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諷刺種族商品化——《美國小說》

妙看影視 2024-03-07 20:49:27

尖銳諷刺種族商品化——《美國小說》

今天聊聊電影《美國小說》。

片名 American Fiction (2023)。

本片是導演柯德·傑弗森的處女作,也是一部大膽揭示種族商品化現象、充滿諷刺意味的尖銳喜劇。

《美國小說》改編自珀西瓦爾·埃弗雷特(Percival Everett) 2001 年的小說《擦除》,通過幽默和諷刺的手法,讓觀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考種族、文化和社會等話題。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小說市場局勢再次緊張。當時,黑人作家被市場刻板地歸類,並被冠以城市小混混的刻板印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白人編輯和讀者對黑人作家的作品有著一種特殊的偏好,他們偏愛那些所謂“真實”的作品,然而這種真實卻往往忽視了黑人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些作品更多地是在展現美國白人對黑人生活的刻板印象,即認爲黑人生活完全由堅韌不拔的經曆所構成。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作家西瓦爾·埃弗雷特創作了小說《擦除》。這部作品不僅是對當時圖書業的一種諷刺,更是對種族、文化和身份認同等議題的深入探討。

二十年後,艾美獎獲獎作家柯德·傑弗森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影片《美國小說》保留了原著的精髓,爲面臨同樣存在主義問題的下一代作家提供了一面鏡子。

大學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裏森是一位才情橫溢的作家,他的嚴肅著作曾贏得了無數贊譽,然而近年來卻陷入了銷量的低谷。這位憤世嫉俗的中年黑人遇到了創作危機,多年未曾有新書問世,他的臉龐和佝偻的肩膀都承受著沉重的壓力,仿佛無處可逃。

一場校內風波迫使蒙克離開了學校,他回到了波士頓,參加了一場讀書大會。在這裏,他遇到了年輕的暢銷小說作家辛塔拉·戈爾登。辛塔拉的暢銷書《我們生活在貧民窟》受到了廣泛關注,但蒙克卻認爲她的教育和特權成長被過于陳詞濫調地描繪。

同時,家庭事務的紛擾讓蒙克無暇他顧。母親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妹妹突然離世,蒙克不得不在兄弟克裏夫的幫助下,面對母親日益衰退的記憶力,同時處理妹妹的後事。克裏夫最近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對于離開家鄉圖森顯得猶豫不決。

在經濟和創作的雙重困境中,蒙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抉擇。

他找不到願意出版自己最新手稿的出版商,出版商因爲他所謂的“不夠黑人”而拒絕了他。在絕望中,蒙克決定以筆名Stagg R. Leigh,開始創作一本名爲《我的病理學》(My Pafology)的書。書中的陳詞濫調關于城市苦難,角色被塑造成最糟糕的城市黑幫刻板印象。

出乎意料的是,當蒙克惡意地要求經紀人亞瑟將手稿寄給一些出版商時,他本以爲這會被視爲對他們狹隘理解黑人經曆的嚴厲批評。然而,他收到的卻是一份巨額的報價,這讓他陷入了矛盾的痛苦之中。母親的病情和記憶力的下降讓他急需這筆錢,但他又不願妥協自己的創作原則。

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導演柯德·傑弗森在《美國小說》首映後的交流中,談及黑人題材的電影,他感歎黑人電影總是被悲劇和創傷的陰影所籠罩,其他的黑人經曆都被排除在外。

“猶太人,你會得到《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和《安妮·霍爾》(Annie Hall),”他笑著說,“但一部有聲望的黑人電影總是必須是民權、奴隸制或毒販。”

在由白人主導、充滿偏見的媒體世界中,黑人創意如何生存?

