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正、嚴金海離藏,四天赴三地考察,還安排了一項“特別”行程

政知見 2024-05-11 21:15:19

撰文丨余晖

最近這幾天,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先後到了湖北、江蘇、上海三個省份。

5月8日至9日,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赴湖北省學習考察。9日,湖北·西藏工作座談會在武漢召開。

5月9日至10日,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赴江蘇省學習考察。9日,江蘇·西藏工作座談會在南京召開。

5月10日至11日,王君正、嚴金海率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在上海考察。

西藏代表團包括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賴蛟,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肖友才等8位自治區領導也一同前往。

5月9日,湖北·西藏工作座談會、江蘇·西藏工作座談會分別在武漢、南京召開,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省長王忠林,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分別出席了座談會。

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在滬考察期間,上海市委書記陳吉甯、市長龔正參加相關活動。

在上海期間,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集體瞻仰了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産黨創建曆史陳列》。

兩地同志表示,要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不斷強化嚴的紀律、實的作風、廉的操守,做到初心不改、信念如磐,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今年是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

1994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

從地理位置上看,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

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提到,“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

在三地考察期間,王君正表達了對相關省份援藏的感謝。

王蒙徽表示,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對口支援工作,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促進兩地交往交流交融、加強援藏隊伍建設。

信長星表示,將堅決扛牢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政治責任,把中央要求、西藏所需和江蘇所能結合起來,加強重大戰略對接,共同融入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

“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也是重點。

在湖北,王君正提到,希望雙方“進一步深化科技、教育、人才、智力等援藏工作,總結經驗,鞏固成果”“在清潔能源、綠色工業、新興産業、碳彙經濟、文化旅遊産業等方面加強對接”。

王君正特別提到了西藏班。

他說,希望雙方“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繼續擴大西藏班招生規模,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在江蘇,王君正表示,江蘇是教育科技人才大省,希望持續推進産業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紮實開展教育、醫療人才等“組團式”援藏;深化文化旅遊、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産業合作,歡迎更多江蘇企業進藏投資興業,把東部先進技術與西部市場需求相結合。

在上海期間,上海、西藏兩地同志談到,要進一步深化拓展“組團式”援藏的內涵和領域,拓寬教育幫扶渠道,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滬藏人文交流,共同打造民族團結的樣板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此次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還安排了一個特別行程——在湖北考察期間,王君正看望了西藏班師生、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就業代表。

他指出,創辦西藏班是黨中央加快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王君正還對師生們提出了幾點希望:

希望大家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努力學習,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力爭成爲各行各業的內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紐帶,爭當民族團結表率,做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者、實踐者。

據《中國教育報》2015年介紹,1984年9月,全國第一次援藏工作會議後,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啓立、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赴西藏考察時提出:“以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在內地一些省、市幫助西藏培養人才。”很快,中共中央印發22號文件,決定在內地創建西藏學校和舉辦西藏班。同年底,原國家計委和原國家教委把開辦西藏班的任務交給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內地16個省、市。

今年4月,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對外介紹,自1985年西藏班開辦以來,西藏班辦學取得顯著成效,成爲西藏教育的重要組成。

“目前全國22個省份111所學校(含區內3所)舉辦西藏初中班、高中班、中職班,累計招生16.4萬人,6.8萬名畢業生返回西藏,成爲所在領域的中堅力量。”

資料| 新華社 西藏日報 湖北日報 新華日報等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4 阅读:2003

政知見

簡介:觀政識局,知行見遠。北京青年報旗下時政類移動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