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晚年回憶:72年鄧老去世,沒能見他最後一面,成我終身憾事

紅色先驅 2024-05-02 11:26:09

50年代,我們黨內對一些年長且德高望重的領導人,往往喜歡以“某老”尊稱,如徐老(特立),董老(必武),謝老(覺哉)等。

而鄧老也是其一,他便是鄧子恢。

毛主席、周恩來總理、劉少奇、朱老總、陳毅、鄧小平等,在各種場合見到鄧子恢同志,都習慣叫他一聲“鄧老”。

新四軍時期在鄧子恢領導下工作多年的開國中將張震後來回憶起來,動情表示,1972年鄧老去世之時,我沒能見他一面,爲尊敬的良師益友送行,這成了我終身的憾事。

那麽,鄧子恢身上究竟有什麽樣的魅力?張震和鄧子恢之間又有怎樣的過往呢?

閩西艱難歲月

鄧子恢出生福建省龍岩縣農村,自幼生活在農民中,熟悉農村情況。

19歲時,鄧子恢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21歲考取公費留學,去往日本東京留學一年多,後因貧病交加辍學回國,回國後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1年,鄧子恢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了《岩聲》報,傳播新思想,新文化。

這期間,爲創辦報紙,鄧子恢四處奔走,常帶點幹糧去趕山路,路上遇到農民趕著驢子,他還能搭個便車。

這樣幾年下來,鄧子恢致力于改變農民生存狀況的理想愈加成熟。1926年,鄧子恢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7年,大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國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鄧子恢受到國民黨通緝。

1928年,鄧子恢開始組織領導閩西農民暴動,建立了閩西第一支農民遊擊隊,投入到閩西革命鬥爭之中。

後來,時任閩西特委書記的鄧子恢聽說朱毛紅軍入閩,基于長時間深入群衆的調查了解,當即作了一份有關閩西曆年鬥爭情況和敵我力量分布的詳細報告,托人送到了毛主席手上。

而毛主席在看過這份實事求是的報告後,即率紅軍再次入閩,幫助閩西開展工作,閩西革命局面由此大大打開,閩西革命力量也不斷壯大。

鄧子恢也在這期間同毛主席結下了患難之交,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在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選爲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並兼任財政部長。

後來紅軍被迫長征,鄧子恢遵照中央指示,留了下來,堅持遊擊戰爭。

當時和鄧子恢一樣留下來的,還有陳毅、項英、譚震林等,不過,鄧子恢和譚震林帶著部隊一路沖殺,轉移至閩西根據地,而陳毅和項英是率部在贛粵邊界。

從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依靠與群衆的聯系,閩西紅軍堅持了3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歲月。

這期間,鄧子恢帶著妻子和遊擊隊的戰士們過著非人的生活,迂回于崇山峻嶺之間,沒有在房子裏睡過一覺,缺醫少藥,不能生火,米生吃,夏天上樹摘楊梅,冬天挖冬筍……

這3年遊擊歲月的艱難更可以說不亞于長征,連毛主席後來都說“你們當年留在閩西堅持敵後遊擊戰不容易,我們長征是大部隊,你們是小部隊,勢單力薄,困難比我們大”。

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鄧子恢帶領閩西紅軍遊擊隊,不但堅持了下來,還培養了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也因此後來獲毛主席盛贊“真了不起”。

抗戰爆發後,國共合作抗日,閩西紅軍遊擊隊正式改編爲新四軍,開始北上抗日。

1941年,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劉少奇爲政治委員,鄧子恢爲政治部主任。

在新四軍一衆領導幹部中,論年齡,鄧子恢時年45歲,比誰都大,是長者;論學曆,鄧子恢是留學日本的大秀才,知識淵博,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論資曆,鄧子恢1915年就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轉投馬克思主義,還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和譚震林、張鼎丞並稱“閩西三傑”;論人品,鄧子恢爲人正派,德高望重,早年在閩西和毛主席是患難之交,頗具兄長風範。

