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大米,敗也大米

天緣谷 2023-01-03 20:42:00

NO.475 作者:南馨藝 制圖:聽風者

泰國出産的大米向來都是各國消費者的心頭好,據泰國商務部的消息,自從2022年1月至9月期間,泰國出口大米達541萬噸。截至2022年5月的數據,中國進口了泰國3.07萬噸大米,進口量位居第五。泰國大米到底是如何沖出國際的呢?

曼谷的一家大米商店。圖源.越通社

泰國位于中南半島,這裏的地理環境潮濕溫潤,土壤肥沃,十分適合水稻的種植。以湄南河流域和呵叻高原爲中心,構成了泰國的主要水稻種植區。前者主要種植一年能兩至三熟的水田和旱地型水稻品種;後者主要種植一年一熟的水稻品種。

泰國的水稻種植區可以進一步細分爲四個規模化的區域,分別是北方稻區、東北稻區、中央稻區以及南部稻區。這些稻區的土壤條件、生態環境以及氣候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區的稻米産量也有明顯差異。北方稻區是四大稻區裏資質最好的,由于分布在平原區和低地區,灌溉條件較好,稻米産量爲全泰國之最;位于呵叻高原上的東北稻區雖然占地面積最大,但條件較差,水源少且土壤貧瘠,産量也隨之拉低。此外,由于泰國南部地區的氣候更適合種植橡膠以及其它經濟作物,因此南部稻區是四大稻區裏占地最小的,僅有7%。

農業離不開水,湄南河是泰國的主要水系,該河幾乎占據了泰國三分之一的領土,稱之爲泰國的母親河一點也不爲過。湄南河全長1352公裏,流域面積達15萬平方公裏,是泰國農業的重要灌溉水源。早期陸路運輸還不發達的年代,湄南運河爲貨物和人員運輸提供了水道,維持了泰國的農業經濟。

穿過曼谷挽叻縣的湄南河。圖源.Pexels

都說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氣候和環境因素也極大影響了泰國的水稻産量。泰國處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保持在24至30攝氏度,年降雨量可達1227毫米。泰國的氣候受季風影響,即西南和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從每年5月持續到10月,而東北季風從10月活躍至2月。溫暖潮濕的空氣通過季風流向泰國大部分地區,使之常年降雨充沛,非常適合水稻種植。

泰國農業社會的形成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泰國一些古代遺址,如夜豐頌府的神靈洞遺址和烏隆府的班清遺址所出土的考古文物中已經有了原始社會的農業活動痕迹。古代暹羅王國時期,稻米具有連接王權與土地的功能,在當時也是一種社會與文化標志。

夜豐頌府的農田。圖源.Pexels

1855年泰國與英國簽訂了《鮑林條約》,泰國正式開啓了對外貿易。泰國稻米第一次沖出國際,和當時的緬甸成爲了全球最大的稻米外銷國之一。二戰結束後,緬甸的稻米出口量持續低迷,然而泰國自身的稻米出口量卻能持續增加甚至有了壟斷全球市場之勢。即便如此,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流通的泰國稻米品種十分混亂,因此造成價格較低。有的賣家甚至將外形較長的稻米冠上印度長粒米之名出售,而短粒米就以暹羅米之名販售。這樣的商業行爲使得泰國稻米的口碑下跌,泰國當局意識到有必要對稻種進行改良優化。

不平等的《鮑林條約》,客觀上也促進了泰國對外貿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1907年泰國國王朱拉隆功下令在一場稻米展覽上開啓首屆稻米品種比賽,以便推進優質稻米品種的改良,讓泰國稻米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緊接著1910年和1911年舉辦的泰國年度農業和商業展覽開始提供了最佳稻種的評選平台。正是通過這一方法,泰國稻米質量逐年提升,該國也建立了良好的稻米種原資源庫。泰國的稻種資源庫目前約有24000個品種,其中約20000個爲在地品種。

泰國國王朱拉隆功。

1910年的農業和商業展覽上展出的水稻。

具有遠見的朱拉隆功國王也早在1890年代就下令在泰國中部建立灌溉系統,以便進一步擴張稻米種植區。此灌溉系統爲蘭實運河,目前位于巴吞他尼府的蘭實,泰國首座稻米實驗中心也是在當地開設的。在實驗所建設期間,泰國也將一批學生派往歐美國家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學成歸國後即以現代稻種篩選的方式開始執行該國的稻米品種發展計劃。蘭實稻米實驗所在1916年至1950年代之間收集了數百種稻米品種並加以改良。在實驗所的努力下,泰國稻種頻頻參與國際稻米比賽並創下多個佳績。1935年,8款品質優良的品種被挑選出來進行播種,並正式推薦給當地農民種植。

蘭實水稻種植。圖源.Pexels

泰國農業部緊接著在1950年代早期和美國農業部合作,啓動了優良稻米品種收集計劃。舉世聞名的泰國香米品種——茉莉香米(Hom Mali)便是這項計劃下的産物。茉莉香米原種最早于1945年在春武裏府被發現,在經過一番研究和試種後,泰國農業部于1959年將其登記爲KDML105品種並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

