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沈陽兵工廠:一段奠定中國軍事工業基石的輝煌篇章

海澤鈞 2024-03-09 00:10:21

引言

在中國近代史上,東北地區的軍事工業發展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中,張作霖創辦的沈陽兵工廠無疑是這段曆史中的璀璨明珠。這座兵工廠憑借其先進的武器裝備制造能力和宏大的規模,不僅保障了東北軍的強大武備,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面貌。特別是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兵工廠已然是亞洲最大的兵工生産基地,其所産出的各種精良武器裝備,使東北軍的軍事實力一度傲視群雄,也讓觊觎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不得不重新評估其侵略計劃。

正文

一、東北兵工廠的崛起之路

初創與奠基(1921-1922年)

東北兵工廠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21年,彼時的張作霖剛剛經曆了直奉戰爭的挫敗,痛定思痛,意識到武器裝備對軍隊實力的關鍵影響。他果斷決策,斥巨資購置了日本在海參崴的一處軍火庫,以此爲起點,擴建原有的奉天軍械廠,爲東北兵工廠的建立埋下了伏筆。這一大膽舉措不僅充實了東北軍的武器儲備,也爲日後兵工廠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規模擴張與産能飛躍(1922-1928年)

隨著時間推移,張作霖對兵工廠的投入持續增加,至1928年,沈陽兵工廠已經成長爲占地廣大、規模空前的軍事生産基地。據記載,其占地面積達到了驚人的2.5公裏長、1.3公裏寬,擁有數萬名工人,其中更有1500多名來自英、瑞、丹、德、俄等國的專業技師。這些外籍技師與本土技術人員通力協作,極大地提高了兵工廠的生産效率與技術水平。

在此基礎上,東北兵工廠的武器生産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據統計,兵工廠年産量驚人,其中包括6萬多支步槍,涵蓋“遼十三”等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特色步槍;1000多挺輕重機槍;各類火炮總計150門,涉及野炮、山炮、平射炮、高射炮等多種類型,尤其在大口徑火炮方面,年産240mm榴彈巨炮的能力在當時亞洲範圍內無人能敵,即便是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也只能望洋興歎。

以上是東三省兵工廠的生産情況,步槍月産量峰值達到了4000支,全年理論總産量即48000支,輕重機槍月産能峰值達140挺,全年理論總産量即達1680挺,1924年—1931年身管火炮總産量爲1201門,平均每年爲172門。

約略同時的日本,由于1920年代的“大正裁軍”的影響,軍費大幅度縮減,關閉了1/4的兵工廠,以生産火炮、炮彈的大阪兵工廠爲例,員工由15000人削減到了2500人,整個軍工生産跌到了谷底。

到“九一八事變”時,日本陸軍兵工廠生産力銳減,年産步槍3600支、機槍540挺、火炮90門、坦克10輛,在此條件下,之後的對華戰爭中,日軍甚至不得不啓用日俄戰爭時的舊火炮……

也就是說,僅從紙面數據來看,東三省兵工廠的槍、炮産量已經遠超日本,可見在張作霖時代究竟爲奉軍攢下了多大的家底兒。

不僅如此,兵工廠的彈藥生産能力同樣驚人,年産炮彈可達20余萬發,槍彈更是突破了一億多發,足以滿足大規模戰役的需求。與此同時,兵工廠還涉足航空炸彈等特殊武器的生産,展現出了全面且強大的軍工生産能力。

技術引進與人才培養的雙重戰略

在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層面,張作霖采取了引進與培育並舉的策略。一方面,他不惜重金聘請了一批國際頂尖的武器制造專家,確保了兵工廠在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他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設立了培訓學校,派遣技術人員出國深造,形成了研發培訓的一體化模式,爲東北兵工廠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沈陽兵工廠對中國軍事工業的影響與啓示

東北兵工廠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其龐大的規模與先進的生産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爲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其率先實現了火炮制造的全面覆蓋,打破了外界認爲中國無力制造重型火炮的固有觀念,

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軍工企業在國際合作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上所能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曆史的轉折總是殘酷而又令人扼腕。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東北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未做有效抵抗,導致整個東北地區淪陷,包括沈陽兵工廠在內的珍貴資源悉數落入日軍之手。這一沉重的曆史教訓警示我們,無論軍事工業多麽發達,倘若戰略決策失誤,再強大的國防力量也可能瞬間瓦解。

三、沈陽兵工廠曆史

1921年左右,張作霖在造幣廠(原奉天機器局)內設立修械及制造槍彈工廠。稱爲奉天軍械廠。由丁超任廠長。1922年奉天軍械廠改爲東三省兵工廠。重新辟建築槍,炮彈,炮等三廠,由丹麥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1923年韓麟春任總辦,增加會辦一職,由翁之麟擔任。增建槍彈,炮彈二廠。所有機器購自日本,並聘請日本技師,擔任設計指導。並增建煉鋼廠,機器廠,鍋爐房,水塔,蒸氣及水道等設備。

1925年楊宇霆升任督辦。又派德藉技師赴德采購大量機器,于冬季運到,開始安裝。槍,炮,鋼及機器等廠,亦相繼增築,添購機器,所具規模加倍于前。並設立兵工小學及兵工學校。1926年至1928年,完全爲擴充時期,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有機器8千余部,槍,炮兩廠,爲初建時之7至8倍,擴建完成,爲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