也正是因此,陳毅帶頭,稱呼鄧子恢一聲“鄧老”,這樣既能准確反映鄧子恢形象,又能表達人們內心敬重之情的稱呼,引起新四軍內廣大指戰員共鳴響應,再往後一傳十十傳百,“鄧老”稱呼就越傳越廣了。

張震

新四軍相識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在新四軍第4師任參謀長的張震結識了鄧子恢。

一次,身爲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鄧子恢去到4師檢查工作,參加4師高級幹部會議。

時任4師師長彭雪楓當時同時兼任4師政委,他在會上見過鄧子恢後,當即向中央和軍部建議,要求留下鄧子恢當政委。

中央和軍部最終同意了彭雪楓的建議,這樣,鄧子恢開始兼任4師政委和淮北區黨委書記。

張震得以在鄧子恢的領導下工作了好幾年。

也正是在工作中,張震逐漸了解到鄧子恢早年間在閩西的革命經曆,對鄧子恢更加尊敬。

鄧子恢年長張震18歲,對張震來說,鄧子恢亦師亦友。

張震晚年回憶起來,鄧子恢兼任4師政委和淮北區黨委書記的那段時間,是工作任務最重的時候。

這期間,鄧子恢和彭雪楓搭檔,召開幹部會議,大力開展建軍、作戰和根據地建設工作,整編、整訓部隊,充實連隊,建立淮北軍區和淮北行政公署,健全了淮北黨政軍各級機關。

在領導淮北根據地建設方面,在抗日大業之外,鄧子恢更發揮了自己在財政工作上的才幹,抓緊搞好根據地經濟建設,加強與敵占區的貿易,逐步穩定和改善根據地人民的生活,解決軍需物資供應。

如此到1942年時,新四軍四師采取一面打仗,一面發動群衆的方針,建成了以半城爲中心的淮北根據地,擁有7個縣,東西長二百余裏,人口達到100多萬。

在此基礎上,鄧子恢還特別注重辦校培養人才,在抗大四分校外,還辦了淮北中學、聯合中學與江淮大學,這些學校培養的學生有不少在建國後成爲各方面建設的領導者。

在張震眼中,4師工作期間,鄧子恢和彭雪楓互相尊重,配合十分默契,堪稱軍政主管密切合作的楷模。

只可惜在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彭雪楓作戰犧牲,時年37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蘇中、蘇北、淮南和淮北4個解放區連成一片,成爲包括3000多萬人口的華中解放區。

11月,華中分局成立,鄧子恢擔任分局書記,兼華中軍區政委。

當時因爲華中範圍實在太大,鄧子恢還曾向中央推辭過,自認能力不足,但是中央始終認爲鄧子恢是負責華中分局的恰當人選,堅持由他主政華中。

後華中分局正式合並于華東局,華東軍區成立,鄧子恢又任華東軍區副政委、支前司令員。

1948年,劉鄧大軍和陳毅、粟裕、譚震林指揮的華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中原局面打開,鄧子恢又奉調中原局擔任第三書記(鄧小平爲第一書記,陳毅爲第二書記)。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不久,中南局成立,鄧子恢調任中南局第三書記兼中南軍區政委,這期間,鄧子恢實際上主持中南地區工作,從1950年到1953年用時3年,出色完成了中南地區的剿匪、改革和經濟恢複工作,中央對他的工作成果予以肯定。

1953年,中央成立農村工作部,被譽爲“農村問題專家”的鄧子恢隨即被調到中央,擔任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到這時,“鄧老”二字已經不只限于當年新四軍指戰員稱呼了,後來傳到八路軍,又從軍隊傳到地方,只要鄧子恢工作過的地方,華東、華中、中南,再到中央機關乃至全國,全被廣泛稱用。

