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寶齋少主翟凱東:用年輕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小康雜志社 2024-04-02 14:58:41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于靖園

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環境與挑戰,身爲古董商二代,翟凱東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傾情投入在這份事業上,只爲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傳播 翟凱東說他想向更多人傳播傳統文化。攝影/劉源隆

于1983年出生的翟凱東在古董世家長大,他是知名古董商永寶齋“齋主”翟健民、劉惠芳之子。2010年自美國學成歸國後,原本從事金融業的他,發現相比“無情”的股票,他更熱愛“有情”的古董。

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環境與挑戰,身爲古董商二代,翟凱東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傾情投入在這份事業上。他創辦值點網,運營國際古玩博覽會,每個月頻繁往返北京與香港,用自己的力量,以最新的方式傳播關于古董、藝術品、藏品的知識與訊息,只爲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這位古董行業的新生代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如何承擔繼承家業的重任?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行業?帶著這些問題,《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翟凱東進行了獨家專訪。

《小康》·中國小康網:最開始創辦值點網的契機是什麽?

翟凱東:其實當時因爲我是從銀行回到永寶齋幫忙,然後一開始的時候想要找很多信息,就上網去搜索,結果都找不到我想要的。另外,我很喜歡藝術品,古董或者新的現當代藝術品,我都喜歡,中國的、西方的藝術品,我也都喜歡。香港是一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最中心,貿易進出很方便,但是缺少關于古董行業的信息平台。我希望通過最容易接觸到受衆的形式去給他們推廣,給國內外有需要的行業人士提供信息,也給現在的年輕人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最偏好哪一類藏品?

翟凱東:因爲我跟爸爸學瓷器,跟媽媽學雜項,其實各種品項的古董我都喜歡。比如說我去拍賣會,我爸會叫我看瓷器,我媽叫我看雜項,有時候瓷器買不過人家,也會看看別的有什麽好的。不過我覺得佛像、玉器、瓷器這三大類是我現在最喜歡、最有興趣的。

《小康》·中國小康網:是從小就對父母所從事的行業耳濡目染嗎?

翟凱東:我小學的時候,當時學校就在永寶齋附近,所以常常放學以後就到公司。那個時候一二年級就已經知道什麽是青花、粉彩、鬥彩。可是小時候我沒那麽喜歡,因爲那時候只要我們去旅行,行程肯定只有古董,所以那個時候沒有太喜歡。後來是因爲我在大學的時候,發現美國有一間新的博物館,它的中國瓷器藏品非常厲害。是那個時候我才真正覺悟,我們要珍惜我們國家的藝術品,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所以那時候開始我就越來越關心古董,慢慢地就喜歡上了。

《小康》·中國小康網:關于傳播傳統文化,您和您父親有哪些不一樣的方式?

翟凱東:我們的傳播途徑不一樣,以前就是一對一,我父親經曆的年代就是人對人,後來有了網站,有了微博、抖音,在網絡上傳播,會廣泛很多。我覺得這樣很好,我想要傳播給更多的人。因爲我成長的時候,我身邊的年輕人其實覺得藝術品對他們來說,離得很遠。我就是希望用我的認知、我的方法去把藝術品和古董的門檻拉到最低,讓這些年輕人都能被普及到。現在,很多當代藝術展把氛圍做得很好、很潮,很多年輕人不管喜不喜歡、懂不懂,都會去一個很潮的展打卡。所以現在我跟值點網的團隊也一直在研究怎樣可以把古董傳播得挺潮的,讓年輕人通過這個方法了解,得到熏陶。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上旬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