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馬英九三姐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麽故事?

峻輝聊過去 2024-04-30 03:45:53

前些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在清明假期,專程來到大陸祭祖,引發了各界的廣泛熱議。

一些好事的媒體甚至過分誇大這次行程,稱這是留給台灣最後的機會。

其實不然,馬英九是個極其傳統的中國人,他重視孝道,熱愛家庭,是個典型的“中國男人”。

再者,這也不是他第一次來大陸祭祖。早在2023年4月8日,馬英九作爲家中唯一的男丁,就帶著平輩中的4個姐妹,風風火火來到湖南湘潭,參加祭祖儀式。馬家墓地坐落在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始建于1928年。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柏樹代表長青,信奉中華文化的馬英九特地在墓地前種植了兩株郁郁蔥蔥的柏樹。

兩株柏樹中間矗立著一座長方漢白玉墓碑,正書11個大字“顯考馬公基老大人之墓”,右側下方刻有一行小字“男:人初、人松、人積,孫:英九。”

這座墓安葬的自然是馬英九的爺爺,漢白玉墓碑也是馬英九姐弟幾人共同出資翻新,跟隨馬英九一起回鄉祭祖的還有三個姐姐、一個妹妹。

其中唯獨三姐馬冰如頗引人注目,她和其他姐妹不同,曾在北京居住超過26年,和大陸的淵源也最爲深厚。

三姐馬冰如

馬冰如,不是馬英九三姐的本名,她原名馬自東。

馬鶴齡在爲四個女兒取名時頗費了一番功夫,按照女兒們的長幼順序,特意選擇了“以南、乃西、自東、定北”當作名字。

中國的父母愛給孩子們取一個小名,馬鶴齡就爲三女兒選了個“曼曼”,當作昵稱。

馬冰如出生于1948年的湖南長沙,彼時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

戰火紛飛,馬鶴齡又服務于腐敗的國民黨,因而很少在家,便將女兒交給了奶奶撫養。

轉眼之間,國民黨的百萬大軍就灰飛煙滅。

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身爲國民黨官僚的馬鶴齡沉醉于舊夢,不可自拔,帶著長女馬以南,一路逃到台灣小島。

馬冰如和二姐馬乃西則跟隨奶奶,從長沙返回湖南衡山老家。

也許是從小沒有跟著父母一起生活,馬冰如的童年稍顯灰暗。炮火連天的轟隆聲也改變著幼小的馬冰如的心性,從而變得內向,不愛說話。

新舊政權更叠之際,糧食短缺,馬家雖很富裕,但也家道中落。馬冰如不得已,曾和滿頭鬓霜的奶奶上街,撿紙箱賣錢爲生。

沉默寡言的馬冰如卻十分聰明,她不單單將收集的紙箱變賣,而是幫著奶奶,用靈巧的雙手,手工制成爲簡單的藝術品,這樣就能多賺些錢財,等待父親的到來。

1949年下半年,馬鶴齡趁解放軍還未渡過長江,就率先搬到了香港九龍。

幾個月之後,馬鶴齡動用了所有的官場關系和人脈資源,將母親和兩個女兒接到香港。

“香港尚屬英國管轄,只能將此作爲一個暫時的中轉站。”馬鶴齡如此對家人說道。時隔2年,馬鶴齡一家,好幾口人,就全都搬到了台灣台北市。

可以說,在馬冰如人生的前4年,都是處于顛沛流離的狀態。

換了個地方居住,自然也要換個名字,才能更好地在台北生存,成年後的馬冰如漸漸有了自主意識,就將名字改爲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馬冰如”。

眼看大姐馬以南、二姐馬乃西先後取得美國綠卡和美國國籍,馬冰如也不甘人後,很快就以“依親名義”獲得了綠卡和美國國籍。

在美國,馬冰如主修中文和教育學。大學畢業後,馬冰如曾在美國一所公立學校擔任中文和數學教師。

馬冰如不僅在美國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更幸運的是遇到了一生的伴侶——趙蜀遠。趙蜀遠是美國阿西布朗勃法瑞集團(簡稱爲ABB)的電氣專家,在公司內部屬于高級工程師。

ABB集團主營電氣設備,曾生産出全球第一台自冷式變壓器,業務遍及全球各地。中美建交後,新自由主義經濟橫行世界,進一步加速了各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作爲潛在的世界最大市場,中國很容易就得到了各大跨國公司的注意。

ABB更是早早布局,聘用了一批既具有專業技術,又會說漢語的華裔群體,用來開拓中國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蜀遠就于1997年被總公司派到北京,任自動化控制總監。馬冰如身爲趙蜀遠的妻子,一同來到了北京。作爲高管的家屬,馬冰如就算不上班,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可是馬冰如不願當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更不願意後半生蹉跎下去。

