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陶瓷業縮影:景德鎮的“一枝獨秀”與“萬紫千紅”

澤霖文史 2024-03-24 10:27:30
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的發展,器物造型和紋飾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種豐富多彩。

明清瓷器是在前朝瓷器制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且在繼承了曆代瓷器燒造技術優點的同時,還創新出許多新品種、新技術,將瓷器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廣窯楸葉式洗

景德鎮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成爲主流。明清之前,瓷窯林立,名窯輩出,在中國陶瓷史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進入明清時期後,以景德鎮爲代表的窯口異軍突起,並逐漸成爲全國的瓷器燒造中心。這種強勢的崛起,擠占了其他很多瓷窯的生存空間,迫使它們逐漸衰落甚至停燒。因此,現代我們所見到的很多明清瓷都是出自景德鎮窯。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景德鎮窯哥釉葫蘆瓶

明清之前我們見到的瓷器多爲單色釉,比如白釉、紅釉、藍釉。在色彩方面發展很緩慢,雖偶有彩釉,但實屬稀少。明代瓷釉發明創造出了“一道釉”新品種,如黃釉、綠釉、紫釉、孔雀釉等等,顔色鮮豔富于變化。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清代則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祭紅、窯變紅、豇豆紅、郎窯紅、霁藍、天藍、灑藍、水綠、瓜皮綠、孔雀綠等新品種,呈現出一派繁華氣象。此外,彩釉瓷器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繁榮發展,尤其以景德鎮爲代表,除了知名度較高的青花、釉裏紅之外,還有鬥彩、三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彩瓷的發展更加繁榮。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梅花紋碗

明清瓷的大發展,得益于帝王的審美趣味和勞動人民的積極創造。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經濟上實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使得當時的工匠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景德鎮窯在明代已經成爲全國制瓷中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代瓷器以迅猛的姿態快速發展,很快超越了以往朝代,將中國陶瓷業的發展推上了頂峰。當時燒制瓷器的瓷窯衆多,遍及全國各地。此時較著名的瓷窯有景德鎮、龍泉窯、德化窯、宜興窯、廣窯等,但尤其以江西景德鎮的發展更爲突出,這時的景德鎮窯已經成爲全國的瓷器燒造中心,明王朝每一任帝王都在這裏設立官窯,專門爲宮廷燒造禦用瓷器。

除了滿足皇族對陶瓷器的需求,景德鎮窯也進行著大量民窯瓷器的生産。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景德鎮窯的規模爲十平方公裏,包括官民窯三十余個,形成了“晝間白煙蔽空,夜間紅焰熏天”的火熱景象。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霁藍釉小杯

清朝時,景德鎮窯在瓷器的燒造方面,不僅沿襲了明朝的傳統風格和特點,而且還有許多重要的創造和發明。瓷器在胎骨、瓷釉、彩色、造型及紋飾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尤其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時代的瓷器,在質量及數量上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康雍乾三朝開窗了盛世局面

清初的順治時期,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處于恢複階段,瓷器的燒造也處于恢複期,數量很少,進步不大,絕大多數器物都沒有年款。清朝進入康、雍、乾三朝後,社會已趨于安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出現了盛世局面。社會大環境也影響了陶瓷業的發展。各窯場不但恢複了明代各種釉色和品種的燒造,在胎釉、紋飾等方面也都有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創燒出了許多新品種,這是以往任何時代無法比擬的。

從嘉慶開始,清王朝逐漸衰弱。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民族工業受到嚴重破壞,制瓷業自然也未能幸免,甚至還出現了倒退的情況。瓷器産量銳減,瓷胎、瓷釉、彩色等方面質量也大不如前。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知名窯場才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