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男壽星楊明運,從光緒23年活到2014年,卻一輩子無兒無女

淵澤之觀 2024-03-25 13:53:02

長壽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的終極追求,古代的帝王爲求長生不老,煉仙丹,求鬼神,但真正能夠如願的幾乎沒有。

“人到七十古來稀”,帝王將相對長壽尚且求而不得,平頭百姓就更加難了。

然而,在山東卻有這麽一位奇人,他出生貧苦,半生動蕩。一生卻橫跨清朝,民國,新中國,到2014歲壽終正寢時,已經活了117歲。

這位老人叫做楊明運,在中國十大長壽人物中榜上有名。

那麽這位百歲老人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他又是如何能保持驚人的長壽的呢?

艱難的少年時代

楊明運的人生在1897年拉開序幕,當時是光緒年間,也就是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朝人。

清朝末期,國運已經開始衰敗,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國家內憂外患,達官貴人都自身難保,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

楊明運既不是官宦出身,家裏也沒有資産,他出生在河北偏遠地區的一個村子裏,家裏世代以務農爲生。

他的父母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雖然很勤勞,但辛苦收成的糧食還要交沉重的賦稅,交地租,一年忙活到頭也攢不下什麽錢,全家一起餓肚子是常有的事。

楊明運不是家裏唯一的孩子,在吃喝用度如此緊缺的情況下,自然也不可能有學習知識的機會。

小時候,楊明運唯一的消遣便是跟兄弟姐妹一起上山下水,捉蜻蜓,摘野果。等到長大一點之後,便開始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活,或者下地幫忙。

日子雖然困苦,但好在一家人擰成一股繩,也能勉強生活下去,不至于餓死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局越發動蕩,村子裏的生活也跟著難捱起來。此時楊明運正值少年,正所謂半大少年吃垮爹,楊明運開始長身體,飯量自然變大了。

他常常會有饑餓難忍的感覺,沒有足夠的口糧,只能大口大口地喝水充饑。

而村子外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趁著機會外出求一口飯吃。

看著昔日的好友一個個背起行囊離開家鄉,楊明運摸摸自己癟癟的肚子,下定了決心到外面闖蕩。

楊明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夫妻倆歎了一口氣,摸摸楊明運的頭:“去吧,在外面能有一口飯吃也比在家裏好。”

楊明運給父母重重地磕了一個頭,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家門。

外面的世界也不簡單,到處都在打仗,楊明運才13歲,年紀小,又不識字。他一連走了好幾個城鎮,都沒能找到棲身之地。

楊明運又餓又累,有時候他都想要麽就放棄算了,可是他又沒臉灰溜溜地回家。

他已經不奢求能有一份可觀的工錢,只要能讓他有瓦遮頭,三餐裹腹,不要成爲家裏的累贅就夠了。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快把鞋子踏爛時,鳳凰山廟的和尚見這個小少年餓得面黃肌瘦,還堅持在外面闖蕩,心裏充滿了同情,于是便把他帶回了廟裏,讓楊明運在裏面當個雜工。