在好友的介紹下,49歲的馬冰如也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事業,被北京順義國際學校聘爲中文部主任,開始了長達11年的教學生涯。

從此,馬冰如多次往返于台灣、大陸。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人的家庭,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

一貫熱心公益的馬冰如和丈夫籌集了一筆善款,匿名在災區修建了一所新式小學。直到2010年,小學落成,背後的金主馬冰如才參加了典禮,受到大衆的一致贊譽。

參與政治

馬冰如表面上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實際上她也偶爾返回台灣島內,參加一些街頭政治,聲援弟弟的政治造勢活動。

比如在2014年5月2日,母親秦厚修病逝,馬冰如就急忙回到島內奔喪。

5月4日,台灣新黨舉辦了“新五四、民主法治”運動,上萬名支持者雲集凱道。正值喪期的馬家的兩位女兒馬以南、馬冰如下午三點低調現身,主持“新五四”運動。

當時,馬以南、馬冰如手拿康乃馨,在現場走了一圈,停在警察眷屬關懷協會的攤位,挑了兩件募款用的“加油”t-shirt。隨後,馬以南用了3千元台幣,購買了兩件T恤。

馬以南、馬冰如本想早早離開,不料被在場的工作人員認出,下意識喊了一聲“馬大姐”。

馬以南不想被民衆認出,就比劃了一個“噤聲”的手勢,希望工作人員不要出聲。工作人員見狀,也默契配合。兩人買完衣服,就往景福門走去。但眼尖的媒體還是發現了兩姐妹,追著上前。

馬以南不發一語,只管低頭快走,馬冰如則低調微笑,連聲說道:“謝謝。”

接著,媒體又問:“是否順道來支持?”馬冰如點了點頭,搭著計程車消失于人海。

幾個小時之後,馬冰如如期出現在母親出殡儀式現場。由于稍早前曾前往凱道聲援新黨,因此馬冰如手上還拿著紅色康乃馨。

面對媒體的詢問,馬冰如不願多談,只說了幾聲“辛苦了”,就匆匆進入遺體化妝室。下午4時,馬冰如走出了化妝室,紅著眼眶,神情哀戚。

馬家,是政治世家,作爲家族的女兒,想要完全置身事外,幾乎是癡人說夢。這不是馬冰如第一次參與街頭政治,也不是最後一次。

2015年,台灣島內選舉時,馬冰如身在美國舊金山,出席台灣婦聯會活動。

有記者問道“關于島內選舉,你怎麽看時?”馬冰如則罕見表態,發聲說:“支持朱立倫。”

2023年清明節,馬英九帶著家族中人,回到大陸祭祖。活動結束後,馬英九對三姐馬冰如說:“三姐,希望你能協助馬英九基金會,當好兩岸年輕學子溝通的橋梁,邀請一批大陸學子前往台灣進行交流。”

馬冰如果斷答應,憑借多年深耕北京教育行業的經驗,從北大、清華、複旦、武大、湖南大學找來了37名學子,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師生團。

登機前,馬冰如還對媒體說:“我沒有辜負弟弟的期望,希望這次旅行能圓滿結束,達到令人期待的結果。”可見,馬冰如依舊是弟弟身邊的得力幫手。

馬冰如之所以傾向大陸,是繼承了父親的家國理念。馬鶴齡在政治黨派上,是國民黨不假,但卻是島內堅定的統一派。

1998年,長江爆發了水災,馬鶴齡曾召集身邊的至親好友,向遭受水災的湖南省捐贈了新台幣100萬元。

2005年臨別之際,馬鶴淩更是叮囑兒子:“反對台獨,希望祖國早日統一。”至于兄妹爲何如此齊心,可能是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

童年時,馬英九和三姐吵架。母親秦厚修不責罵馬英九,只叫兒子和女兒去讀《左傳》中的《鄭伯克段于鄢》。

秦厚修是用這個故事告誡子女,做兄弟要一心一意,做母子要相親相愛,家庭如果不和睦,就會影響國家大事。

結語:

從1997年到2023年,馬冰如在北京定居長達26年。也許從一開始,馬冰如只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也沒想參與黨派政治。

可時移勢易,隨著弟弟在島內聲名鵲起,當上了領導人,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影響力,改變兩岸現狀。

馬冰如作爲姐姐,就很好承擔了弟弟和大陸兩者之間隱形使者的角色,這也符合馬家一貫的曆史傳承。

參考資料

《馬英九父親的八字教子經》博愛 2013年五月刊

《赴殡儀館前,馬以南姊妹低調力挺“新五四”》 鳳傳媒

6 阅读: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