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開發利用好深海資源意義重大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3-11 16:00:39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賈璇| 全國兩會報道

“廣袤深邃的海洋蘊藏了許多科學未解之謎和無限的寶藏。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對于滿足人們生産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如是說。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之一,爲了探尋海洋帶來的諸多可能性,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爭先布局海洋經濟。海洋經濟已經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奮鬥者”號是我國第一台能夠到達全球海洋最深處開展科考和作業的載人潛水器。作爲“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清晰地記得我國載人深潛的每一步進展。從過去的探險冒險,到現在專業的常規科考,巨大的改變充分展現著中國科技創新的力量和決心。

我國載人潛水器將向全海深譜系化、功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在海上進行油氣勘探開發、海上風力發電等,海洋資源利用方式大多集中在淺海層面。

據介紹,深海生態系統可以分爲三個層次:淺海、中深海和深海。淺海通常指距離海岸線不到200米的區域,特點是日光可達並支持植物生長;中深海指從200米到1500米深的區域,這個範圍內環境變得極端黑暗、寒冷,還有巨大壓力;深海指水深超過1500米的區域,其中,水深超過6000米的區域被稱爲“深淵”,它比任何陸地上的山脈還要高,環境條件也是最惡劣的。

但漆黑的海底蘊藏著無數珍貴的資源。全球發現的重大油氣田有70%來自水深超過1000米的海域。深海金屬礦産包括多金屬結核、富钴結殼和多金屬硫化物三大類。全球大洋大約有220萬種動物、10億種類型的微生物……

開發海底資源,發展深海經濟,離不開深海運載裝備的創新與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布局未來産業,其中包括加快深海潛水器、深海作業裝備、深海搜救探測設備、深海智能無人平台等研制及創新應用。

據葉聰介紹,4年來,我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累計完成230多次下潛,其中深度超過萬米的達25次,32人到達萬米海底開展作業,持續刷新萬米深潛人次紀錄。“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3台潛水器累計下潛超過1100次,完成了近3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載人深潛任務。

“雖然‘奮鬥者’號已經投入應用多年,但我們仍在不斷提升它的作業能力。現在的‘奮鬥者’號已經裝備了性能更優的攝像機,也新添了更多不同類型的作業工具。”葉聰透露。

談及未來,葉聰表示我國載人潛水器將向全海深譜系化、功能化方向發展,要對更多海域、深淵開展應用延伸,展示更大規模的集群組網作業能力,爲深海科考、水下工程、深海考古等提供支持。

“目前,我們的潛水器已經在深度上做到了‘最深’,下一步會向更多維度努力,開展體系化工作,構建從空天到水面、從水下直至海底的立體探測、作業和開發裝備體系,提升對整個海洋系統的感知和管控。”葉聰表示,相信不久後,面對深海的特殊環境,我國都會有與之對應的深海裝備。

做好科研也鏈接市場,深海期待“新人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葉聰聚焦海洋科技領域,帶來了多份建議。他希望通過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讓我國海洋裝備可以到更多極端環境進行科學考察。同時,他也建議規範化管理科考活動産生的大量數據和樣本,以便進行流通和共享,充分挖掘科考活動的科技價值和經濟價值。

自24歲擔任“蛟龍”號主任設計師以來,葉聰對深潛的熱情從未消退。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我們的3台潛水器從2012年投用至今,已經承擔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科考任務,這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海洋試驗和深潛試驗,包括大量的年輕工程師和科學家們。”

近幾年,他興奮地發現,自己的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奮鬥者’號團隊一直在發展壯大,平均年齡基本維持在33歲左右,從裝備到團隊都是名副其實的‘青壯年’時期。”葉聰自豪地說。

對于致力于投身深潛的年輕人,葉聰認爲他們最需要具備面對新空間和新環境挑戰的勇氣,要能夠把現有知識和未知環境結合起來。

葉聰坦陳,雖然我國在載人深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目前我國在深海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仍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開發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

葉聰特別強調,發展深潛産業不僅需要不同學科的科研人才加入,也需要有懂市場的商業類人才。他認爲,運用市場化方式能更好地支撐深潛裝備的長期發展。

“這類人才應具備足夠高的市場敏銳度。他可以把遠離市場的科學技術和産業有機結合起來,類似于代理人和聯系人。”葉聰說。

他進一步解釋說:“我們一直希望海底的礦産和生物資源能夠進入市場,用于提升百姓生活。但由于缺少市場化運作,目前潛海科研活動的主要産出仍是科技論文和相關專利。”

葉聰表示,2024年我國深潛將進入實戰階段,很多工作將圍繞生産、測試和集成,更多的深潛裝備將從數據圖紙變成實物。“相信我們會有很多在海上和水下開展的相關工作,也相信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將不斷迎來新突破。”他說。

責編:郭霁瑤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