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延伸審判職能助力社會治理

最高人民法院 2024-04-11 18:54:57

編者按:

司法裁判不僅僅是個案的定分止爭,更肩負著引領社會發展、推動法治進步的重要職責。面對社會生活中的難點、痛點,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人民法院如何積極發揮司法職能,明規則,促治理,順民意,解民憂?3月27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推出“辦案就是治理”專欄,集納新聞媒體關注報道,講述人民法院以案促治破難題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各地人民法庭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調解方式——延伸審判職能 助力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要把好矛盾風險源頭關、監測關、管控關,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努力做到防範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近年來,各地人民法庭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和延伸審判職能,做實指導糾紛調處法定職能,在“引進來”多元解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走出去”,做實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切實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助力社會治理。近期,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六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人民日報記者探訪多地人民法庭打造調解特色品牌、彙聚合力化解矛盾糾紛的創新實踐。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區法院巷口法庭——組建促和團隊推動家事調解“沒什麽好談的,趕緊把婚離了。”“但財産必須分割清楚。”去年6月,李先生和陳女士夫妻感情破裂。因離婚事項爭議,雙方鬧上了法庭。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區人民法院巷口人民法庭第一次交換證據時,雙方爭得面紅耳赤。巷口法庭位于漳州市中心城區,轄區人口近40萬,婚姻家事類糾紛尤其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對于此類案件,若雙方尚有感情,我們盡量做到調解和好。若確實感情破裂的,最大化妥善處理,做到案結事了人和。”本案受理法官巷口法庭副庭長江曉筠說。幾經勸解,雙方離婚意願堅決,且對財産分割爭議較大,甚至要求做財産鑒定。“財産鑒定耗時長、費用高,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帶著疑問,江曉筠找到“張姐”。張姐名叫張淑珠,是巷口法庭常駐調解員,有著20多年社區工作經驗。仔細了解情況後,張淑珠提議按照“老辦法”,約請雙方到家事調解室坐坐。幾張沙發、一張茶桌、幾盆綠植,家事調解室小而溫馨。喝了一口清茶後,張淑珠率先張口調解。家長裏短間,丈夫一貫的沉默被打破,妻子的強勢也有所緩和。隨著交談深入,張淑珠和江曉筠發現,兩人表面爭的是財産,實際句句不離孩子。“調解就是希望雙方坐下來把話說開,我們發現二人都是爲孩子著想,爸爸在意父女關系,媽媽也希望女兒成長中不缺父愛。”意識到這一點後,江曉筠和張淑珠圍繞撫養權問題集中發力。最終,李先生同意孩子撫養權歸母親。陳女士也承諾,只要不影響孩子學習,隨時可以來探望。雙方各讓一步,法庭當即出具民事調解書。“法與情不可分割,婚姻家事類案件尤其如此。作爲法官,我們擅長釋法析理,調解員則更注重情感溝通。雙方相互配合,才能實現調解效果最大化。”江曉筠感受深切。近年來,巷口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精准把握糾紛“未發”“未訟”“未決”節點,以“巷安無訟”聚力解紛,讓新時代“楓橋經驗”走進街頭巷尾、鄰裏家園。針對轄區內矛盾突出的婚姻家事類案件設立家事調解室,巷口法庭聘請退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調解員,並與區民政局、區婦聯聯合設立婚姻調解中心,建立由法官、婦聯、社區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家事促和團隊。截至目前,家事調解室共協調化解家事糾紛368起,婚姻調解中心調解和好、息訴660人次。四川省崇州市法院街子法庭——分層指導調解就地化解糾紛作爲四川省崇州市的母親河,文井江近年成爲不少遊客“品春茶、夏觀螢火、秋登高、賞冬雪”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隨著旅遊名氣越來越響,不少村民投身民宿、露營等産業,經濟糾紛也日益增多。