1928年廠內成立科學研究會,集中研究兵工科學技術。

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與常蔭槐爲張學良所殺,兵工廠督辦爲臧式毅接任。臧曾任保安司令,遼甯省省長等職,滿州國成立後,出任奉天省省長、民政部總長、參議府議長等職。兵工署資料稱爲遼甯兵工廠。

1935年兵工署記錄,參造遼造98步槍之工作圖紙,將鞏縣兵工廠所造元年式步槍改爲發射尖彈。可能在918事件之前,東三省兵工廠已將工作圖交與中央,或在事變之後,工作人員帶了圖紙逃到關內。

1937年滿洲政府投資二千萬元,全資本額二千五百萬元,改爲理事制,擴充爲八課及六個制造所。全廠機器已逾萬部。由三村友茂任理事長。增建高射炮廠。最盛時期有職員1,200余人,工人30,000余人。

1944年12月7日及21日,美軍兩度空襲兵工廠,將雜品庫,鍋爐房,車輛廠,填藥廠等處全毀,舊重炮廠及新大口徑炮廠大部分炸毀,信管廠及槍廠木工部之一角被炸破壞。生産大受影響,步槍産量降至每月1,000枝,輕機槍産量降至每月60挺。有著手疏散之計劃。

1945年春,移槍廠之一部于甯安縣,爲101制造所。移槍彈廠之一部于汪清縣,爲105制造所。 7月複將槍廠之全部機器設備,移于鐵嶺之亂石山山洞中,正值施行,日本即投降。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兵工廠,將最優良機器運走兩千四百部,後又將廠交給東北人民解放軍,我軍運走六七十部機械,材料亦被搬運一空。蘇軍並將孤家子無煙藥廠炸毀, 20余年建設,幾近毀于一旦。

1946年3月18日,兵工署東北區接收委員會接收,趕制械彈,招集舊有員工,整理機器,逐步複工。 7月7日全廠各部,全部複工。 11月9日,成立兵工署第90工廠。由陳修和擔任總廠長。

1948年9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沈戰役。 11月2日完全占領沈陽。 90廠所有設備未及撤出。據說蔣軍事後曾派飛機轟炸兵工廠,但無甚損失。同年12月之後, 90廠不再出現于南京政府兵工署生産報告中。

1948年沈陽解放後,沈陽兵工廠便由中國人民政府接管,改名軍工部沈陽兵工總廠。

當時的中國新政府航空實力不足,1949年11月中國空軍成立後,沈陽兵工總廠改名爲111廠;111廠開始負責飛機發動機修理工作,並在1950年的朝鮮戰爭中爲對空領域的戰鬥做出了巨大貢獻。

也是在這裏,發明了我國第一台航空噴氣式發動機。

由于曆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沿海地區,而這樣的工業布局從政治格局上來看顯得十分脆弱且被動。

面臨中蘇交惡、美國示威,在20世紀60年代,主席提出“三線建設”計劃,將中國的工業進行遷移,把生産力帶到了西南、西北等內地腹地,爲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既能鞏固增強國防實力,也爲西部大開發奠定了深厚的工業基礎。

而由于在抗美援朝戰爭中,111廠的位置已經暴露,所以111廠的遷移是早于“三線建設”計劃的,作爲先頭部隊,已經被轟炸過的111廠從東北遷出成了必然。

爲了保密,雖然廠子遷到了成都雙橋子,但卻起了個名叫“新都機械廠”,1958年,3000多名東北人就這樣進入了成都東郊,內部代碼 “420軍工廠”,也就是後來的“成發集團”。

到20世紀80年代,雙橋子片區基本成了420廠的天下,擁有工人超2萬,家屬10萬余人,這種熱火朝天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了90年代。

隨著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計劃,大量國有企業由于尾大不掉受到沖擊,鐵飯碗不保,下崗潮頻發。

420廠也面臨著改革帶來的陣痛,員工數從2萬多人銳減至5000人,虧損狀況也一直沒能得到緩解。

1999年,420廠將核心資産及人員進行剝離重組組建成發集團,建設爲股份制企業,將重點業務重新定位,主要生産制造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零部件,積極探索將企業扭虧爲盈的辦法。

在2000年順應成都市“東調戰略決策”,將企業所擁有的國有土地通過公開挂牌拍賣,同時將原廠異地搬遷進行改造。

2001年成發集團上市,2002年虧損減至800萬,到2005年扭虧,也就是在這一年,華潤置地以21.4億競得420廠210萬平方的土地項目,2006年實現盈利3000多萬。

用存量土地盤活企業,老牌軍工420廠煥顔重生,也實現了成都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難題,成發集團徹底脫胎換骨成爲中國航空領域的強勁力量。

而現在尚未建設完成的住宅“華潤二十四城”,占地210萬方;熙熙攘攘的商圈“萬象城”及辦公區,占地約60萬方,誰還能記得這裏曾經是420廠辦公及生活的土地呢?

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

結語

回顧東北兵工廠的輝煌曆程,我們應當銘記其爲中國軍事工業帶來的深遠影響,更要從中吸取曆史教訓,堅定走獨立自主的國防現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守護好每一寸國土,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與尊嚴。沈陽兵工廠的榮光雖已隨風飄逝,但它留下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無疑將繼續照亮中國軍事工業前進的道路。

0 阅读:2

海澤鈞

簡介: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