楊明運之所以沒有出家,也是因爲當和尚需要斬斷六根,而他放心不下家裏人,想著有機會多回去看看。

他的工作很繁重,幾乎天不亮就要起床,先是挑水,裝滿了廟裏一天的日常用水之後,又要馬不停蹄地上山砍柴,將柴火劈成一塊塊。

忙完一切後卻還不能休息,因爲廟裏總有一些重物需要挪動位置,這時候又少不了楊明運大展身手。

這些工作十分考驗人的體力和耐性,即使楊明運從小就幫忙幹農活,身體素質還算不錯,但一開始也渾身酸痛,晚上一躺下就迅速入睡。

在廟裏的生活不輕松,楊明運卻十分感激,雖然住持沒辦法給他提供太多工錢,卻讓他一天三頓能吃飽飯,不再忍饑挨餓。

在工作清閑的時候,他還能帶著一些口糧回家,讓他的家人能度過難關。

對此,他已經很滿足了。

知足常樂,是貫穿楊明運一生的生活哲學。

廟裏的住持和和尚都十分喜歡這個能吃苦的小夥子,對他多加關照。有一位頗有道行的僧人親自交給他一套功法,他語重心長地叮囑楊明運:好好練,對身體有益無害。

楊明運聽進去了,從此這套功法伴隨了他一生。

楊明運在鳳凰山廟一待就是十數年,繁重的體力活鍛煉了他的體魄,佛家的法理熏陶了他的心智,楊明運也從一個稚嫩少年,長成了高大成熟的男人。

他覺得自己已經有了謀生的能力,是時候去外面的世界闖闖了。

苦中作樂學會說書

26歲的楊明運離開了河北老家,他們全家一起搬遷到幾百公裏之外的山東省謀生活。

此時的楊明運年輕力壯,又能吃苦,很快就在碼頭找了一份苦力工。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幫來往的船只裝貨卸貨,工作量一點也不比在鳳凰山廟小,甚至管理上更加嚴苛。

楊明運卻覺得很滿足,因爲碼頭是按量計算的,他力氣大,搬得又多又快,每個月都能賺取一筆可觀的工錢。

每個月發工資那天,都是楊明運最激動的時候,他會用這些錢給家裏人置辦一些必需用品,然後扛著蔬菜面米,再割上一塊肉,讓父母姐妹打打牙祭。

對于楊明運來說,看到家人臉上的微笑,比自己吃上肉還高興。

搬貨不僅是一件力氣活,而且還很枯燥,特別是像楊明運這樣爲了多賺錢起早貪黑地搬貨,如果不給自己找點樂子的話,很容易堅持不下去。

楊明運在難得的休息時間,也會到街上轉轉,他沒有什麽燒錢的愛好,但卻對聽書如癡如醉。

他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說書人的攤子,見旁邊圍滿了人,便好奇擠進去。沒想到,他很快就被迷住了,直到說書人收攤,還戀戀不舍地不忍離開。

此後,只要有了空閑,楊明運就直奔說書攤子,當時的集市這樣的說書人很多,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故作深沉,有的幽默風趣,給了楊明運楊截然不同的體驗。很快他就深深沉迷在這種民間藝術之中。

楊明運輾轉在不同的攤子之間,《三國》、《水浒》、《包公案》這些妙趣橫生的故事總是令他百聽不厭。

聽的次數多了,楊明運對于常見的說書故事也就爛熟于心。

于是,在小憩的碼頭上就會出現這樣一幕。

一群渾身汗水的苦力工圍在一起,或站或坐,全神貫注地聽著什麽,不時鼓掌道:好,再來一個。

坐在圈子中間的人正是楊明運,光是聽書,他覺得不過瘾,于是便開始了用自己的語言給工友們講故事。

楊明運生動的語言贏得了工友們的一致喝彩,給他們疲憊枯燥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

有時候說書結束,大家各自行動,總會有人意猶未盡道: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聽你說書真痛快。爲什麽不支個攤子專門給大家講故事呢?賺得一定不比當苦力少。

聽見這些發自內心的贊揚,楊明運也充滿成就感。不過他還是更願意腳踏實地地工作,便樂呵呵地婉拒道:算了吧,我就是當苦力的命,你們願意聽我說說書就滿足了。

楊明運就這麽苦中作樂著,一直到30歲,才攢夠了錢結了婚。

楊明運的妻子是經人介紹認識的,是一個賢惠善良的女人。

自從娶了妻子,楊明運感覺自己幹活都有了動力,他跟妻子一塊努力賺錢,把小家經營得蒸蒸日上。

兩個人相敬如賓,婚後的感情一直很融洽,年輕的小兩口經常手挽著手上街買菜、散步,在周圍人眼裏,他們是一對羨煞旁人的恩愛夫妻。

家庭美滿長命百歲

雖然兩個人的日子過得安穩又紅火,但楊明運的妻子卻對丈夫愧疚難安。

原因無他,自從妻子嫁給楊明運之後,始終沒有爲丈夫生下一兒半女。剛開始夫妻倆還會彼此安慰:沒關系,只是緣分還沒到。幾年過去,他們已經對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不抱希望了。

向來潇灑樂觀的楊明運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但他的妻子還是沒能接受自己命中無子的事實。在她看來,沒有一個孩子,是會被別人指著脊梁骨罵的。

楊明運經常勸解妻子看開點,有孩子是一輩子,沒有孩子也是一輩子,只要夫妻恩愛不比那沒影的孩子強嗎?