2022年5月,村民宋某與某文旅公司簽訂了合夥協議書,約定由宋某提供自家場地打造特色露營基地,雙方合作經營。後由于市場變化等原因,該露營基地一直未正常營業。2023年1月,宋某單方面解除合作關系,導致文旅公司無法開展後續經營。半年後,文旅公司向法院起訴,要求宋某賠償違約金40余萬元。然而一個賠不起、一個不讓步,矛盾隨時可能升級。“從最開始拒接電話,到後期每天至少打一次電話主動溝通,雙方關系逐漸‘破冰’。”調解員周卓告訴記者,在崇州市人民法院街子旅遊環保法庭法官指導下,他從前端介入調解,推動糾紛就地化解。“了解雙方的真實訴求是關鍵。”周卓直言,通過情與法結合的方式,才能找到折中合適的解決辦法。他一面向雙方釋明法規條約,一面充當好對話橋梁。雙方最終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宋某支付文旅公司4.5萬元違約金。通過數字法庭驿站遠程設備,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糾紛得以化解。周卓的工作,只是街子法庭構建“143”工作模式的一個縮影。據介紹,所謂“1”,就是構建一個矩陣,拓寬指導調解覆蓋面,強化調解業務指導,實現人員數量和解紛質量雙提升;“4”即制發思維導圖、糾紛熱點圖、流程圖、要素表等4類圖表,提升指導調解專業性,模板化、樣本式指導調解員開展工作;“3”則爲強化智力、技術、機制等3項支撐,因事制宜提供針對性調解。“我們構建黨委領導、多方參與的‘1+N’隊伍體系,搭建了以村社兩委委員、網格員、調解員和當地鄉賢爲主的調解人員庫,還吸納了相關商會調委會等特色調解組織。”街子法庭庭長楊婷介紹,同時以法庭爲中心,構建“聯絡到鄉鎮、下沉到社區、延伸到院落、融入進網格”的分層指導調解模式,組建“法官+調解員+法官助理”團隊。2021年以來,訴前調解成功率達34.68%。據了解,下一步,街子法庭將以數字法庭改革試點爲契機,深度結合鄉村全面振興、生態環境保護、古鎮文旅等區域發展實際需求,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與鄉村法治、基層治理緊密融合,創新治理手段,探索打造符合當地基層治理智慧法治建設的實踐場景。青海省西甯市城北區法院廿裏鋪法庭——搭建聯動平台共促訴源治理一大早,青海省西甯市金水湖畔小區業主群裏消息不斷:“環境衛生更幹淨了”“樓道堆放的雜物不見了”……業主馮曉瑜對“睦鄰”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室的一句表揚,引來鄰居們的紛紛贊同。可就在幾個月前,物業公司和業主們還吵得不可開交。由于物業公司收費公示不透明、小區保潔不到位,很多業主拒交物業費。去年6月,物業公司將15戶拖欠物業費的業主告上了法庭。對于這樣的物業糾紛案件,西甯市城北區人民法院廿裏鋪法庭工作人員一直很頭疼。“從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我們共受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179件。”廿裏鋪法庭庭長張永平介紹,物業服務糾紛雖然案件都不大,但往往涉及多方,關乎群衆切身利益,容易積少成多,引發更大風險。爲了推動訴源治理,廿裏鋪法庭采取“法官+特邀調解員”的模式分流糾紛,城北區委政法委牽頭協調,聯合區司法局、市場監管局、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街道辦事處等多部門,及時召集物業公司和業主召開物業糾紛聯席會,收集矛盾、交辦整改任務,建立“一體化”統管、“一站式”服務的“一攬子”解紛機制,讓更多物業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2023年7月,“睦鄰”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室在廿裏鋪法庭挂牌成立。“從2023年7月開始,我們派駐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1名兼職法官調解員,針對物業合同類矛盾糾紛不斷增加、物業服務不到位、業主拒繳物業費等問題,聯合多部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梳理研判、信息共享、挂牌督辦,合力化解物業管理糾紛。”張永平說。從成立以來,“睦鄰”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室已經登記受理物業糾紛案件2000余件。“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碎片治理轉向集成治理、被動治理轉向主動治理、突擊治理轉向長效治理、單向治理轉向多元治理,助力平安建設走深走實。”張永平說。

相關鏈接:

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六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王崟欣 宋豪新 賈豐豐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