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11)參加策動雲南和平起義,國軍中將——趙定昌

黃埔紅藍白 2024-03-18 15:39:35

黃埔一期(211)

參加策動雲南和平起義,國軍中將——趙定昌

趙定昌(1904-1998),別號踵武,雲南順甯(今鳳慶)人。其伯父是滇軍名將趙又新。早年入順甯縣立初級中學、四川泸州隨軍學校學習。曾任滇軍第三軍少尉副官,本縣高級小學圖畫教師。1924年初赴廣州,任江防司令部中尉差遣。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

畢業後曆任軍校教導第一團機槍連排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四團連、營長,參加了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27年1月在進攻浙江蘭溪的遊埠戰鬥中負傷。

傷愈後任收編的第三十一軍政治部秘書長,同年9月,第三十一軍被顧祝同部繳械後撤銷,調任第一軍第二師第一獨立團團長 ,不久改番號爲第二師補充團,仍任團長,駐防松江。同年底,原第二師第六團團長譚輔烈奉命赴日本留學,趙定昌接充第六團團長。

1928年與在第三十一軍政治部結識的沈展華結婚,何應欽是主婚人,浙江省軍事廳廳長蔣伯誠特意從杭州趕到上海爲他證婚,看來關系好的不一般。

1928年4月,隨軍參加二次北伐,曾率部進入濟南擔任警備,與阻止我軍的日軍交火後,濟南發生了日軍屠殺我軍民的“五三慘案”。

同年8月部隊編遣縮編,調任第三師第八旅十六團團長,1929年12月開赴漢口,參加蔣唐戰爭。

1930年成立教導第二師,任第六團團長。1931年派赴第二十五路軍(總指揮梁冠英)任政訓處主任。這裏必須多說幾句,此時的第二十五路軍總參議是當年黃埔一期被開除的著名共産黨員學生宣俠父,兩個老同學在此相遇,趙定昌必受到宣的影響,從他後來的經曆看,再未參加過國共兩黨的內戰。

1932年調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少將秘書長,後任軍事委員會政訓研究班主任。

1935年12月調任第三十三師副師長,1936年升任第三十三師中將師長,駐防湖北大冶、陽新。

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血戰“老人橋”後,傷亡過半,後轉赴湖北整訓,撤銷第三十三師番號,另由雲南新兵補充,成立了預備第十一師,仍任師長。

1938年春任第八軍(軍長李玉堂)副軍長兼任預備第十一師中將師長,參加武漢會戰。同年8月,在九江的姑塘與敵作戰時失利,傷亡慘重,後開永修整頓,趙定昌被撤職,殘部被編入預備第九師。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入中央訓練團受訓,內戰爆發後,早已厭倦了內戰的趙定昌,遠赴緬甸,其叔叔是僑居緬甸的富商。

1948年秋應周恩來、陳赓之邀,返回昆明,從事上層策反工作,曾受托將地下黨範子明以陳赓的名義寫的策反信,親手交給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憑著在國軍和黃埔系中的資曆和聲望以及其家族在雲南的影響力,爲雲南和平起義作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政協雲南省一至五屆委員,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1998年5月在昆明逝世。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