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立夏後養生防病須抵禦濕熱邪氣

小康雜志社 2024-05-09 11:19:03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夏季拉開序幕。明代醫家汪绮石在《理虛元鑒》寫道“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說明了中醫在夏季養生觀裏最基本原則:防暑、防寒和防濕。

“立夏標志著自然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景認爲,立夏之後,天地之氣相交,氣溫開始升高,濕熱之氣漸盛,人體的陽氣也逐漸旺盛,新陳代謝開始增強,毛孔開泄易感受邪氣,因此需重點防範幾類疾病。

1.防皮膚病

濕熱天氣有利于各種真菌、細菌的繁殖生長,加上夏天人容易出汗,皮膚潮濕,如不及時擦淨和保持幹燥,真菌便會侵害我們的皮膚。李景說,立夏後易發皮膚疾病,如痱子、過敏性皮炎、汗斑、濕疹等。可通過勤洗澡、勤換洗衣物等保持皮膚清潔幹爽,避免到蚊蟲多的地方,還可佩戴芳香化濕的香囊,並適量服用藥膳、代茶飲等,以達到祛濕清熱的功效。

2.防胃腸病

入夏後人體本身會隨天氣影響,出現困倦乏力,胃口不佳的情況。此時如果暴飲暴食、食用不潔食物或過量食用冰品、海鮮等,容易發生泄瀉。很多老人、兒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現腹部疼痛、胃炎等情況。若有吐瀉不止甚至乏力、脫水、意識不清等表現,需要盡快就醫。三餐清淡有節制、減少寒涼食物攝入、適量喝姜湯等可更好避免泄瀉發生。

3.防熱傷風

夏天感冒俗稱“熱傷風”,病情較輕的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病情較重的常有高熱,而且出汗後熱仍不退,並伴有頭痛、沉重如裹、身體倦怠無力、口幹、小便黃赤等症狀。對于熱傷風,病情較輕時適當服些感冒藥,一般兩三日即可痊愈。對于較重的暑熱感冒可用中藥治療。

4.夏季養生原則

(1)起居中醫認爲“汗爲心液”,“過汗”易傷陽。李景介紹,心主神明,夏日養生宜保持心神安甯平和,培養偏安靜的興趣愛好,避免動怒。夏季到來後,晚睡時間不宜超過23時,建議午間休息半小時以養心陽,忌熬夜傷神,防心火上炎。

氣溫攀升,年輕人往往會更換簡短衣物。建議著裝一定要護住肚臍、後背,避免著涼導致胃腸不適等症。老年人則往往陽虛畏寒,很多老年人立夏後仍穿著棉服、馬甲。建議老年人適當減少衣物,避免穿衣過多、出汗過量導致外感風寒。

(2)飲食夏季要慎食冰激淩、海鮮等寒涼食品,少吃肉類等滋膩礙胃的食物,以免引起脾胃不適。飲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不要吃隔夜飯。可適當多食用薏米、茯苓、白術、砂仁、豆蔻、幹姜、藿香等有溫陽、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

圖源卡樂圖片。攝影/甯穎

許多地方還有飲茶的習俗,常用的材料除了傳統茶葉外,還有西洋參、菊花、薄荷、金銀花、荷葉等,常飲這些茶可清心火、除煩躁、養心神。

(3)運動立夏過後,天氣漸趨炎熱,但也不應長時間待在陰涼環境,應適度進行戶外活動,讓身體適當出汗。老年人可以選擇日出後的清晨或傍晚等相對涼爽的時段散步、慢跑,也可以打太極拳、練八段錦。身體微微出汗最佳,出汗後要及時補充溫開水。不過,運動不宜過量,大汗淋漓會耗傷心陽心血,可能誘發或加重心髒疾病。

來源:透視社綜合新華社、北京日報、浙江日報·潮新聞、紅網報道責編/制作: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