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些你不知道的祭祀民俗與禁忌

三僚地師曾慶良 2024-04-02 16:18:00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傳承兩千多年的清明節就快到來了,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清明節,掃墓祭祖,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成俗。

清明時節雨綿綿,墓碑無聲風飄飄。低頭叩首不能言,寄托懷念孝心見。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的節期持續時間較長(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代不等),一方面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一方面也是踏青嬉遊、親近大自然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物候現象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這一時節的天氣是清新、明媚、和暖的。氣溫攀升,天氣清澈明朗,四野明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萬物欣欣向榮,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的盛春景象。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鴽;三候虹始見。”

氣象變化

清明時節,二十四節氣起源地區大多是“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此間的天氣,南方與北方好似兩重天。在中國南方地區這時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在清明風的影響下,清明時節雖然陽光暖意更濃,風更爽朗,但因爲水汽更加豐富,日照反而比春分時有所減少。盛春時節,氣溫往往漲跌急促,人們仿佛經常在幾個季節之間穿越,謂之“春時,晴霁即如夏,陰雨即如冬。”

清明農事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清明節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人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管,下田搶晴播種。

“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各大茶山已陸續開采。

“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也進入花期,果農門紛紛輔助授粉,以便提高坐果率。

這個節氣,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也更快。

民俗民風

1.祭祀掃墓清明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爲"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

2.挂紙標墓紙錢,即爲紙做的錢,是送給先人在陰間用的,又稱“挂紙”、“挂錢”。清明掃墓時,人們將攜帶的紙錢燒掉,相信紙錢化作煙氣後可以進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浙江平湖、湖北鹹甯和恩施等地,用竹懸紙錢插在墓上,叫做“標墓”。

3.門前插柳    《蕪湖古今》記蕪湖風俗時說,清明日“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柳者留也”,楊柳也代表離別之意,親人離去,內心會有無限的傷感,一枝楊柳寄相思,所以人們也會在清明節插柳。

4.吃青團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大約從唐代就開始,經過千年發展,人們爲清明節吃青團賦予了豐富的意義。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清明節吃青團寓意著緬懷親人,也寓意著生命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祭祀禁忌

掃墓祭祀活動有一定的程序和順序,這不僅是對祖先的尊重,也是遵循傳統禮儀的表現。首先修整墓地,確保環境整潔,然後上香,表示對祖先的敬仰;敬酒,以酒祭奠,傳遞敬意;拜祭,通過鞠躬或磕頭等形式表達哀思;最後送別,寓意祖先安息。掃墓時間應選陽氣旺盛之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紅大紫通常與喜慶和熱鬧相關聯,而掃墓則是一個嚴肅和哀思的時刻。因此,建議穿著素色或深色的衣物,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懷念。

傳統觀念認爲墓地陰氣較重,對孕婦和胎兒不利,因此,孕婦避免掃墓。清明節期間,墓地通常會有較多的人流,環境可能會比較擁擠和嘈雜,這對孕婦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身體負擔。

在墓地照相被認爲是不尊重祖先的行爲,墓地是祖先安息的地方,應當保持莊重和敬畏的心態。照相時的閃光燈和歡笑聲可能會打擾到先人的靈魂,影響祭祀的氛圍。

身體不佳,時運不濟者避免掃墓。傳統觀念認爲,身體虛弱或運勢低迷的人容易受到不良氣場的影響,可能會招致更多的不利。爲了個人的健康和運勢考慮,這類人群應避免在清明節期間參與掃墓。

墳頭長草必修整。墓地的維護和整潔是表達對祖先關懷和尊重的重要方式。草木的生長可能會影響墓地的風水,對家族成員的氣運和健康造成不利。因此,掃墓時應確保墳頭的草木得到適當的修整。

清明節也叫做寒食節,而在每年的這天裏都是禁用煙火的。

清明節上墳,香紙冥幣是必備的貢品,寄托了世人對先人的牽挂,給先人們燒些香紙冥幣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衣食無憂,這就需要等香紙冥幣充分燃燒成灰以後才能離開,一是出于安全考慮,避免引起火災,二是對先人們的尊重。

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爲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我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亦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