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武夷山

搬磚泱夏 2024-03-22 22:52:17

【遺産名片】

中文名稱:武夷山

英文名稱:Mount Wuyi

入世時間:1999.12

所屬類別: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

所在省區:福建省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語:

武夷山脈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爲中國所特有。九曲溪兩岸峽谷秀美,寺院廟宇衆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爲廢墟。該地區爲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自11世紀以來,理學對中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産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公元1世紀時,漢朝統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處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堅實的圍牆環繞四周,極具考古價值。

[全景素描]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千米,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全長500多千米,景區面積約70平方千米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18米。這裏奇峰峭拔、碧水丹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風光絕勝的美景,兼有黃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華嶽之險、西湖之美。武夷山是中國東南沿海大陸上的最高峰。以獨特的神韻和最有特色的地表形狀成爲天下名山,享有“奇秀甲東南”的美譽。

除了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外,武夷山還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棺”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漢武帝時曾在此設壇祭祀山神“武夷君”。現此山較完整地保存著2000多年前的閱越族城村漢城遺址。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武夷山也受到封表,並刻石記載。朝廷還明令保護山林,不准砍伐。到了南宋,著名學者朱喜曾在武夷山聚徒授課、著書立說,宣傳理學40余載,武夷山隨之成爲東南的文化學術中心。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禦書“學達性天”頌賜朱熹,匾額懸挂于朱熹親手創建的武夷精舍,故後人稱武夷山爲“三朝理學駐足之薮”。

[奇境珍藏]

武夷山風景區向來有“碧水丹山”之美譽,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 峰有六六奇”。“三三勝”指的是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 “六六奇”指的是千姿百態、夾岸森列的三十六峰。其山川景色四季不同,而且隨天氣而變幻莫測,瑰麗多姿。現全區分爲九曲溪武夷宮、桃源洞、雲窩天遊、一線天——虎嘯岩、天心岩、水簾洞七大景區,共同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

武夷山的主要景點有:九曲溪、大王峰、武夷宮、幔亭峰、換骨岩、三姑石、仙鶴岩、蓮花峰、妙蓮寺、扣冰古佛壁雕、白岩仙舟、遇林亭窯址、水簾洞、古崖居、鷹嘴岩、雲窩天遊、架壑船棺與虹橋板等。

重點推薦:九曲溪、大王峰、武夷宮

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靈魂,其源頭來自武夷山的最高峰黃崗山,溪水碧清,宛若天仙飄帶,盤繞于武夷群峰之間,曲折有致,環結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這裏丹山碧水、相映成趣,每一曲都有景致不同的山水畫意。九曲溪河道彎彎曲曲,淺灘接著深潭,水流湍急。水流經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然後到達一曲終點,彙入崇陽溪。古人遊九曲喜歡逆水而上,從一曲到九曲;而現代人乘竹筏遊九曲,大都從九曲至一曲,即從星村碼頭順流而下至武夷宮上岸。一路上沖波擊流,蕩漾而下,擡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富有天然佳趣。

南宋朱熹作《九曲棹歌》 九首,描繪九曲溪從一曲到九曲的勝景:

第一首是: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岩鎖翠煙。

第九首是: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大王峰

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素有“仙壑王”之稱,爲武夷三十六峰之首。此峰雄占九曲溪口,摩霄淩雲,雄偉壯觀。在大王峰南麓壁下,有一條岩壁陡峭的裂隙路道,寬僅尺余,可登大王峰之巅。在山頂環顧四周,只見武夷諸峰皆朝拱此峰,俨然有“王者至尊”的氣勢,難怪民間有“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遊”之說。

武夷宮

武夷宮位于九曲溪口旁,大王峰南麓。是武夷山景區的門戶。漢武帝曾遣使在此地祭祀山神武夷君。武夷宮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宋擴建至300多間。現存兩口龍井和萬年宮、三清殿。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宮內原有兩株千年桂樹,相傳是南唐時代李良佐建觀時所栽,以後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補種了一株。兩株桂樹龍盤蛇曲,被稱爲“桂花王”。三清殿現在是國際蘭亭學院所在地,殿內有四塊珍員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龔一清和現代郭沫若遊武夷的詩題。

來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