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杜義德爲父報仇,欲誅殺百人,鄧小平:給他一挺機槍

史說新讀 2022-06-06 18:14:03

1947年8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曆時21天,挺進大別山革命老區,完成千裏躍進的任務。自紅軍長征後,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就被“白匪”占領,反動派在此大肆屠殺進步人士,數十萬百姓遭到血腥鎮壓。其中,杜義德將軍的父親,也死于這場殘酷的“清剿”行動中。

在劉鄧大軍重新占領大別山後,杜義德立即向鄧小平上報此事。他心中的仇恨已經埋藏了數十年,此刻殺父凶手就在眼前,他再也無法按捺住狂熱的複仇心理。

鄧小平直言:“你是一位勇敢的將軍,但不能將勇敢變成莽撞,要會運用戰術。”

聽聞此言,杜義德的心涼了半截。然而,鄧小平卻突然話鋒一轉,手指著杜義德,對門口的衛士說道:“給他一挺機槍。”

不久後,杜義德將殘忍迫害他父親的上百名凶手一一槍斃,大仇得報。

那麽鄧小平爲何要支持杜義德私自報仇雪恨呢?他與杜義德的關系如何?杜義德又是否會因此事而受到懲罰呢?

戰場上的骁將

衆所周知,民國時期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出生于湖北黃陂的杜義德原本有兄弟12人,可在動蕩不安的社會條件下,只有5人存活于世。從他的出身來看,杜義德家裏很窮,他沒有上過學,年紀輕輕就被送往省城學習工匠,受盡欺辱,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然而是金子總要發光的,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的杜義德有幸認識了學識淵博的李先念,接觸到共産主義,從此癡迷于此。在茫茫黑暗的世道中,李先念和共産主義就像是一盞燈,給迷茫中的杜義德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于是,當壓榨他的老板像昔日那樣對他出言不遜、肆意淩辱時,懷揣改變窮人遭受壓迫命運的杜義德終于鼓起勇氣,離開了賴以生存的木匠鋪。他糾集家鄉子弟,拉起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投奔紅軍而去。

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不畏生死。他最擅長夜戰,在漆黑的夜裏,杜義德只需通過樹皮的厚薄程度就可以分辨出方向。隊友敬重他的能力,稱他爲“夜老虎”。敵人畏懼他的實力,罵他是“尖黃陂”。

而上級領導卻對他愛不釋手,徐向前說杜義德的部下“有膽識、有技術、有戰術、有作風、善行軍”。他將24歲的杜義德提拔爲89師政委,命其專注練軍。然而,當上政委的杜義德天生就是出現在戰場上的,一旦聞到硝煙味,他就會奮不顧身地沖往前線。

他打起仗來是不要命的,靠前指揮是他一貫的作風。可在殺紅了眼以後,他連戰壕也不待了,直接與敵人白刃相拼。因此,杜義德經常受傷。他曾經被一顆子彈擊穿了身體,血流如注。當時,戰地醫院缺醫少藥,無法爲他的傷口消毒,只能用紗布來回纏繞、拉扯,可他硬是沒有吭聲一句。

在說到負傷時,杜義德不無驕傲的指著身體上的傷疤,興奮的說道:

“我和敵人拼刺刀時,他捅在我的鼻子上,我就只能捅在他的腦袋上。我不殺他,他就會殺我,這就是你死我活。”

人民將領

1937年,杜義德前往延安,進入抗大學習理論知識。沒念過幾年書的杜義德根本坐不住,嚷嚷著要回部隊,繼續領兵作戰。爲此,他專門找到了毛主席,請求他允准自己離開延安,回返前線戰場。

然而,毛主席的一番教誨令他改變了想法。與毛主席聊過之後,杜義德深知沒有文化,終將一事無成。于是,在抗大期間,他惡補知識,政治、軍事素養不斷提高。他也從以前只會喊打喊殺的骁將,變成了軍政一體的人民將領。

抗大畢業後,上級領導有意考察他,將杜義德留在抗大支隊,擔任支隊長。在杜義德展現出過硬的軍政能力後,毛主席當衆拍板,派他前往129師,跟隨劉伯承、鄧小平作戰。

當時,日軍常年對八路軍所在的根據地進行掃蕩。擔任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的杜義德僅僅在三個月內就遭遇了7次日軍大規模的襲擊,損失慘重。其他地區的八路軍也遭到了沉重打擊,兵員銳減,根據地的面積逐步縮小。