泰式黃咖喱配茉莉香米。圖源.Pexels

1982年,泰國制定了20年農村發展計劃,向農民實行各種優惠政策以降低大米的生産成本。泰國政府降低了農業機械進口稅,推動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大幅提高了稻米産量。

邁入21世紀,泰國農業部投資開發了網站以管理農業生産數據和農業技術數據。當地農業銀行也和農業合作社向農民提供貸款建立電子商務項目,通過全國800個地區技術傳授中心幫助農民提高生産技能。泰國農業銀行還推出一項將手機用于農業生産的計劃,通過短信把有關信息發送給農民,指導農業生産。

爲了能更好實行水稻發展戰略,加強對稻米産業的管理,泰國農業部把水稻産業的管理職能單獨劃分出來,成立了水稻司來管理稻米産業。該司下設生産開發處、科技管理處、政策戰略處、種子處等其它部門,主管全國的水稻技術研究、生産規劃、種子繁殖、對外出口等等。泰國水稻研究中心直屬水稻司,該中心把若幹生態相似的府劃爲一個個研究區域來研究不同的水稻種植技術。全國76個府共設立了27所水稻研究中心,提升了水稻品種的選育。

泰國也設有專門的農業大學。圖源.Pexels

泰國也建立了完善的全國性大米營銷和信息通訊網絡,可實時對全球市場需求做出反應。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流行起有機食品潮流,泰國就推出了有機培植大米。90年代,世界各國嚴格了大米質量標准後,泰國斥資購入大批先進加工設備和檢測儀器來生産大米産品,還主動邀請國外專家來檢控大米生産,結果成功地打入了50多家海外市場。

“洪範八政,食爲政首”。曆史上因糧食政策推行不當而造成的社會動蕩甚至政權覆滅的情況數不勝數。在泰國,稻米政策的制定足以影響該國的政治發展。自1980年至2011年間,泰國曾連續31年坐擁世界第一稻米出産國頭銜,然而2011年泰國爆發特大洪災,莊稼被毀,稻米産量下跌,農民生計也成了問題。

巴吞他尼府等泰國中部地區被水淹沒。圖源.Pexels

衛星圖分別顯示洪災前和洪災後的巴吞他尼府。

那年也是泰國選舉,爲了拉攏農民的選票支持,以英拉爲首的爲泰黨積極走訪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這裏都是稻農集中區,該黨提出了高價收購大米計劃的政綱,即勝選當政後將會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來收購農民手中的大米。收購價爲每公噸15000泰铢;而如果是茉莉香米,收購價更是高達每公噸20000泰铢。這項政綱很快奪得當地農民芳心,最終英拉成功靠著農民選票當選爲泰國總理,她上台後便落實了大米收購計劃,以高價收購了農民手中的大米。

英拉也是泰國首位女總理。圖源.Pexels

英拉政府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將所有大米集中收存起來,等到國際米價走高時再將米賣出去,以賺取而來的利潤來提高國內經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英拉政府沒料到印度在2011年後恢複了大米出口,導致國際米價下跌,外國便不願進口高價的泰國大米了。這讓印度在2012年的大米出口量首次超越泰國,越南居次,泰國只排在第三。大米賣不出去,最終大部分都堆在倉庫裏受潮發黴,甚是可惜。

大米生意做不成,給予農民的收購補貼無法回本。更嚴重的是,由于收購價太誘人了,這也吸引到了鄰國的農民偷偷將大米運進泰國,假冒成泰國本土大米來賣給泰國政府。據估計,僅是收購政策推行首年,泰國政府就花了1000億泰铢來收購大米,而該計劃也在2014年12月終止,泰國整體國家經濟損失高達5000億泰铢。同年5月,英拉也因此事而被泰國憲法法院判處濫權罪,最終被迫下台、流亡海外。

現實很骨感。圖源.Pexels

如今,由巴育總理領導的泰國軍政府一方面補貼農民,一方面也有意減少稻米産量,以便盡快清空在倉庫堆積如山的大米。當地有媒體報導指出,巴育政府甚至在水旱期間停運灌溉系統,讓本來稻産量本來就不多的東北稻區收成大跌,農民生計大受影響,民怨四起。由于政府錯誤推動糧食政策,導致泰國稻米出産量在2011年後連續好幾年走跌,昔日領頭羊的風光不再。

軍人出身的巴育,似乎更不懂糧食。圖源.Pexels

盡管如此,泰國大米的出口量在2022年泰铢貶值以及印度再次收緊大米出口後有所回升,該國的大米出口商協會預計泰國今年的大米出口額爲700萬至800萬噸。11月15日至17日間,普吉島舉辦了第14屆國際大米會議以及世界最佳大米大賽。泰國大米此前已連續兩年被評爲最佳大米,可見該國大米在國際上依然受到熱烈歡迎。

參考資料:Orachos Napashituwong: Rice breeding and R&D policies in Thailand;解析泰國大米成功之道.馬雷;泰國水稻生産及對中國的啓示.吳崇伯、李斐盈;英拉“大米渎職案”.新華社;泰國政治“三岔口”;泰國大米出口激增. 中國農業信息網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0 阅读:32

天緣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