“白人認爲他們想要真相,”蒙克的經紀人亞瑟說,“他們只是想感到被赦免。”

從諷刺好萊塢金錢至上的空虛心態,到社會如何簡化黑人的聲音以迎合其慶典的需求,黑人文化在影視領域中的呈現始終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議題。從描繪奴隸的史詩巨片,到黑幫的街頭戲劇,再到那些渴望獲得救贖的白人角色,黑人文化在銀幕上的形象總是被局限在特定的框架之中。

然而,《美國小說》卻打破了這一常規。你不能簡單地將它與《辛德勒的名單》或《安妮·霍爾》等作品相提並論,因爲它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沉重或深沉的故事。相反,它是一部可愛而迷人的喜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探討了代表性和種族政治等敏感話題。

《美國小說》的開篇便奠定了其雙重身份,既是一部尖刻的諷刺劇,又是一部溫馨的家庭劇。

將珀西瓦爾·埃弗雷特的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無疑是一次艱巨的挑戰。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糅合了主人公的私密日記、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構思、曲折蜿蜒的內心旁白以及深入淺出的學術論文,構建了一部充滿實驗精神的作品。導演成功地在這兩種類型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讓電影在保持原著精髓。

導演柯德·傑弗森精心挑選了《擦除》中那些能夠深刻揭示黑人藝術家與觀衆之間緊張關系的段落,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電影中,還加入了自己的笑話。

在電影中一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蒙克打電話給他的經紀人亞瑟,亞瑟爲他讀了一篇關于他最新作品的種族主義評論。評論中,一位評論家雖然對蒙克的手藝贊不絕口,但卻對他的作品提出了質疑——一部關于古希臘悲劇的改編作品,與作家作爲黑人的經曆究竟有何關聯?

《美國小說》繼承了原著小說的精髓,直擊文化市場的短視與狹隘。

影片映照出市場對于黑人藝術家作品的刻板印象和無知偏見。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時間已經流逝,但對待黑人藝術家作品的態度和要求似乎並未發生太大的改變。

回想起幾年前的那段時光,各大機構紛紛表現出對黑人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濃厚興趣,他們爭先恐後地傾聽、了解,試圖解決由他們自身造成的問題。

對于蒙克來說,他的道德困境不僅危及到他與家人的關系,更讓他與鄰居之間的蓬勃發展的戀情也陷入了困境。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他開始質疑白人觀衆對于黑人創造力的認知和接受度。他敏銳地察覺到,白人觀衆所鍾愛的所謂“黑人創傷色情片”,其實是對黑人藝術家創造力的一種扭曲和誤解。

雖然文學界越來越支持黑人聲音的多樣性,並歡迎黑人知識分子的嚴謹性,但近年來,黑人在電視和電影中的表現已成爲批評的對象。這種批評之聲不僅指向了媒體對于黑人角色的刻板描繪,更指向了觀衆對于黑人角色的固有認知和期待。

《美國小說》以一種機智而滑稽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電影中的蒙克,在閑暇之余打開電視,卻遭遇了一連串關于痛苦、暴力和絕望的戲劇性黑人故事。這些故事,如同尖銳的諷刺,直指電視熒屏上黑人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單一性。

其實,真正的種族平等和尊重,並非刻意地避免種族歧視,也不是刻意地追求所謂的“非種族歧視”,而是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以淡然處之的態度,正常交往,是一種非想非非想的態度。

這種態度才是超越種族界限的平等和尊重。它不需要刻意地去強調或避免種族問題,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種族、膚色、信仰或是文化背景。

蒙克的寫作是爲了救贖而奮鬥,但最後還是屈服了。

在金錢的引誘面前,誰又能真正做到傲然獨立呢?這並非是對人性的指責,而是對現實的深刻揭示。

《美國小說》這部作品將超現實喜劇的荒誕與生活戲劇的真實相融合,從蒙克身爲中産階級的成長經曆,到他對于通俗小說的輕蔑與不屑,再到最終向市場力量低頭的道德抉擇,每一個細節都讓人回味。在這些問題的廣泛範圍和複雜性中,有一些想法顯然比其他想法更具信心地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諷刺種族商品化,

挖掘身份與文化。

0 阅读:3

妙看影視

簡介:Wonderful Movie and TV. 妙介子陪你看影視。