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拿著李秀成劇本,主持雨花台之戰,也打不贏曾國荃

聊聊曆史 2024-04-24 09:46:53

1862年11月,大戰44天後,李秀成感歎:“沒有糧食,沒有冬季禦寒衣物,這仗該如何打下?”望著曾國荃的營壘,李秀成無奈撤退,結束了雨花台之戰。

雨花台之戰,太平軍號稱40萬,實際兵力不到20萬。大戰持續44天,李秀成多次撕開湘軍防線缺口,還打傷了曾國荃,卻功敗垂成。

那麽,如果韓信拿著李秀成的劇本,率13位王爺來攻打雨花台,他有把握打贏曾國荃嗎?筆者看來,韓信雖然能打仗,但改變不了結局。

韓信,漢初“三大名將”之首,位列“武廟十哲”,號稱“兵仙”。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他是大兵團作戰的高手,是劉邦奪取天下的絕對主力。

李秀成,太平天國後期頂梁柱,是綜合型人才。陳玉成死後,李秀成獨自一人支撐危局,在東線、西線之間來回作戰,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曾國荃,人稱“九帥”,曾家“國字輩”排行第九,擅長打“龜殼戰”,與對手死磕到底。

單純看軍事能力,韓信比李秀成、曾國荃都要強一個檔次。如果直接拉著10萬人出去決戰,面對面厮殺,韓信獲勝沒有懸念。

除了項羽,沒人能在正面中擊敗韓信。垓下之戰,韓信首次迎戰項羽,漢軍人多勢衆,楚軍疲憊不堪。無奈,項羽太能打,擊退了韓信的攻勢。

此後,韓信構築長壕,與項羽拼消耗。此時,劉邦有60萬大軍,糧草充足。項羽只有10萬疲憊之師,後勤斷絕,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卻依然突圍而出。

韓信能打仗,這點不用懷疑,但拿著李秀成的劇本,他也打不贏曾國荃。韓信的結局與李秀成差不多,如果他選擇“進北攻南”,估計也是慘敗。

雨花台之戰,雙方都全力以赴。按照李秀成自述所說,這次戰鬥,太平軍陣亡人數五千多,湘軍也差不多。兵力數十萬,才陣亡五千多,爲何就打不了呢?

縱觀雨花台之戰過程,李秀成不是敗給曾國荃,而是敗給了“後勤”。李秀成所部裝備大量洋槍,正面攻堅的同時,采取“地道戰術”,湘軍防不勝防。

激戰中,李秀成也多次撕開防線,曾國荃親自到缺口指揮反擊,被太平軍打傷了左額。但是,太平軍也只是撕開缺口,但不能擴大戰果,都被湘軍驅趕出來。

如果李秀成糧草充足,彈藥、物資補給穩定,即便付出慘重代價,也能拿下湘軍雨花台大營。但是,後勤問題無法解決,這是一個死局,誰來都一樣。

韓信取代李秀成,拿著劇本戰鬥,也繞不開這問題。韓信率20萬大軍,裝備西洋火器,但精兵不多,武器與湘軍相比也沒多少優勢,人數占優而已。

曾國荃吉字營,此時人數2萬,還有曾貞幹6000人在大勝關。楊載福、彭玉麟的長江水師,人數也在8千左右。湘軍總計兵力,三萬出頭。

表面看,太平軍人多勢衆,湘軍兵力稀缺,韓信占優勢,實則不然。因爲,湘軍擁有強的水師力量,牢牢控制長江航線,可以不斷從後方調遣軍隊,以及籌集糧食。

太平軍呢?隨身攜帶糧食四十多天,彈藥、物資補給相當困難。天京城,連自己的溫飽都難以解決,豈能給韓信提供補給呢?要知道,天京之戰後期,洪仁玕出去搬救兵,沒人願意來,因爲沒有糧食吃,去了也沒有用。

既然天京無法提供補給,蘇福省、天浙省可以嗎?答案是否定。首先,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在江浙,韓信大後方不穩。其次,沒有水師,江浙糧食無法運輸,半路就被湘軍消滅。

再則,士紳階層不支持太平天國,蘇福省、天浙省基層很亂。此時,一旦太平軍在雨花台陷入僵持,江浙太平軍將領會選擇改換門庭。事實證明,李秀成雨花台受挫後,常熟駱國忠叛變,蘇州李文炳與清軍勾結,後院起火。

沒有穩定、安全、充足的後勤補給,韓信與曾國荃打持久戰,壓根行不通。韓信想獲勝,只能靠野外決戰,然後運用智謀擊敗對手,但這點也做不到。

曾國荃鐵了心“結硬寨,打呆仗”,憑借堅固防禦工事,以及先進火器,足以抵擋韓信的攻勢。曾國荃不會離開營寨,無論韓信如何挑釁,也不給太平軍機會。

曾國荃、韓信打消耗戰,曾國藩可以源源不斷地給弟弟提供補給。韓信這邊則糧草斷絕,彈藥緊缺,還無法從後方運動前線,這仗還怎麽打?

韓信兩次經典戰役,井陉之戰、濰水之戰,都不是攻堅作戰,且勝利帶有偶然因素。例如,井陉之戰,如果陳余采納李左車的建議,深溝高壘,拒絕出戰,然後斷了漢軍的糧道,韓信估計就輸了。

戰後,李左車被俘虜,韓信對他說:“如果你的意見被采納,現在我們的位置就換了過來”。韓信對李左車非常敬佩,平定燕國、齊國,都用他的計策。

熱兵器時代,打仗沒有多少技巧可言,武器的作用太大了。只要曾國荃堅守,與韓信拼消耗,湘軍就是勝利者。戰爭,就是拼資源與消耗,尤其是近代戰爭。

一戰、二戰,德軍都相當能打,素質、戰鬥力在歐洲都是一流。結果都知道,一戰的塹壕戰術,雙方進入消耗戰階段後,德軍就注定失敗,因爲德國耗不起。

糧食、彈藥只有40多天,韓信想拿下雨花台,幾乎不現實。太平軍失敗,不是將領不給力,而是資源不足,經不起消耗。再則,沒有水師力量,原本就不足的資源,又無法集中到前線,獲勝機會更是渺茫。

1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