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到底有多牛?“拍馬屁”爲何拍出“千古第一骈文”?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5-03 12:16:21

本文爲《百位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紀錄欄目

01.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悫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裏。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寫下這篇《滕王閣序》時,王勃已經26歲,距離人生結束還有不到一年時間。因此有人說,這篇文章耗盡了王勃一生的才華,或爲天妒。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是公認的千古文章第一大家,但是他在評價王勃這篇文章時卻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關,而滕王閣獨爲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爲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

重要的是,從時間上來說,韓愈與王勃僅隔100多年,並非“遠古吹”,且中唐文壇要比初唐更加繁榮,有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孟郊、賈島、張籍等一大把好手,詩歌在經曆了盛唐的錘煉後,已經達到頂峰。

因此,《唐才子傳》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這說明王勃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並沒有打腹稿,爲即興發揮,這就很牛了。

明代大文豪楊慎也說:王勃以十四歲之童子,胸中萬卷,千載之下,宿儒猶不能知其出處。

古人行文講究“言必有出處”,可王勃所引用的典故,出原文而又異原文,許多處都是自己獨創,通篇773個字,用典就多達40余,成語20多個,這是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02.

南昌的滕王閣爲唐高宗李淵的第22個兒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所建。

漢高帝初年,設豫章郡,郡治南昌縣,到了唐寶應元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諱,改名鍾陵縣,隸屬洪州,貞元時又複名南昌縣。

因此王勃在文章第一句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李淵生李元嬰時已經65歲,老來得子,所以對這個兒子非常寵溺。李元嬰10歲的時候,李世民封他爲“滕王”,食祿山東滕縣,剛到屬地不久,他就開始蓋樓,建了第一處“滕王閣”。

甚至可以說,李元嬰就是一個“基建狂魔”,上古地産大亨。

因爲大興土木,且建制與皇宮相仿,因此唐高宗李治並沒有慣著這個“怪蜀黍”,將他貶去了蘇州任刺史,後轉洪州都督。

到了洪州治所,李元嬰不服氣,就建了王勃筆下的“滕王閣”,格局依舊是仿宮苑。

高宗李治一看,這個叔叔太能擺譜,就又將他貶到了隆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阆中。在那裏,李元嬰再建滕王閣,因此杜甫有詩《滕王亭子》: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複行。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

鳥雀荒村暮,雲霞過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騎把霓旌。

阆中的“滕王閣”如今成了“滕王閣公園”,實際上,在王勃寫下《滕王閣序》的時候,李元嬰還沒有過世,別看李元嬰是個“混不吝”,但他的藝術天分極高,尤其在繪畫上,爲“滕派蝶畫”之鼻祖。

相傳,李元嬰在建南昌滕王閣的同時,還建造了一艘青雀舸,常率領官員們在江上遊樂,漫步洲渚。有一次,李元嬰在船上看見了岸邊花叢中群蝶飛舞,欣喜若狂,于是就畫下了那幅著名的《百蝶圖》,因此後人有詩:

粉翅翻飛大有情,海棠庭院往來輕。

當時只羨滕王巧,一段風流畫不成。

03.

《滕王閣序》大抵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拍馬屁。大誇特誇洪州都督閻伯嶼: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孟學士是誰?

“孟學士”原名吳子章,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閻伯嶼的女婿。

滕王閣翻建完成以後,吳子章就爲新閣寫好了序章,而閻都督宴請天下名流,就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出出風頭,爲自己掙點面子。

宴飲當日,閻都督只是客氣了一下,邀請在座的飽學之士作章賦序,客人們也都很識相,紛紛謙讓。

可偏偏站出一個“不識相”的王勃,非要試寫此序,令閻都督很尴尬,可是賓朋滿座也不好拒絕。

王勃雖然恃才傲物,但是到了人家地盤,還是得蜷著點,因此就把閻都督一通誇,連他的女婿也盛贊了一番,這就叫伸手不打笑臉人。

第二部分,王勃開始寫景,展現自己的才華: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霁,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自然,還是得拍閻都督馬屁:闾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

到了第三部分,王勃開始感慨自己的命運: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王勃少年成名,16歲就登進士第,是李唐最年輕的朝廷命官,但是在經曆了“鬥雞賦”和官奴曹達案後,前途盡失,郁郁不志。

