還原了馬爾克斯的寫作背景和原著的寫作技巧。

時隔兩年,這一集短視頻已被近20萬網友點贊,更有不少人因此開始重讀《百年孤獨》。

從《百年孤獨》,到《沙丘全史》再到《降臨》,每一本都是許多人曾望而生畏的大部頭,但在“1379號觀察員”李燕飛的解讀下,它們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大衆視野。與“五分鍾讀完一本書”的簡介不同,李燕飛的視頻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爲許多讀者打破了閱讀名著的障礙。

其中,李燕飛講《沙丘全史》的全六部,用了32集。用31集講《蘇東坡傳》、21集講《百年孤獨》,還額外多講了9集拉丁美洲的曆史,有人形容他的制作比許多紀錄片都要精美。

“如果不是因爲看到這麽吸引人的視頻,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翻開《百年孤獨》”正如網友的這條評論所說,推薦算法不僅打開了個體的閱讀信息繭房,同時也讓不少好書打破“冷門”瓶頸。當“李燕飛們”不斷更新著經典書籍的品讀形式,文學似乎也不再止于書籍本身。

事實上,不僅是《百年孤獨》,《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浒傳》《窄門》《霍亂時期的愛情》等經典名著,以及像40年前的老書《畫魂》,都在短視頻中再引潮流。

其中,當蔡丹君細解《紅樓夢》裏的判詞,討論“王熙鳳的丫鬟平兒是奸是善”,或“幽默大師林黛玉是俏皮還是刻薄”,37萬網友從她的視頻中感受到“紅樓之美”,而因爲“趙健的讀書日記”的4條推薦視頻,40年前的老書《畫魂》被加印5次……

不難看見,時代更叠之間,經典文學卻借算法之力橫跨千年,越來越多的短視頻精心編制“引線”,從而讓那些藏在書頁之間的好詞佳句一次次找到新的讀者。短暫劃過屏幕的萬千指尖,也終將翻開經典文學的一頁又一頁。

當算法遇上文學,何以改變行業之困

對個體而言,短視頻和直播正成爲“尋一本好書”的捷徑,而對于書籍而言,互聯網平台則賦予了其更鮮活的展現形式。但當算法遇上文學,從長遠來看,或許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解出版業之困。

數據或許能更直觀地反映出近年來出版業的處境:2020年,傳統出版行業收入近1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11.2%;2022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較2021年同比下降11.77%,持續承壓;2023年上半年,實體店渠道圖書零售市場和電商平台分別同比下降23.55%和6.29%……

而在播客節目《螺絲在擰緊》的年終總結裏,上海藝文志出版總監肖海鷗和單讀主編吳琦也坦言,賣書的困難是實實在在的,並表示,“2023年是一個周期的開始,我們已經身處其中,大家都要爲這個周期做好准備,開始全面的調整。”

如何度過“寒冬”,成爲出版業的時代命題。而破題的方法也逐漸多了起來:從引入自營網店銷售,到尋求社交平台達人推薦,再到走進短視頻、直播間和音頻……全新的推廣方式,一點點支撐起出版業。

正如上文所述,算法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高效且廣泛地幫助大量對書感興趣的人與好書相關的內容連接在一起,從而形成規模化的“種草”。一方面,算法的精准分發,降低了讀者的篩選成本和閱讀門檻,從而讓很多短視頻用戶直接轉化爲閱讀人群;另一方面,多元化渠道並生的時代,短視頻等新媒體平台恰好可以用來“借力打力”,用線上流量推動紙質書觸達更多人,從而促進優質內容向出版業“回流”帶動圖書銷售,讓更多人重新挖掘閱讀的魅力。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被討厭的勇氣》,曾在2015-2019年累積銷量達100萬冊。對于傳統出版行業而言,尤其是對于一本“老書”而言,這似乎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畢竟,曾有媒體公開報道,國內絕大多數作家的作品,5年內銷量超過3萬冊就可以稱暢銷書。

然而,機械工業出版社新媒體渠道負責人李雙磊接受采訪時說道,從2020年開始,抖音電商達人們把《被討厭的勇氣》又重新“帶”了起來,一下子“把品引爆”。這意味著,僅今年一年,這本書的銷量就會達到百萬冊,原本賣不出去就會化成紙漿的庫存書,都在抖音上賣出了不少。

這並非個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遲子建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在主播董宇輝推薦後被更多讀者所認識,《額爾古納河右岸》4個月的銷售量相當于小說2005年首版後17年銷量的總和,並在讀者的自發推廣下形成了巨大的口碑效應,推薦後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實現驚人銷量,總印量已超過600萬冊。

可以看見,從“算法推薦”到“主動選擇”,往往只是一個短視頻或者一場直播的距離。短視頻創作者們爲好書拂塵,而算法“載”之找到讀者,讀者又將因此回歸閱讀本身,這足以成爲一條貫穿線上線下的文學閉環。

在方寸屏幕之間,讀者和好書實現了雙向奔赴,從而也讓出版業重獲活力與希望,這便是良性循環的開端。不可否認的是,出版業要走出“寒冬”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至少,眼下已有了春的信號。

1 阅读:7

鋅刻度Znkedu

簡介:每日一篇科技調查,走進商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