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哪些諸侯國的國名沒有作爲姓氏延續下來?

公羊春秋 2024-04-24 14:28:13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一百四十多個,很多小國在諸侯稱霸以及戰國時期被吞並。很多諸侯國的國名成爲現在百家姓中的一員,但是也有一些小國沒有成爲姓氏而逐漸被曆史淡忘。

1、缯國

缯國也叫“鄫”,夏朝君王少康的兒子曲烈被封在“鄫”地,故名缯國。曆經夏商周三朝1400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缯國故都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一帶。缯國亡國後,其後人爲哀歎亡國之痛,去掉“缯”的偏旁,改姓爲“曾”。

2、虢國

周滅商後,文王之弟虢仲在封地建立“東虢國”,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東虢國後裔虢序在山西平陸建立“北虢國”。周文王另一個弟弟虢叔建立“西虢國”。後西虢國東遷三門峽,史稱“南虢國”,北虢國因實力弱小便依附南虢國,公元前655年被晉國一起滅國。“虢”字現在成了生僻字基本很少被用,因“虢”在西周時有“城郭”之意,故虢通“郭”,“郭”姓就是“虢”的演化,在現在百家姓中占據一席之地。

3、中山國

中山國的建立者是中山文公,其國土位于燕國和趙國的中間,是一個由戎狄建立起來的國家。公元前407年,魏國派大將樂羊、吳起占領中山國,後由中山桓公複國,盛極一時,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中山國後人曾一度以國名爲姓,後逐漸消亡,至今日以銷聲匿迹。反倒是日本有不少姓“中山”的,這就更加印證了我們是日本人的祖先。

4、群舒國

群舒國是指春秋時期分布在今安徽舒城一帶的若幹個小國統稱,包括“舒”、“舒庸”、“舒鸠”、“舒龍”等國,西周時期這些小國以徐國爲宗國,所以有學者認爲群舒國與徐國有很深的淵源,可能爲同一家。群舒國在楚國和吳國的鬥爭中不斷淪爲犧牲品,到公元前574年帶“舒”的國家被滅的只剩舒鸠國,公元前549年被吳國所滅。群舒國國家小而多,其後人以“舒”爲姓,如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慶春。

5、逼陽國

逼陽國可考證資料甚少,爲妘姓國,位于今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一村莊地帶。公元前563年,晉悼公召集十二個小國共商伐楚大事,商議的結果就是先打下逼陽國,以此作爲禮物送給宋國,拉攏宋國爲盟友。于是十三國聯軍浩浩蕩蕩向逼陽國殺來。逼陽國雖小卻勇,以彈丸之地硬抗聯軍29天,最終覆滅。因地小人少,亡國又早,因此現在基本沒有以“逼陽”爲姓氏的了。

6、邿國

邿國是周朝的東方小國,國君姓妊姓,位于今山東省濟南長清區一帶。公元前560年,邿國發生內亂,魯國出兵救援,內亂平息後,順手滅了邿國。魯國爲什麽滅邿國?兩千多年後才有了答案。1995年考古隊在濟南長清區發現古邿國君王墓葬,在同一個墓葬裏發現陪葬的鼎多達15個!周朝時,最大的周天子也才九鼎!邿國一個東方彈丸小國竟如此猖狂,而魯國是姬姓國,是周王室禮法的最大守護者,人雲:周禮莫出于魯。魯國怎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事?便滅了邿國。

7、鍾吾國

鍾吾國始建于東周,大致位于今江蘇省新沂市和宿遷市宿豫區一帶。吳楚爭霸時,鍾吾國依附于楚國。公元前512年,吳國公子掩余和燭庸藏在鍾吾國,吳國派人來要人,鍾吾國不肯,並讓兩人投靠楚國。吳國大怒,派孫武和伍子胥帶兵滅了鍾吾國。

2 阅读: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