然而,日軍的真正目的是徹底消滅在盤踞冀南的八路軍。因此,在1942年4月29日,崗村甯次組織了數萬人的隊伍,對冀南根據地進行大合圍,企圖根除當地的八路軍。而首當其中的,就是杜義德所在的第2軍分區。

多年後,杜義德曾回憶戰場厮殺的那些年,他將此戰稱爲一生當中最艱苦的戰鬥。若不是天公作美,卷起漫天黃沙、飛石,給了他得以突圍的機會,後果將不堪設想。然而,突破日軍封鎖線的杜義德卻在馬頭鎮遭到炮彈襲擊,左腿不幸中彈,傷情嚴重。可戰局膠著,沒有多余的時間給他治傷。他強忍痛疼,繼續上馬與日軍厮殺,最終突破全部封鎖線,得以保全根據地的戰士。

此戰後,杜義德深知情報的作用。他秘密組織了7個武工隊,將這63人散布在冀南所有的區域。探聽消息、瓦解僞軍、鏟除漢奸。不足百人的敵後武工隊,發揮了萬人的作用。因此,日軍再也沒有實現過對第2軍分區的封鎖,而每次大規模的掃蕩,杜義德都能事先得到消息,常常讓日軍铩羽而歸。

報仇雪恨

1945年,日軍投降後,杜義德調任劉鄧大軍,與王近山搭檔。作爲老相識,杜義德對王近山並不陌生。早在長征時期,杜義德就曾與王近山“兵戎相見”,甚至差點鬧出了人命。

原來,王近山早年曾得到一批純種阿拉伯戰馬。王近山對它愛不釋手,還給它起了個稱號“美人”。當時軍中都知道“王瘋子”是個火爆脾氣,沒人敢惹他,也就任由他騎著愛馬胡作非爲。可在紅軍強渡嘉陵江時,擔任架橋任務的杜義德卻將王近山和他的愛馬攔在了橋頭。

當時,時間緊、任務重,杜義德架的浮橋勉強能讓人通過,經不起戰馬的折騰。眼看著王近山牽著愛馬就要過橋,脾氣不好的杜義德趕緊阻攔,還把王近山訓斥了一頓。

兩個暴躁的戰將當即怒目互視,誰也不服誰。誰知,杜義德二話不說,掏出手槍就將王近山的愛馬槍斃了。王近山當場暴怒,指著杜義德的鼻子破口大罵,甚至還用槍抵住了杜義德的腦袋。然而,杜義德根本不吃這一套,仍舊跟王近山互罵。二人越罵,火藥味越濃,眼瞅著就要鬧出人命,徐向前趕到了。

渡過嘉陵江後,杜義德與王近山不打不相識,反而成了好朋友。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們更是成了鐵杆搭檔。只不過皮膚黝黑、五大三粗的杜義德當上了政委,而白白嫩嫩、知書達理的王近山卻成了司令員。

一個剛猛的司令員配上一位勇武的政委,二人可算是連珠合璧。無論是在定陶,還是在羊山集的戰鬥中,王近山、杜義德的隊伍都是首屈一指。他們二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爲劉鄧大軍打造了一支戰無不勝的主力部隊。

一向很少許人的劉伯承也曾誇贊杜義德,說道:“杜義德,文武雙全。”可見,在上級領導心中,杜義德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1947年,王近山受傷養病,杜義德軍政一肩挑,既是六縱政委,又兼任司令員。然而,他打仗的時候,仍舊不含糊。該沖鋒的時候,絕不會落後于人。在戰場上,從沒有人能在後方發現他的身影。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後,鐵漢杜義德突然暴露了他柔情的一面。這個昔日的革命老區,埋葬著他那含冤而死的老父親。原來,在紅軍被迫長征時,反動派就對大別山地區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僅紅安、麻城兩地,就有28萬人慘遭殺害。而在黃岡,死于反動派手下的人民群衆更是多達40余萬人。因此,進入大別山的杜義德是懷著仇恨的。

淮海戰役時,杜義德與王近山擊潰了黃維兵團,功勳顯赫。作爲政工幹部,杜義德極受鄧小平的青睐。鄧小平常常教導杜義德打仗的方法,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而在解放戰爭後,杜義德又以政工幹部的身份兼任第十軍軍長。

1955年,杜義德被授予中將軍銜。作爲鄧小平多年的老部下,他對杜義德非常放心。在杜義德主政西北時,鄧小平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在西北,我很放心。”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