不了解他的人只道他是出過國留過洋的大知識分子,但實際上出身農家,自幼生活在農民之中的鄧老,穿衣打扮毫無洋氣,身上也沒有一般知識分子慣有的書生氣,常常是著布衣、大腰褲,手拿芭蕉扇,俨然一副中年農民的的樣子。

這樣的反差感,無不令第一次見鄧老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受鄧老影響的張震後來回憶,雖然自鄧老離開新四軍4師後,他們便不在一起工作,但卻始終保持著書信往來。

在那些南征北戰,先後參與指揮的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以及淮海等戰役中,張震常從鄧老的來信中得到教誨或手谕。

說起鄧子恢,張震形容,他是我的老領導,也是一位良師益友。

老友重逢

同鄧子恢最後一次見面的情景,更深深印在張震的腦子裏,令他難以忘懷。

那是1971年,張震被分配參與葛洲壩(萬裏長江第一壩)工程施工任務,當時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批准了葛洲壩工程的設計任務書,但就在擴大初步設計時,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爭論較大。

一種意見堅持原任務書,修建另一種意見則是挖掉葛洲壩,改爲三江船閘工程。

最終經過模擬試驗,認爲如果按照原任務書,保留葛洲壩,三江出口窄,發洪水時可能危及宜昌、沙市的安全。

周總理當時十分關心這一工程建設,認爲長江是鋼鐵運輸線,修壩後也要保障其暢通,如果影響大江通航,甯可不修。爲此,周總理專門安排了時間聽取彙報,詢問專家意見。

因此,參與該工程任務的張震來了一趟北京,又恰巧碰上“五一”節,張震被通知參觀群衆遊行。

機緣巧合之下,在天安門城樓,張震見到了鄧子恢。

兩人相識于新四軍,到這時已經分別二十多年,老友重逢,不禁分外高興。

鄧子恢連忙向張震問及一些他熟悉的同志的情況,第二天又邀請張震到自己家裏吃中午飯。

張震後來回憶,席間,對于農村問題,鄧子恢依舊是滔滔不絕,毫不諱言。

盡管早年間因爲反對脫離農村實際的政策,鄧子恢受到了指責,但是他多年來一直很坦然,從不灰心,依舊深入各地農村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一如既往大膽反映民意。

張震擔心鄧子恢這樣心直口快,引起新的麻煩,還勸他不要急,了解多一點情況再說。

後來,張震開完會離開北京,回到武漢工作。

而僅僅一年多,1972年冬,張震就聽說了鄧老生病住院的消息,作爲鄧老曾經的老部下,他很想去看望,但因在武漢工作,也無法實現,只能每日祈禱鄧老能早日康複。

但最終事與願違。

1972年12月10日,鄧子恢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12月14日,鄧子恢追悼大會隆重舉行,周恩來總理親自參加。

12月15日早晨,張震突然在廣播中聽到了鄧子恢追悼會舉行的消息,他在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鄧老已經去世了,不禁悲從中來。

1996年,距鄧老去世過去24年後,張震寫了《懷念鄧子恢同志》一文,表達了自己遠在中南地區,而沒能見上鄧老一面,爲其送行的深深遺憾。

同一時期,時年82歲的張震依然在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一直到1998年才退出領導崗位。

2015年9月3日,張震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自此走完了能參善謀的百歲開國將軍一生。

素材來源:

[1]童志強,周蕙.抗戰烽火中的鄧子恢同志[J].黨史研究與教學,1984,(01):1-14+24

[2]李新市.鄧子恢在解放戰爭時期[J].福建黨史月刊,2002,(03):8-10.

[3]張震.懷念鄧子恢同志[C]//鐵流19(上)——慶七一“學習先輩革命精神,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出版者不詳],2012:5.

[4]鄧小燕,賈曉明.父親鄧子恢的農民情緣[J].源流,2011,(21):68-72.

[5]蔣伯英,邱林忠,鄧芳梅,等.鄧子恢傳略(下)[J].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1):271-279.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支持!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