恰逢楊明運的一個兄弟意外離世,留下了小侄子無依無靠,楊明運可憐侄子楊玉興沒了父親。反正自己也生不出孩子,在跟妻子商議過後便決定把他養在膝下。

雖然是過繼的孩子,但楊明運對楊玉興視如己出,平時有什麽好吃好玩的,都想著留給孩子。在生活上更是關懷備至,不舍得他受一點委屈。

楊玉興一天天長大,到了讀書的年紀,楊明運不忍孩子重複自己沒有文化,靠力氣生活的命運,翻出了自己全部的存款,將侄子送進了學堂。

楊玉興到了嫁娶的年紀之後,是他張羅著給侄子娶了一個般配的媳婦。

楊家的好家風一直延續了下去,公婆寬厚,兒媳孝順,一家人的生活雖不十分富裕卻幸福。

楊明運夫婦喜歡小孩子,雖然自己沒有生兒育女,但侄媳婦呂玉珍給楊家生了4個孩子,楊明運樂呵呵地把孩子帶到自己身邊,小孩子的笑聲讓家裏變得無比熱鬧。

時間一晃,孫子孫女都長大成人,楊明運也老了,他的精神和身體卻跟年輕時無異。

孩子們離開家後,他一度覺得家裏空蕩蕩的,格外孤寂。還好孫子們成婚,給他帶來了楊家的第四代。

孫媳婦生産那天,楊明運格外激動,孩子剛一生下來,他便搶著抱小嬰兒。一邊抱,一邊指導孫媳婦怎麽照顧小孩。

妻子嗔怪道:年輕人有自己的育兒經,老人還是不要插手太多。

楊明運卻得意地說:4個小娃娃都是我帶大的,誰還能比我更懂呢?

楊明運帶大了三代小孩,自己卻慢慢衰老下去,最先倒下的是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妻子。

妻子的離世對楊明運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當時他已經71歲高齡,身體不比從前硬朗,在悲傷和思念之下一下子就病倒了。

楊明運久病不愈,所有人都知道問題出在他的心病。他的孫子輪流陪伴楊明運,跟他分享生活和工作的趣事。知道楊明運最心疼幾個小曾孫,就常常帶著孩子們來陪曾爺爺玩。

子孫們圍繞在楊明運膝下,空蕩蕩的家一下子又有了人氣。

牙牙學語的小曾孫有時會好奇地問:爺爺你怎麽總是躺在床上,不陪我們玩嗎?

孩子天真的愛讓楊明運幹涸的心又重新注滿了活力,妻子已經回不來了,他要好好活下去,代替妻子看著孩子們的長大。

心結打開了,楊明運很快又恢複了健康,含孫弄怡起來。

在漫長的晚年裏,楊明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飲食健康,不過要說他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堅持在練一套叫做“搖山晃海”的神功。

這是楊明運少年時代從廟裏學會的那套功法,每次練完,楊明運總是覺得身體輕盈,好像任督二脈都被打通了,這個習慣也就一直保持了下來。

不僅身體硬朗,楊明運的精神狀態和記憶力也不比年輕人差。

在他年近百歲時,對于年輕經曆的事還能回憶得清清楚楚。

每當有人來訪,楊明運總是要表演一手他的拿手絕活——說上一段書。

楊明運講故事時口齒伶俐,邏輯清晰,其功力絲毫不減當年,常常引來賓客的贊歎。

在妻子離世後,楊明運又健康地活了2014年,在117歲壽終正寢。

結語

楊明運的一生經曆過貧窮饑餓,打過雜,也做過苦力,最後卻能無病無災地活到117歲,除了因爲他對鍛煉的注重,以及自身強大的身體素質外,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重要因素。

即使是在困境之中,他也能積極面對,保持樂觀心態。這一點看似簡單,卻需要無比強大的內心才能辦到。

1 阅读:164
评论列表
  • 2024-03-25 17:54

    橫跨三個世紀,不止他一個還有個印尼的140,因爲建孫女們都老死了,剩下曾孫們,已經沒有任何溝通的話題,孤獨的絕食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