所以第四部分,王勃又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又順道拍了在座所有賓客的馬屁: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

如果不會誇人,讀一讀王勃的《滕王閣序》會受益匪淺,這篇“千古第一骈文”不僅辭藻華美、對仗工整,長短句的應用交錯,也讓文章讀起來極爲流暢,很有節奏感。

而文章後的《滕王閣詩》同樣運筆不凡: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遺憾的是,這是王勃人生中最後的華章,文成後不久,王勃就渡海去了交趾看望自己的父親,在歸途中不幸遇浪溺海。

04.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王勃爲首。

他身出名門,爲“太原王氏”,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的大儒,極負盛名,就連宇文化及和杜如晦都曾向他問道。

而王勃的父親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後曆齊州長史、澤州長史,與杜甫的叔祖杜易簡相交甚笃,因此杜易簡曾稱贊王勃爲“王氏三株樹”。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非謝家之寶樹”就是指這件事。

因家世良好,所以王勃從小就飽讀古文經卷,5歲能詩,9歲就寫下了《指瑕》十卷,爲《漢書》挑出了許多錯誤。

10歲以後,王勃精研六經,又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數”深有掌握,所以王勃也精通醫術。

14歲時,王勃給當時的宰相劉祥道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想入仕的意願,劉祥道看過他的文章後,直呼“神童”,因此在他的舉薦下,王勃登進士第,授朝散郎。

時高宗李治當權,他很欣賞王勃的才華,就讓他任沛王府修撰,與沛王李賢交往。有一天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王勃觀戰,並爲李賢助威,就寫下了決定他一生官運的《檄英王雞文》。

那個時候,高宗還沒有立儲,當他看到這篇檄文後,認爲王勃是在挑撥皇子之間的關系,遂罷黜了他的官職。

去官以後,王勃就來到了四川散心,他在蜀地有很多朋友,比如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別薛華》

王勃還寫過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中的“杜少府”極有可能是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杜審言早期曾在蜀地爲官,而王杜兩家是世交。

蜀中遊蕩了幾年後,王勃打算再回京城參加制科考試,重新步入仕途,但是當時任虢州司法的淩季友就勸他說,再入朝也未必得到高宗重用,不如留在虢州給他擔任副手,而且虢州盛産藥材,王勃可以采藥爲生,畢竟他也需要錢。

就這樣,王勃聽從了淩季友的建議,在虢州擔任參軍一職。任職期間,官奴曹達逃跑,流竄到王勃的治所,王勃怕擔“窩藏之罪”,就私自下令處死了曹達,因此被人檢舉,锒铛入獄。

這件事連累了王勃的父親王福畤,坐罪被貶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內地區,高宗時,唐朝的疆域是最廣的。

入獄一年後,王勃遇到大赦,並恢複了王勃的官職。但王勃因感有愧于父親,就辭掉了官位,遠渡重洋去交趾探望父親王福畤。

他的《滕王閣序》就是作于赴交趾的路上。

公元676年夏,王勃從交趾乘船返航,海中遇風浪,不幸溺亡,終年27歲。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勃是在探望父親的途中就溺海了,並沒有見到王福畤。如果真是這樣,就太令人悲傷了。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曾寫: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從這裏就能看出王勃對父親的愧疚之情,以及想要盡孝之心,可上天賜給他絕世的才華,卻沒有賜給他更多的年壽。

所以後世有人說,如果王勃沒有早亡,唐代文壇第一把交椅可能就沒別人什麽事了。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縱觀王勃這一生,他的傲氣沒有讓他受益,反而成了他的負累,包括參與沛王、英王之間的爭鬥,以及不顧及閻都督顔面,強行在滕王閣留序,都是他命運的寫照。

樹大招風,出頭的椽子先爛,他過人的才華太容易招妒,因此“初唐四傑”中的楊炯曾說:愧居盧前,恥于王後。

無論如何,王勃筆下的詩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影響了後世許多人。

1 阅读:209
评论列表
  • 2024-05-04 10:41

    看了《滕王閣詩》,有點太像崔颢《黃鶴樓詩》了,顯然崔颢借鑒了王勃詩!

  • 2024-05-04 10:39

    太看不起小編了,居然把王勃寫《滕王閣序》是性格弱點,果真如此,恐怕不會有這篇千古奇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